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82例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16 04:14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坏疽型组与非坏疽组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病人的相关资料,明确不同程度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并分析IC的危险因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82例IC的资料,根据Marston的IC分型提取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的信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82例IC患者包括非坏疽型70例,坏疽型12例,男女比例为1:1.41,发病年龄集中在50-80岁。坏疽组入院当天心率85.2±13.19次/min,非坏疽组是73.5±8.47次/min,相比于非坏疽型患者,坏疽型患者平均年龄更大,入院当天心率也更快。2.临床表现:腹痛最常见(74/82,90.24%),半数以上患者表现为左下腹痛,45人出现血便(54.88%),部分患者出现腹泻、腹胀、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左下腹痛在非坏疽型患者中多见,坏疽型患者以右下腹痛、腹胀多见(P0.01),全腹痛和发热仅出现在坏疽型患者中。3.实验室检查:56.1%患者出现D-二聚体水平升高(0.5mg/L),D-二聚体平均值为2.83±1.31mg/L,35.4%患者出现血红蛋白下降(110g/L),血红蛋白为114.87±26.90g/L,部分患者出现白细胞升高(17%)、乳酸脱氢酶升高(27%)、血肌酐升高(21%)及白蛋白下降(13%)。坏疽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肌酐平均值分别为10.51±3.77/L、96.10±40.27g/L、117.97±38.6umol/L,非坏疽组患者为6.89±2.74/L、118.08±13.13g/L、89.70±27.90umol/L,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4.影像学及内镜检查:13例患者发现腹部大血管病变,其中CTA检查阳性率最高(9/29,31.03%),35例血管彩超发现3例血管病变,阳性率为8.57%,行腹部CT平扫和或增强扫描8例,发现血管病变1例,其中以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最多见,多表现为动脉硬化、管壁增厚、血流信号消失、血管狭窄或闭塞。行结肠镜检查患者有77例,其中内镜下发现肠壁缺血病灶72例,占93.51%,肠镜下最常见表现是充血、红斑、糜烂及溃疡,多发生于肠系膜对侧,与正常粘膜分界清晰,常呈节段性分布,降结肠和脾曲受累患者最多,坏疽组IC比非坏疽组IC有更高的升结肠病变(P=0.01)。5.治疗及预后:坏疽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3.13±4.83天,非坏疽型组为5.92±4.24天。所有病人均予补液、改善循环等治疗,此外13例患者予抗生素治疗,5例进行抗凝治疗,转外科手术治疗6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死亡率(3.66%),1例在术后发作心室颤动,1例伴发多器官功能障碍,1例患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其余患者均住院康复后出院。6.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年龄(60岁)、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的OR值大于1。结论IC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较男性多见;常表现为腹痛和便血,当患者出现右下腹痛、全腹痛和发热时,应考虑坏疽型IC可能,非坏疽型患者更多表现为左下腹痛;血清D-二聚体升高及血红蛋白下降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入院当天心率,血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肌酐水平可以预测IC的严重程度;肠镜检查对该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降结肠和脾曲是IC最常累及的部位,升结肠病变更多见于坏疽型患者;IC内科治疗效果好,但当患者出现中毒性巨结肠、消化道大出血、腹膜炎等坏疽表现时手术应该被考虑;年龄(60岁)、高脂血症及冠心病是IC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文】:

性别构成,年龄,坏疽,平均心率


第 3 章 结果第 3 章 结果 一般资料本文 82 名患者中男性 34 名,女性 48 名,男女比例为 1:1.41,发病年龄段37-82 岁,平均年龄为 65.52±11.33 岁,发病年龄高峰在 50 岁-80 岁之间,其于 50 岁患者占 91.46%(见图 3-1)。坏疽型组平均年龄为 72.57±8.55 岁疽型平均年龄 64.32±12.13 岁(P=0.037),坏疽组患者有更高的发病年龄心率异常(超过 100 次/分)患者有 9 例,入院平均心率 74.20±9.77 次/分坏疽组入院平均心率 85.20±13.19 次/分,非坏疽组入院平均心率 73.50±8.4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3-1)。

分布图,血管病变,患者,分布图


影像学检查9 名患者行腹部 CTA 检查,发现腹部大血管病变 9 例,阳性率 3患者行腹部血管彩超检查,发现血管病变 3 例,阳性率 8.57%,行或增强扫描 8 例,发现血管病变 1 例,没有患者进行 DSA 检查。变 13 例,其中腹主动脉病变 5 例,肠系膜上动脉病变 4 例,肠系 2 例,肠系膜上静脉及髂内动脉异常各 1 例,影像学检查多表现层、肠管扩张,甚至出现肠道积气积液及肠周间隙积液表现,血则增厚、钙化,血管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闭塞及漩涡样改变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74.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振东;缺血性结肠炎的早期诊断[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丁凤,沈海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结肠炎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6期

3 王明春,高建伟;缺血性结肠炎四例报告[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年06期

4 杨振陆,李志文,王蕊荣;16例缺血性结肠炎诊治报告[J];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17期

5 田新社 ,张慧松,赵文刚;缺血性结肠炎8例诊治体会[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1年04期

6 李菊兰,朱戎,龙毓灵;缺血性结肠炎9例[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1年02期

7 杨永林 ,李雪梅;缺血性结肠炎18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2002年05期

8 熊毅敏,许桦林,王一鸣,郑国荣;缺血性结肠炎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年01期

9 杜军;缺血性结肠炎46例的临床研究[J];日本医学介绍;2002年12期

10 张辉跃,游柳生;缺血性结肠炎2例[J];四川医学;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仁杰;;缺血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晁冠群;范一宏;吕宾;;缺血性结肠炎36例临床分析[A];2007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3 居海红;邓德昌;方晓明;沈文晓;;30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A];浙江省第十九届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薇;唐喜玉;肖茂林;许奎;查景园;何新英;;缺血性结肠炎36例临床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贺军;吴汉平;董勤勇;;缺血性结肠炎26例诊治分析[A];2013第六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陈奕;;16例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表现与临床特点分析[A];首届华东六省一市肛肠外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杨秀兰;史维;吴立平;农春燕;孙晓滨;袁德强;;72例缺血性结肠炎内镜及临床特点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8 晁冠群;范一宏;吕宾;;缺血性结肠炎36例临床分析[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9 邓德昌;方晓明;居海红;沈文晓;叶海飞;许敏欢;柯海兵;李娟;吕张叶;;阿司匹林对缺血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A];第十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萃[C];2012年

10 孙为豪;陈国胜;邵耘;薛绮萍;欧希龙;曹大中;俞谦;俞婷;;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29例临床分析[A];第一届全国老年消化内镜和消化道疾病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俊精 王爱军 韩作林;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N];农村医药报(汉);2005年

2 韩咏霞;老人腹痛便血当心缺血性结肠炎[N];家庭医生报;2008年

3 曹祥;中老年人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N];北京科技报;2002年

4 副主任医师 韩咏霞;腹痛便血 当心缺血性结肠炎[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5 英;FDA对应用 alosetron的特别警示[N];医药经济报;2000年

6 杨春;动脉有疾病 小心“肠中风”[N];中国老年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于娟;拉肚子,,别掉以轻心[N];中国医药报;2014年

8 杨冬梅;肚子痛当心是“肠梗”[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9 许锦东  ;动脉有疾病 小心肠中风[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10 韦辰;动脉有疾病 小心“肠中风”[N];大众卫生报;2004年



本文编号:26293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293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3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