综合评分系统对结肠受累克罗恩病患者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综合评分系统对结肠受累克罗恩病患者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1.初步建立诊断结肠受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T enterography,CTE)评分方法;2.探讨临床内镜CTE综合评分系统对结肠受累CD患者的诊断效能;3.比较临床内镜CTE综合评分系统与内镜评分、临床内镜评分系统对结肠受累CD患者的诊断效能;分析结肠受累CD和肠结核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CTE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出院临床诊断CD或CD可能患者237例,经1年以上随访,排除肠结核5例、白塞氏病3例、诊断不明确11例、失访31例,剔除有肠管切除史或资料不完整18例,169例CD患者抗CD治疗有效且符合CD自然病程,最终85例结肠受累CD患者纳入研究;收集同期33例结肠受累ITB患者作为对照。1.制定CD及ITB患者临床资料调查登记表,详细记录人口学资料、临床、实验室、结肠镜、病理、CTE资料和治疗情况。请有经验的内镜和放射影像学专家在不了解诊断结果的情况下评估结肠镜表现及CTE特征。2.在统计结肠受累CD和ITB患者CTE特征的基础上,筛选出有助于CD诊断和鉴别诊断的CTE指标,计算所筛选指标的诊断特异度。依据临床内镜评分系统[14]使用的特异度100%则3分、90-99%则2分、90%则1分,支持CD得正分、支持ITB得负分的评分原则,对CTE指标进行赋值,初步建立CTE评分方法。3.归纳结肠受累CD和ITB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根据内镜评分系统、临床内镜评分系统对所有行CTE检查的CD和ITB患者逐一进行评分,并统计WHO诊断标准对结肠受累CD患者的诊断情况。4.将CTE评分与临床内镜评分系统联合,建立临床内镜CTE的综合评分系统,依据入组患者的综合评分绘制ROC曲线寻找诊断CD的临界值,评估其诊断效能。5.应用配对卡方检验比较综合评分、临床内镜评分、内镜评分系统及WHO诊断标准四种诊断方法对结肠受累CD的诊断率;应用约登指数及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综合评分系统与临床内镜评分、内镜评分系统对结肠受累CD的诊断正确性和准确性。结果诊断结肠受累CD的CTE评分方法的初步建立:1.单因素分析显示CD组肠壁分层强化、肠系膜侧管壁增厚及梳状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ITB组,ITB组腹腔淋巴结钙化或中心性坏死发生率明显高于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梳状征(OR=6.624,95%CI:1.339~32.766,P=0.020)是诊断CD的独立预测因素。2.根据以上方法中的评分原则,对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对结肠受累CD和ITB有鉴别诊断价值的CTE指标进行赋值。得出本研究CTE评分为:肠壁分层强化(+1分)、肠系膜侧管壁增厚(+1分)、梳状征(+2分)、淋巴结钙化或中心性坏死(-3分)。临床内镜CTE综合评分系统对结肠受累CD患者的诊断效能:1.综合评分系统诊断结肠受累CD的约登指数为0.747,AUC为0.924,对结肠受累CD有较好的诊断效能。2.综合评分系统、临床内镜评分系统、内镜评分系统、WHO诊断标准的CD诊断率依次为78.4%、60.8%、43.2%、18.9%,将三种评分系统与WHO诊断标准的诊断率进行比较,三种评分系统均明显高于WHO诊断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分系统明显高于内镜评分和临床内镜评分系统的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分、临床内镜评分及内镜评分系统的ROC曲线AUC依次为:0.924,0.864,0.719,约登指数分别为0.747,0.571,0.358。综合评分系统最大,内镜评分系统最小,各系统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综合系统与临床内镜系统Z=1.326,P=0.046;综合系统与内镜系统Z=3.526,P0.001;临床内镜系统与内镜系统Z=2.272,P=0.006)。结肠受累CD和ITB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CTE特征分析:CD组平均年龄轻、腹泻、肛周病变、CRP≥30mg/l、病变≥4个肠段、纵行溃疡、肠壁分层强化、肠系膜侧管壁增厚及梳状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ITB组;ITB组肠外结核病史、活动性肺结核、PPD强阳性、T-SPOT阳性、环形溃疡、腹腔淋巴结钙化或中心性坏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尝试建立诊断结肠受累CD的CTE评分方法;2.临床内镜CTE综合评分系统对结肠受累CD的诊断效能较好,且优于内镜评分、临床内镜评分系统;3.平均年龄轻、腹泻、肛周病变、CRP≥30mg/l、病变≥4个肠段、纵行溃疡、肠壁分层强化、肠系膜侧管壁增厚及梳状征等有助于诊断CD;肠外结核病史、活动性肺结核、PPD强阳性、T-SPOT阳性、环形溃疡、腹腔淋巴结钙化或中心性坏死等有助于ITB诊断。
【关键词】:克罗恩病 结核 胃肠CT小肠成像 诊断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74.62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6-7
- 中文摘要7-10
- 英文摘要10-13
- 前言13-15
- 1. 资料与方法15-26
- 1.1 研究对象15-16
- 1.1.1 病例来源及选择15
- 1.1.2 研究诊断标准15-16
- 1.2 研究方法16-20
- 1.2.1 研究设计16
- 1.2.2 临床资料收集16-17
- 1.2.3 临床资料的归纳分析17
- 1.2.4 临床研究终点和随访时间17
- 1.2.5 诊断标准、分型、诊断评分系统、定义和术语17-20
- 1.2.6 统计学方法20
- 1.3 一般资料20-21
- 1.3.1 CD组20-21
- 1.3.2 ITB组21
- 1.4 临床资料21-25
- 1.4.1 CD组21-23
- 1.4.2 ITB组23-25
- 1.5 随访及治疗25-26
- 2 结果26-35
- 2.1 诊断结肠受累CD的CTE评分方法的初步建立26-27
- 2.1.1 结肠受累CD患者的CTE特征分析及其临床诊断价值的分析26
- 2.1.2 初步建立诊断结肠受累CD的CTE评分26-27
- 2.2 综合评分系统对结肠受累CD患者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27-32
- 2.2.1 综合评分系统对结肠受累CD患者的诊断效能27-28
- 2.2.2 其他诊断评分系统对结肠受累CD患者的诊断情况28-30
- 2.2.2.1 WHO标准对结肠受累CD患者的诊断情况28-29
- 2.2.2.2 内镜评分系统对结肠受累CD患者的诊断情况29
- 2.2.2.3 临床内镜评分系统对结肠受累CD患者的诊断情况29-30
- 2.2.3 综合评分系统与其他诊断方法对结肠受累CD患者诊断效能的比较30-32
- 2.2.3.1 综合评分系统与其他诊断方法诊断率的比较30
- 2.2.3.2 综合评分系统与其他评分系统诊断正确性和准确性的比较30-32
- 2.3 结肠受累CD和ITB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及CTE特征分析32-35
- 3.讨论35-38
- 4.结论38
- 参考文献38-42
- 个人简历42-43
- 致谢43-44
- 综述44-53
- 参考文献50-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长征,张亮,马民,徐玉珍;螺旋CT工作站后处理在结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2 梁汝坚;梁若玲;邱磊;曾惠良;朱新进;何肖群;;16层螺旋CT结肠成像在结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09年07期
3 苏学寿;周之海;张解军;王国清;王伟平;;多层螺旋CT对中老年患者结肠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2年35期
4 赵陇光;;结肠双重对比造影在结肠病变诊断上的应用[J];贵州医药;1984年04期
5 李建华,肖忠,党亚柏;O_(55)致病性大肠杆菌致慢性结肠病变1例[J];实用内科杂志;1989年05期
6 赵殿辉,耿道颖,沈天真,姚振威,洪泳;电子束CT检查结肠病变的初步探讨[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9年01期
7 朱丽;王天乐;龚沈初;崔磊;唐军华;;低剂量CT结肠成像对结肠外偶发病变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13年27期
8 陈苓;岑人丽;蓝日辉;刘莉;曾庆思;;多层螺旋CT结肠病变的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6年03期
9 姚义生;袁国奇;;结肠充气螺旋CT扫描对15例结肠病变的诊断[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4期
10 姚峰,陈倩,赫杰,黎辉;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六例临床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兴旺;刘斌;赵红;余永强;;64层螺旋CT结肠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2 靖立新;王红莉;肖兴丽;张春福;赵希海;董长江;;低张双重气钡造影在结肠病变诊断中的价值[A];第十三届全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邓国辉;姜永乐;崔凤;;16排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4 邓国辉;姜永乐;崔凤;;16排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A];2007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徐子森;;螺旋CT结肠成像的临床应用和进展[A];2008年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杜向东;王慧明;赵雄;;MSCT结肠成像的临床应用[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高旭宁;许茂盛;卢良骥;丁国苗;王世威;;64层螺旋CT结肠成像在结肠疾病中的应用研究[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8 温毅;张瑞萍;张延林;孙会林;魏俊友;王福翔;;结肠、胃十二指肠气钡造影互补检查的价值[A];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4年
9 胡道予;;非肿瘤性结肠病变的MSCT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栾维志;赵莉;冯莉;周秀华;;结肠低张造影CT成像检查技术[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主任医师 王化虹;肠癌该咋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兴旺;MDCT消化病成像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2 赵新华;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策略的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丰萍璐;综合评分系统对结肠受累克罗恩病患者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左珊淮;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3 田净丽;64层螺旋CT在结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4 李金成;计算机辅助检测联合CT结肠成像对结肠病变的诊断价值[D];吉林大学;2009年
5 于晓坤;HDCT结肠成像对息肉检出有效性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6 吴兴旺;64层螺旋CT虚拟结肠镜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综合评分系统对结肠受累克罗恩病患者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55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