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血小板mtDNA水平检测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00:29
【摘要】: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发病病因尚不清楚,肠固有性免疫功能紊乱是病因之一。机体的免疫系统分为固有性及适应性免疫两类,通过PAMPs及DAMPs两种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发挥作用。研究表明线粒体DNA(mtDNA)作为DAMPs之一,通过识别炎性细胞胞内及胞外TLR受体发挥炎症促进作用。血小板作为mtDNA重要来源,参与IBD患者高凝状态机制,同时作为免疫细胞在IBD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处于激活状态血小板能够释放大量mtDNA。炎症性肠病患者是否通过血小板释放mtDNA促进肠道粘膜损伤,以及mtDNA是否与IBD患者中炎症细胞因子有一定相关,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通过检测IBD患者血浆及血小板mtDNA水平变化以及比较血浆mtDNA与炎症细胞因子有无关联,探讨IBD患者血小板线粒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期间就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临床确诊为IBD的患者67例,其中CD(Crohn’s disease)患者34例,UC(Ulcerative colitics)组患者33例,收集临床资料;纳入近期经体检均正常,近1月无胃肠道症状的16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血小板以及血浆中mtDNA的拷贝数进行定量。以16例健康人为对照,比较血小板mtDNA(ND1基因)拷贝数在IBD患者及正常健康人的改变,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IL-1、IL-6、TNF-α表达水平。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C和CD患者血小板mtD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Z=-5.628、-6.851]。UC患者轻度、中度、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E1(直肠型)低于E2(左半结肠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P0.05),其他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CD患者轻度、中度、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疾病部位及疾病行为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IBD患者中血小板mtD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DAI评分有一定相关性(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C和CD患者血浆mtD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Z=-5.628、-6.284,P均0.01))。UC患者轻度、中度、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E1(直肠型)低于E3(广泛结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0.009),其他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CD患者轻度、中度、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L1(回肠末端型)组低于L3(回结肠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4),其他不同疾病部位及疾病行为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IBD患者中血浆mtDN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DAI评分有一定相关性(P0.05)。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患者中血浆mtDNA水平增加,分别与IL-1、IL-6、TNF-α成正相关(r=0.783、r=0.678、r=0.824,P0.05)。CD患者中血浆mtDNA水平增加,分别与IL-1、IL-6、TNF-α成正相关(r=0.540、r=0.599、r=0.582,P0.05)。结论血小板作为IBD患者mtDNA的重要来源,可能在肠道炎症过程中释放入血浆中,以DAMPs方式发挥促炎作用。
【图文】:

扩增曲线,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标准曲线


ND1扩增曲线

标准曲线,标准曲线


ND1标准曲线:(y=-0.217x+10.001,R2=0.9887)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丹艳;周云仙;;炎症性肠病患者过渡期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9年07期

2 孟庆阳;王志强;陈天星;梁锐;;干细胞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19年02期

3 冯巩;弥曼;李雪萍;刘曼玲;范立萍;牛春燕;;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与管理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9年08期

4 宗晔;;常拉肚,警惕炎症性肠病[J];江苏卫生保健;2019年07期

5 陈友生;陈东;谢大泽;周南进;;2007—2016年中文期刊炎症性肠病文献的计量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7年06期

6 周文鹏;白爱平;;炎症性肠病常见基因多态性[J];胃肠病学;2018年03期

7 宣姣;;炎症性肠病整体护理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年08期

8 吴娜;孙剑经;陈文婷;袁殿宝;;自噬相关16样蛋白1、半乳凝集素9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J];山东医药;2018年17期

9 田雨;李俊霞;王化虹;;炎症性肠病的营养相关疾病[J];临床荟萃;2018年08期

10 滕静;;微信在炎症性肠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静华;单国栋;楼滨;陈洪潭;胡凤玲;杨铭;陈文果;陈李华;许国强;;血清学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对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意义[A];2014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青年医师论坛暨内科常见病规范化诊疗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4年

2 欧阳钦;;顽固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进展[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3 夏冰;;炎症性肠病遗传学研究进展[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4 郑家驹;;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困惑与挑战[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5 欧阳钦;郑淑梅;;炎症性肠病的过去、现在与将来[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6 高永健;朱峰;钱家鸣;陈伟;;112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7 周峰;姜挺;葛柳青;蒋益;陈志涛;赵杰;夏冰;沈骏;冉志华;钱家鸣;;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15基因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研究[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8 曹倩;雷敏;姒健敏;;中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基于医院为基础的411例患者分析[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曹倩;朱琴;姒健敏;;硫嘌呤甲基转移酶多态性与酶活性检测在汉族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价值研究[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欧阳钦;;顽固性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策略[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常剑;炎症性肠病治疗须多方关注[N];健康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叶阳欢;反复腹泻 警惕“炎症性肠病”[N];中国医药报;2018年

3 株洲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周红兵;腹泻久不愈 当心炎症性肠病[N];大众卫生报;2018年

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 主治医师 高辉;炎症性肠病为什么需要随访[N];家庭医生报;2016年

5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病中心 张发明 何植;粪菌移植会颠覆传统治疗观吗[N];健康报;2017年

6 通讯员 李晓姗 杨隽莹;让炎症性肠病不再被视为”绿色癌症“[N];家庭医生报;2017年

7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 张敏;炎症性肠病爱纠缠年轻人[N];保健时报;2016年

8 通讯员 李晓姗;不可小觑拉肚子 当心炎症性肠病损健康[N];家庭医生报;2016年

9 本报记者 朱国旺;当心炎症性肠病来袭[N];中国医药报;2014年

10 通讯员 高翔;炎症性肠病患者增多[N];湖北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翁一洁;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分析及其与饮食关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2 李晨;Cdc42对炎症性肠病中Thl7细胞作用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波;血浆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4 冯爵荣;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原发性不应答的分子机制及预测因子[D];武汉大学;2018年

5 张虹;电针调控内源性大麻素受体介导炎症性肠病的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年

6 王晓兵;NPSR1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基因多态性和表达及其对人CD4+T淋巴细胞调控作用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7 周长玉;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外源性IL-10和益生菌诱导粘膜免疫耐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效应探讨[D];吉林大学;2004年

8 王丽英;炎症性肠病家系调查和HLA以及NOD2/CARD15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关系的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9 曹倩;中国人群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基因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赵颖;旋毛虫干预实验性炎症性肠病的效应及其免疫学机制探讨[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冰心;维多珠单抗治疗活动性炎症性肠病疗效和安全性系统性评价与Meta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2 朱丹玲;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黄华新;炎症性肠病患者异常肺部CT表现的临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8年

4 金爽;低剂量抗生素对幼年小鼠肠道菌群及炎症性肠病发病易感性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5 李俊;211例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D];兰州大学;2019年

6 王忠伟;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区域化特征和诊断模型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7 胡兴;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及干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8 袁静静;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血小板mtDNA水平检测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9 张鸣;多孔硅纳米粒载药体系在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中的药效评价[D];厦门大学;2018年

10 沈羽嘉;金荞麦片对DSS诱导的小鼠炎症性肠病的改善作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40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40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d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