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血浆DNA定量检测在鉴别诊断各种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发布时间:2020-03-23 09:15
【摘要】:背景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主要的人类健康问题。HBV是导致重症肝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HBV感染的肝病大国,据报道HBV所致肝癌每年死亡数为384 000人。特别是重症肝炎,死亡率高达80%。因此,对各种乙型肝炎(乙肝)的鉴别和监测以及肝纤维化及早期HCC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细胞损伤是乙肝患者的普遍现象,各种类型的乙肝患者其肝细胞损伤程度不同。用实验室指标(如ALT、HBV DNA和胆红素等)来评估肝细胞损伤程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定论。甲胎蛋白(AFP)虽然是鉴别诊断HCC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指标,但仍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血浆DNA是一种无细胞状态的血浆游离DNA。其水平升高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而且还与感染、创伤和炎症等密切相关。由于在肿瘤、感染或炎症条件下不同类型肝病的肝细胞损伤轻重不同,从肝细胞中释放的循环DNA量也不同。可以通过循环DNA水平来评估乙肝患者肝细胞损伤程度以及鉴别HCC。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报道的多是血浆DNA和HCV感染有关的HCC的文章,关于血浆DNA水平与各种乙肝以及HBV所致HCC之间关系的系统性研究未见文献报道。 目的 用本实验室自行设计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各种类型肝病患者的血浆DNA进行定量检测,同时采用现有实验室评估指标分别评估各组不同类型乙肝患者肝细胞损伤程度,并对血浆DNA和现有实验指标的肝细胞损伤程度评估能力进行比较。进而评价其在鉴别诊断各种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30例重症肝炎,20例急性肝炎,90例慢性乙肝和45例肝硬化以及20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NA进行磁珠法提取,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来评估重症肝炎患者肝细胞损伤程度。 对59例HCC,56例慢性乙肝和37例肝硬化以及20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DNA进行磁珠法提取,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来评价其在HCC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1,重症肝炎和其他乙肝比较 乙肝患者的血浆DNA和ALT中位水平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血浆DNA水平在重症肝炎与急性肝炎、慢性乙肝和肝硬化之间都具有显著差异(P = 0.0018、0.0000和0.0000)。重症肝炎的ALT水平与急性肝炎之间有显著差异(P = 0.0024),与慢性乙肝和肝硬化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 = 0.0600和P =1.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在鉴别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以及慢性乙肝时,血浆DNA的鉴别能力显著优于ALT (AUC,0.95 vs 0.51, P = 0.0000;0.86 vs 0.34,P = 0.0000)。重症肝炎患者的胆红素中位水平(195.5μmol/ L)最高。四组乙肝患者的HBV DNA中位水平也显著升高(1.1×10~6拷贝/ml),但它们两两之间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 = 0.7378)。 通过相关分析,血浆DNA水平与乙肝患者肝细胞损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 = 0.62),而ALT与之相关性较小(r = 0.11)。血浆DNA与ALT之间相关性较小(r = 0.27)。 2,HCC和其他乙肝比较 肝病患者的血浆DNA和AFP中位水平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血浆DNA在HCC、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患者的中位水平分别为260.2 (96.9~435.6) ng/ml、90.6 (60.7~134.2) ng/ml和74.8 (44.1~127.3) ng/ml。HCC患者血浆DNA水平与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 = 0.0000和P = 0.0000)。HCC患者AFP水平与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患者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 = 0.0033和0.0033)。血浆DNA中位水平在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的HCC患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310.9 vs 106.7 ng/ml,P = 0.0290),而AFP水平在两者间无差异(P = 0.2090)。在鉴别HBsAg阳性的HCC和肝硬化以及慢性乙肝时,血浆DNA的鉴别能力都优于AFP (AUC,0.82 vs 0.72;0.77 vs 0.70)。血浆DNA与AFP之间相关性较小(r = 0.37)。 结论 本研究首次采用带有内参照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各种肝病患者的血浆DNA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血浆DNA是一个用于准确评估重症肝炎患者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有价值的辅助指标,同时它在HCC患者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能联合其它实验室指标,诊断更为准确。
【图文】:

相关性,重症肝炎,慢性乙肝,急性肝炎


图 1-1 血浆 DNA 与血清 ALT 之间的相关性。图显示它们之间相关性较小.2 重症肝炎和其他三种乙肝患者的血浆 DNA 水平血浆 DNA 在重症肝炎、急性肝炎、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患者的水平分72.7 (293.1~410.1) ng/ml、224.2 (133.4~277.4) ng/ml、102.1 (61.5~151.0) 70.6 (42.3~81.6) ng/ml,重症肝炎患者的血浆 DNA 水平与它们之间均具性差异(P = 0.0018、0.0000 和 0.0000)(表 1-2 和图 1-2)。.3 重症肝炎和其他三种乙肝患者的血清 ALT 水平比较于健康对照,乙肝患者的血清 ALT 中位水平显著增高(107.5 v/L,P = 0.0000)。血清 ALT 在重症肝炎、急性肝炎、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患平分别为 90.1 (74.0~116.1) U/L、436.2 (118.6~938.9) U/L、116.4 (89.2~/L 和 94.6 (62.5~133.2) U/L。重症肝炎患者的血清 ALT 水平与急性肝炎患有显著差异(P = 0.0024),然而它与慢性乙肝和肝硬化患者之间没有差 0.0600 和 P = 1.0000)(表 1-2 和图 1-3)。此外,,重症肝炎患者的胆红素中

百分位数,横线,水平比较,中位数


图 1-2 四组乙型肝炎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浆 DNA 水平比较.上和最下两条横线表示第 95 百分位数和第 5 百分位数;中间方格的上下两条横线 75 百分位数和第 25 百分位数;中间横线表示中位数;小圆圈表示平均值。)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512.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开先;肝癌发生的分子遗传学和表遗传学研究[J];癌症;2005年06期

2 夏茵!210003,孙溪宾!210003;慢性肝衰竭预后生化指标90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3 王淑霞;闫志勇;王力秋;赵海燕;刘成玉;王斌;;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PBMCs中HBV X、P基因的整合[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沈国良;消ve抗纤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54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刘华,王蔚,陈俊民,郑垂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恶性淋巴瘤关系的探讨[J];白血病.淋巴瘤;2005年01期

6 刘亚航,张连海,任晖,张桂国,秦斐,孔广忠,邓国仁,季加孚;胃癌手术前后血浆中p16基因的异常甲基化检测[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3期

7 赵炜,赵加坤;按比例接种情况下的乙肝流行模型及研究[J];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2003年04期

8 朱平安,申群喜,祝玲玲,李晓玲;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定量测定HBsAg最适稀释度的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游绍莉,辛绍杰,赵景民,毛远丽,朱传琳,张玲霞,皇甫玉珊;慢性肝炎临床生化指标与病理分级相关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03期

10 宋闽宁,骆梅兰,黄文琪;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HBV-DNA定量检测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高庆伟;李永新;刘莎;王波;王英兰;邹汉法;孔亮;孙万里;;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吸附柱构建的实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谦;唐克诚;袁桂玉;杨积明;李海;韩贵兰;刘国旺;;核苷类似物联合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观察[A];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池晓玲;甄宏鹏;陈秀华;陈培琼;田广俊;陈洁真;萧焕明;薄智云;;腹针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疗效观察[A];首届全国腹针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哲;胰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浆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2 兰林;HBV准种特性及其与干扰素治疗关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3 秦幼平;针灸防治大鼠猪血清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4 王学军;健康人和慢性肝病、原发性肝癌患者纳米细菌感染状况的检测[D];中南大学;2003年

5 王临旭;植物蛋白MAP30的制备及其体外抗病毒活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6 王九平;半乳糖受体介导的MAP30对乙型肝炎病毒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7 吴裕中;循环DNA在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诊断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吴刚;1.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2.高效复合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9 鲁

本文编号:2596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596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4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