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小窝蛋白-1在黄曲霉毒素B1致肝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09:35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Ts)是食物和食品中最常见的真菌代谢产物,属于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归为I类致癌物。在黄曲霉毒素的几个亚型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毒性最大,在人体和动物体内也最为常见,肝脏是其主要的靶器官。AFB1进入体内后要发挥活性,首先必须通过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酶系统的转化,生成高度活性的中间产物AFB1-8,9-环氧化合物(AFB1-8,9-epoxide,AFBO),AFBO则能够与DNA、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结合,进而阻断基因的转录与翻译,影响基因表达。在这一过程中,AFBO代谢会大量消耗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造成细胞内活性氧累积,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引发DNA和蛋白损伤,诱导基因突变或细胞凋亡。可见在AFB1代谢过程中所引发的氧化应激是其致肝细胞损伤的直接原因。目前临床上治疗AFB1中毒也主要是采用体外补充抗氧化剂的方法。然而,目前关于AFB1引起氧化应激的机制及其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分子尚不清楚。因此,探寻AFB1致肝细胞氧化应激作用中的关键分子有望为AFB1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小窝蛋白-1(Caveolin-1,Cav-1)是Caveolin家族成员之一,位于细胞膜和内体膜,主要通过自身磷酸化作用参与胆固醇转运、大分子内吞等过程。Cav-1能够调节细胞内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如受体酪氨酸激酶、Src家族酪氨酸激酶(Src,Fyn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及一些下游信号分子H-Ras、MEK、ERK、PI3K/AKT等。Cav-1既是一种抑癌蛋白,又是一种癌蛋白,这种双重作用依据细胞类型、癌症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Cav-1也被发现与各种应激有关,包括氧化应激、紫外照射、放射治疗,以及与应激相关信号有关。最新证据表明,Cav-1是一种氧化应激相关蛋白,氧化应激可以影响Cav-1的膜转运。在氧化应激条件下,Cav-1磷酸化与细胞凋亡和细胞附着密切相关,而Cav-1的双重作用在氧化应激中也有体现,如有研究发现磷酸化Cav-1蛋白表达增加具有抗凋亡作用,可促进氧化应激后细胞存活。也有研究发现Cav-1表达减少或缺失能够显著抑制肺组织中性粒细胞趋化、黏附和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凋亡,减轻弥漫性肺泡损伤、肺血管内皮屏障损伤及肺水肿程度。我们前期研究发现AFB1作用过程中能够引起肝细胞中Cav-1的表达升高以及Cav-1分子定位的改变,提示Cav-1可能参与了AFB1引发的肝毒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一方面通过下调或过表达Cav-1分析其在AFB1引起的肝损伤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对氧化应激的调控途径上分析其作用机制。一、Cav-1在AFB1引发的肝细胞毒性中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人正常肝细胞(L-02),通过细胞增殖实验、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免疫蛋白印迹等方法检测AFB1作用后引起的肝毒性情况;通过转染质粒或siRNA分别过表达或下调肝细胞中Cav-1分子的表达,检测过表达或下调Cav-1对于AFB1处理引起的肝损伤的影响。此外选取了肝癌细胞系Huh7和HepG2两种细胞,通过下调Cav-1的表达分析其对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以分析Cav-1是否在不同的肝细胞中发挥相似的作用。实验结果:AFB1能够在肝细胞中发挥毒性作用,表现为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活性氧水平和MDA含量增加)。进一步发现AFB1能够引起Cav-1的表达增加,并引起Cav-1分子的细胞定位明显改变。在此基础上,下调肝细胞中Cav-1的表达后检测AFB1引发的肝细胞毒性,发现肝细胞活力下降明显减轻,细胞凋亡显著减少,氧化应激水平明显降低,而过表达Cav-1后,与上述结果相反。在肝癌细胞系Huh7和HepG2两种细胞中重复上述实验,得到了相似的结果。结论:AFB1可通过诱发氧化应激造成肝细胞损伤,导致肝细胞凋亡。在这一过程中,肝细胞中Cav-1蛋白分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FB1促进了Cav-1的表达,促进了氧化应激。下调Cav-1的表达能够抑制AFB1诱发的氧化应激,提升细胞活力,减少细胞凋亡,提示Cav-1可能是参与AFB1引发肝细胞氧化应激的关键分子。二、Cav-1在AFB1引发的肝细胞毒性中的作用机制实验方法:从抗氧化应激关键通路Keap1-Nrf2信号通路入手,首先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av-1下调或过表达后对Nrf2及下游抗氧化应激重要分子HO-1与NQO-1表达的影响。进而通过免疫共沉淀、荧光酶素等方法检测Cav-1与Nrf2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Cav-1对于Keap1-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此外,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等分析Cav-1对AFB1处理后肝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进一步利用自噬激活剂和抑制剂明确其作用。利用Wesrern Blot探寻Cav-1调节自噬的作用通路。同时,用Huh7和HepG2两种细胞株分别验证Cav-1调节氧化应激和自噬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通过下调Cav-1的表达,能够促进AFB1刺激后肝细胞中抗氧化应激酶Nrf2的表达和转录,以及HO-1、NQO-1的表达,同时能够显著抑制ROS与MDA的水平;反之,过表达Cav-1则发挥相反的作用。进一步发现Cav-1可通过与Nrf2直接作用来调控AFB1引发的氧化应激水平。Cav-1表达升高后,一方面抑制了Nrf2的转录,另一方面免疫共沉淀显示其与Nrf2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强,从而影响了Nrf2与Keap1的解离,最终导致细胞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受到抑制;此外,测定自噬标志分子LC3,发现Cav-1下调显著促进了AFB1作用后肝细胞的自噬水平,荧光标记细胞内自噬体的形成也得到了相同结果。自噬激活剂能明显降低AFB1引发的细胞毒性,抑制细胞凋亡,而自噬抑制剂则促进了AFB1的细胞毒性作用,促进细胞凋亡,Cav-1可通过调节细胞自噬影响AFB1的肝细胞损伤作用。进一步分析Cav-1调节自噬作用的信号通路发现,Cav-1在AFB1作用下并未改变经典自噬标志分子Beclin1和ATG5的表达,提示其调节作用并非通过经典自噬调节通路。AFB1作用后促进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磷酸化,这一作用促进了EGFR下游PI3K以及自噬调节因子mTOR的磷酸化激活,从而抑制了自噬作用。应用EGFR的抑制剂阿法替尼后,可明显促进细胞自噬作用,提升细胞活力,进一步佐证了该结果。此外,在肝癌细胞系Huh7和HepG2细胞中得到了与L-02细胞相似的结果。讨论:AFB1作用促进了Cav-1与氧化应激反应中关键分子Nrf2的直接相互作用。Cav-1一方面通过调控Nrf2 mRNA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与Nrf2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其与Keap1解离,抑制其发挥抗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促进了AFB1引发的肝细胞损伤。此外,Cav-1可通过激活EGFR-PI3K-mTOR信号通路来抑制细胞的自噬作用,促进AFB1引发的肝细胞损伤。小结:AFB1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肝脏中进行代谢,通过与肝细胞中的酶系统或分子相互作用来解毒。AFB1在代谢过程中能够引发氧化应激反应,造成肝细胞损伤甚至凋亡。本课题发现Cav-1为参与AFB1引发肝细胞损伤的关键分子,AFB1作用促进了肝细胞中Cav-1分子的表达上调及亚细胞定位的改变。Cav-1在参与AFB1引发的肝细胞损伤中主要发挥了两项重要的调节作用:上调的Cav-1分子一方面通过与Nrf2直接作用以及抑制Nrf2分子表达,从而抑制细胞的抗氧化应激水平,促进细胞活力下降和凋亡;另一方面,Cav-1分子通过激活EGFR-PI3K-mTOR这一非经典的自噬调节通路,抑制细胞的自噬作用,从而促进毒素引发的细胞活力下降和细胞凋亡。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解释AFB1致肝脏损伤的作用机制,并挖掘出一个关键分子,这为进一步防治黄曲霉毒素损伤提供了新的药物治疗靶点。
【图文】:

细胞活力,情况,浓度,细胞


图 1.AFB1 作用下肝细胞活力图 A. 不同浓度的 AFB1 作用于 L-02 细胞 36h 后细胞活力情况,随着浓度从 5μM-16,细胞活力逐渐降低;图 B. 40μMAFB1 作用于 L-02 细胞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活力情况间的延迟(0h-72h),细胞活力逐渐降低,,作用时间从 24h 开始,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

肝细胞凋亡,情况,相关蛋白,水解酶


图 2A.AFB1 暴露后肝细胞凋亡情况与正常组相比,AFB1 作用 36h 后,肝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01***)(2)Western Blot 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细胞凋亡的启动和发展过程中,半冬氨酸水解酶(Cysteine-requiring Aspartate Protease,Caspase)蛋白家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区;;黄曲霉毒素分析方法进展[J];广西水产科技;2005年03期

2 陈勇;荣道兴;任利民;;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与防控措施[J];阿坝科技;2012年02期

3 王少军;于春娣;唐娟;程果;谢晓丽;杨庆利;;黄曲霉毒素生物脱毒法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8年24期

4 诸晨;钱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薏苡仁药材中黄曲霉毒素[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年05期

5 曹长会;;临沂市煎饼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测定及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年05期

6 汪恩婷;邹振宇;杨皓;杨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J];食品安全导刊;2018年36期

7 彭永敏;;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J];食品安全导刊;2018年36期

8 叶颖苓;;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概述[J];科技资讯;2019年09期

9 王善钰;;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措施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9年09期

10 李智高;毛永杨;狄朋敏;苏涛;田金兰;;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方法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宏兴;姜亚乐;王永芬;史洪涛;边传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其脱毒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2 孙淑娟;曾于洋;江海洋;;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委员会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食品卫生学分会联合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委员会第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3 胡丽莎;谢春芳;姚冬生;刘大岭;;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对黄曲霉毒素氧化酶动力的研究[A];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黎玉凤;张赛;谢春芳;刘大岭;姚冬生;;黄曲霉毒素解毒酶体外分子定向进化(Ⅱ)[A];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施晓晨;安雅男;申凤鸽;于录;;黄曲霉毒素诱导巨噬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6 王文龙;李成成;安立龙;;简述环境中黄曲霉毒素对蛋鸡产业潜在的生态和健康风险[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孟庆利;;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及控制[A];《2010中国猪业进展》论文集[C];2010年

8 翁善钢;Kaori Nishide;;亚太地区的黄曲霉毒素[A];第十二届(2014)中国猪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4年

9 陈建民;张雪辉;杨美华;金钺;;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概况[A];第八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马静;朱惠莲;唐志红;凌文华;;尿粪黄曲霉毒素排泄及生物干预[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抗诱变剂和抗癌剂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农业部第八届科技委员会委员 孙毅;从黄曲霉毒素污染说开去[N];中国科学报;2018年

2 余晓琴 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相关标准中黄曲霉毒素限量解读[N];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马爱平;黄曲霉毒素超标“致命”怎么破?[N];科技日报;2018年

4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 钟凯;普洱茶中携带黄曲霉会不会产生毒素?[N];中国医药报;2017年

5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钟凯;花生酱含黄曲霉 吃了会怎样[N];健康报;2017年

6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务委员 钟凯;农家花生油既便宜又放心?[N];保健时报;2017年

7 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博士 云无心;检测出黄曲霉毒素 普洱茶还能喝吗[N];保健时报;2017年

8 记者 季征;云南农大研究表明普洱茶不含黄曲霉毒素[N];云南日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付丽丽 马波;茶照喝 牙照刷[N];科技日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陈海波;喝普洱茶,真的会致癌吗[N];光明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澍;硒对黄曲霉毒素B_1抑制猪细胞免疫的拮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2 关绚丽;基于转录组学的氧化胁迫下调控黄曲霉毒素合成的基因筛选和确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3 范_g;黄曲霉毒素降解酶基因克隆表达和降解剂在肉鸡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武琳霞;中国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预警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5 王倩;代谢组学分析纯品黄曲霉毒素B1添加和自然霉变饲料对奶牛健康和牛奶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6 史莹华;纳米级硅酸盐结构微粒(NSP)吸附猪饲粮中黄曲霉毒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胡娜;基因芯片技术在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8 张雪辉;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及模式识别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9 申海涛;黄曲霉毒素G_1诱发小鼠肺腺癌的组织发生及其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10 马良;黄曲霉毒素B_1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勇锋;白藜芦醇干预黄曲霉毒素B1对牛乳腺上皮细胞损伤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张敏;黄曲霉毒素B_1核酸适体筛选和检测方法的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19年

3 张成;黄曲霉毒素B1和B2的太赫兹光谱检测与识别[D];中央民族大学;2019年

4 Elisabeth Tumukunde;渗透胁迫下sakA/hogA基因对黄曲霉毒素合成及致病性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9年

5 师文文;小窝蛋白-1在黄曲霉毒素B1致肝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年

6 艾超超;稀土掺杂下转换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黄曲霉毒素B_1检测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7 王平;碳代谢阻遏基因snf1和Reg1调控黄曲霉生长发育和黄曲霉毒素合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8 张铭;短黄杆菌3J2MO降解黄曲霉毒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9 谢文沛;甘肃饲料和牛奶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及其季节动态[D];兰州大学;2017年

10 胡贵丽;吸附剂与黄曲霉毒素B_1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596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596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0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