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单中心三甲医院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细菌感染特点

发布时间:2020-04-26 18:12
【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感染的细菌学、耐药性特点,并分析出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中MDROs感染的预测因素。旨在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在药敏培养结果前提供经验性的治疗方案,为临床上抗菌药的选择提供指导意义,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11月1日至2018年11月1日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住院的139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腹水培养药敏结果,分析出其细菌学及耐药性特点。根据患者腹水培养出的细菌是否为多重耐药菌,将139例患者分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组和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并收集这些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学检验、腹水检验等数据,对收集的数据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肝硬化合并SBP患者MDROs感染的预测因素指标,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评价该指标对肝硬化合并SBP患者MDROs感染的预测价值,约登指数确定该指标用于诊断MDROs感染的最佳临界值。结果:本研究中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培养阳性的患者共139例,分离出细菌共计169株。15例为2种及以上混合菌感染。139例患者中48例为G~-菌感染(34.5%),2例为G~-复合菌感染(1.4%),68例为G~+菌感染(48.9%),10例为G~+复合菌感染(7.2%),11例患者同时感染G~-菌、G~+菌(7.9%)。169株致病菌中,65株为G~-菌(38.5%),104株为G~+菌(61.5%),G~+菌为主要致病菌。将分离出的细菌进行分类,葡萄球菌、肠杆菌、链球菌、肠球菌、不动杆菌、其他细菌、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依次为28.4%(48/169)、26.6%(45/169)、21.9%(37/169)、11.2%(19/169)、4.7%(8/169)、4.7%(8/169)、2.4%(4/169)。在G~-致病菌中,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为44.6%(29/65),其他肠杆菌占24.6%(16/65),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12.3%(8/65)、6.2%(4/65)。在G~+致病菌中,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肠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MRCNS)、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依次为35.6%(37/104)、25.0%(26/104)、18.3%(19/104)、17.3%(18/104)、3.8%(4/104),葡萄球菌(包括CNS、MRCNS、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最高,为46.1%。大肠埃希菌作为革兰氏阴性细菌中的优势菌,其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65.0%(13/20)、65.5%(19/29)、20.7%(6/29),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为零,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58.6%(17/29)。在革兰氏阳性细菌中,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其对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零耐药;肠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6.7%(2/12)、31.6%(6/19),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零;CNS、MRCNS、肠球菌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7.5%(6/16)、37.5%(6/16)、57.1%(4/7)。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感染占44.6%(62/139)。分离出的169株细菌中,多重耐药菌株占41.4%(70/169)。在多重耐药菌中,主要为大肠埃希菌、MRCNS、肠球菌、CNS,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4.3%(24/70)、22.9%(16/70)、17.1%(12/70)、17.1%(12/70)。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组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之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小于0.05),将单因素变量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凝血酶原时间是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OR 1.064;95%CI:1.009-1.122;P=0.023),凝血酶原时间预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21,用约登指数确定其最佳临界值为17.3秒。结论:1.肝硬化合并SBP常见的致病菌依次为葡萄球菌、肠杆菌、链球菌、肠球菌,G~+菌为主要致病菌。2.肝硬化合并SBP的致病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低。3.肝硬化合并SBP的致病菌中多重耐药菌接近半数,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为大肠埃希菌、MRCNS、肠球菌、CNS。4.凝血酶原时间是预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要指标。
【图文】:

总体分布,致病菌,总体分布,患者


139 例患者中 48 例为 G-菌感染(34.5%),2 例为 G-复合菌感染(1.4% 例为 G+菌感染(48.9%),10 例为 G+复合菌感染(7.2%),11 例患者同 G-菌、G+菌(7.9%)。169 株致病菌中,65 株为 G-菌(38.5%),104 菌(61.5%),G+菌为主要致病菌。将分离出的细菌进行分类,葡萄球菌菌、链球菌、肠球菌、不动杆菌、其他细菌、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依次.4%(48/169)、26.6%(45/169)、21.9%(37/169)、11.2%(19/169)、48/169)、4.7%(8/169)、2.4%(4/169)。在 G-致病菌中,大肠埃希菌高,为 44.6%(29/65),其他肠杆菌占 24.6%(16/65),,不动杆菌、铜胞菌分别占 12.3%(8/65)、6.2%(4/65)。在 G+致病菌中,链球菌、凝性葡萄球菌、肠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例依次为 35.6%(37/104)、25.0%(26/104)、18.3%(19/104)、17.3%(18/10%(4/104),葡萄球菌(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最高,为 46.1%。(见图 4.1-4.3)

分布图,患者,分布图,临床特征


其他肠杆菌占 1.4%(1/70)。(见图 4.4)图 4.4 肝硬化合并 SBP 患者中 MDROs 分布图4.4 肝硬化合并 SBP 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组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的临床特征比较本研究纳入肝硬化合并 SBP 腹水培养阳性的患者共 139 例,MDROs 组共计62 例,非 MDROs 组共计 77 例。MDROs 组 62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 51 例,女性患者 11 例,非 MDROs 组共 77 例,男性患者 52 例,女性患者 25 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75.2;R57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微;;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35期

2 赵萍仙;;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34期

3 刘水桂;石立红;季苏萍;吴玉灵;王志;;多部门协作模式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19年03期

4 徐晓霞;陈建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中医研究进展[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年15期

5 李习文;邓璐瑶;丁敏;赵红福;;细节护理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住院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年06期

6 杨艳玲;张艳;王春燕;李倩;;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回顾分析及管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年19期

7 李娟;李洁;蒙美琴;;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年08期

8 潘红平;陈清;储从家;陈丽红;杨波;梁超;;手术部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8年03期

9 蒋文平;;神经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变化分析[J];海峡药学;2018年03期

10 孔玲娟;;恶性肿瘤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管理[J];青海医药杂志;201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皮明婧;g

本文编号:26417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417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2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