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及相关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27 13:46
【摘要】:背景与目的: 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LGIH)是指十二指肠空肠移行部、Treitz韧带以下肠管内的出血,可来自小肠、大肠及直肠。临床表现可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黑便、便血、腹痛、贫血等,也可由于起病突然而就诊,并且由于出血不止可导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是临床中常遇到的急重症。由于不同病因导致的LGIH预后及干预措施存在差异,并且只有做出正确诊断、迅速止血才是下消化道出血抢救成功的关键,,所以病因诊断至关重要。而LGIH的病因复杂,临床诊断较为困难,为了解LGIH的病因特点,现将我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下消化道出血资料完整的5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LGIH的病因构成及相关因素,加强临床医生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认识,以此指导临床医生对病因更快更准的做出判断及制定合理的临床干预措施,提高预后,降低病死率,并利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降低发病率及复发率。 资料与方法: 56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为2001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38例,女性224例。按不同年龄分为三组,儿童组62例(≤14岁),青中年组259例(15~59岁),老年组241例(≥60岁).伴随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腹部包块及贫血等。临床表现为黑便、便血等。对562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年龄、性别、死亡率、检查方法等采取回顾性分析。 结果: 1.总体病因构成562例下消化道出血者中,肿瘤122例,炎症性肠病112例,息肉88例,肛周疾病65例,出血性肠炎21例,缺血性肠病37例,梅克尔憩室30例,医源性21例,全身疾病25例,血管畸形18例,肠套叠6例,原因不明17例。总体病因中占前三位的是肿瘤、炎症性肠病、息肉。 2.本组病例中,三组患者的病因构成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青中年组和儿童组中占首位的分别是肿瘤、炎症性肠病和梅克尔憩室。三组首位病因与其它两组的病因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本组统计数据分析,下消化道出血病因与年龄有密切关系。 3.本组病例中,男女发病例数之比为1.51:1(338:224)。男性下消化道出血前三位的是炎症性肠病、肿瘤、息肉;女性下消化道出血前三位的是肿瘤、炎症性肠病、肛周疾病。男女两组在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 4.本组资料中,下消化道出血总死亡14/562例,总病死率2.5%。其中老年组10/241例,占4.1%;非老年组5/341例,占1.5%。两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老年组中共有135例(56%)合并并存病,非老年组中有21.2%合并并存病,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5.本组资料中,结肠镜检查确诊的例数为362例,占64.4%,综合胶囊内镜、小肠镜、外科手段及影像学手段的综合确诊率92.3%。 结论: 1.肿瘤、炎症性肠病、息肉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三大主要病因。年龄在病因构成上有显著性差异,老年组、青中年组和儿童组中占首位的分别是肿瘤、炎症性肠病和梅克尔憩室。性别在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上无显著性差异。 2.结肠镜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主要的确诊手段,综合运用胶囊内镜、小肠镜、影像学检查及外科手段,可提高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
【图文】:

下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息肉,出血性肠炎


第 4 章 结 果第 4 章 结 果 病因构成情况.1 总体病因构成562 例下消化道出血者中,肿瘤 122 例,炎症性肠病 112 例,息肉 88 例,痔等肛周疾病 65 例,出血性肠炎 21 例,缺血性肠病 37 例,梅克尔憩室 30 例 21 例,全身疾病 25 例,血管畸形 18 例,肠套叠 6 例,原因不明 17 例。总成中占前三位的是肿瘤、炎症性肠病、息肉。(见图 4.1)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7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东升;;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8期

2 刘胜楠;卢雪峰;智绪亭;;Toll样受体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1年08期

3 陈琳;张万岱;肖冰;;立止血治疗下消化道出血42例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1995年04期

4 尤夫利;;下消化道出血5例误诊分析[J];工企医刊;2011年03期

5 贺杰;吴小平;;关于益生菌与炎症性肠病[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1年05期

6 李纬明;陈伟玲;陈维安;张祥松;李春亿;;~(99m)TcO_4~-联合~(99m)Tc-RBC对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13期

7 张瑜;金建军;赵双琴;张世同;张英剑;白艳丽;郑玉峰;;伊班磷酸钠联合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炎症性肠病性骨质疏松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7期

8 陈燕;韩真;;调节性T细胞在炎症性肠病中研究新进展[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刁兴元;;中西医结合治疗炎症性肠病疗效及对免疫指标改变的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9期

10 陈宝心;耿岚岚;袁鹏英;何婉儿;许朝晖;;小儿炎症性肠病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钦民;韩真;;炎症性肠病101例临床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2 王玮;杨占清;张峰;袁川评;刘英;付守鹏;刘颖;陈巍;柳巨雄;;IL-10在炎症性肠病大鼠脑、结肠组织中表达的研究[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季峰;王子薇;焦春花;藤卫军;;NOD2/CARD15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分析[A];首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王智峰;周艳华;刘玉兰;;炎症性肠病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5 杨占清;王玮;崔伟;刘芬;张雪莉;张峰;刘冬;梅英武;袁川评;柳巨雄;;MUC1、MUC2 mRNA在炎症性肠病大鼠肠黏膜细胞表达规律的研究[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徐家骅;邵彩虹;梁英杰;黄瑛;;沙利度胺对儿童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7 蔡志坚;张伟;王建莉;;TGF-β1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来源的exosomes对小鼠炎症性肠病的保护效果及其机制研究[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子薇;季峰;藤文军;袁晓刚;叶晓明;;浙江地区炎症性肠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NOD2/CARD15多态性分析[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杨大平;;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5年消化系及肝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惠霞;刘占举;;iKIR及其配体HLA-Cw表达与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分析[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龚怡;少儿应警惕炎症性肠病[N];大众卫生报;2004年

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教授 胡品津;我国炎症性肠病学组已制定了协作研究计划[N];健康报;2010年

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科教授 罗学宏;下消化道出血如何确诊[N];大众卫生报;2003年

4 记者 陈青 通讯员 余飞;揪出引发细胞内乱“首恶分子”[N];文汇报;2011年

5 王满元;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牧川;每天用木棍敲敲后背[N];健康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刘霞;药尽其才 物尽其用[N];科技日报;2011年

8 周欣;粪常规[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刘景峰;容易忽视的“患患”关系[N];医药经济报;2008年

10 健康时报记者 冯丽安;节后吃胃药盯三症状[N];健康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诚;二苯乙烯苷对炎症性肠病的作用:诱导PPAR-γ和抑制NF-κB及其炎症通路[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攀;维生素D与炎症性肠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及其作用通路中炎性因子的遗传易感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3 王彦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黄颖;双歧杆菌BB12治疗炎症性肠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李弼民;NF-κB p65反义寡核苷酸对TNBS诱导BALB/C小鼠结肠炎症的影响[D];南昌大学;2008年

6 乐敏;阑尾切除及口服耐受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结肠炎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探讨[D];浙江大学;2006年

7 赵颖;旋毛虫干预实验性炎症性肠病的效应及其免疫学机制探讨[D];吉林大学;2007年

8 刘彬果;炎症性肠病的免疫学发病及免疫调节剂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9 彭涛;抗凝治疗在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中的作用[D];北京大学;2008年

10 张惠霞;iKIR和HLA-Cw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振珍;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及相关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2 王丽莎;炎症性肠病858例的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彭晓康;儿童炎症性肠病临床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4 雷敏;中国东部地区15年内炎症性肠病患者流行病学变化[D];浙江大学;2011年

5 唐凯;208例炎症性肠病临床及病理回顾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6 吕进;高度疑似炎症性肠病的原发性肠T细胞淋巴瘤两例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7 王海浪;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临床评估、预后随访及难治性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8 陆春霞;多药耐药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9 卢亿齐;鱼类炎症性肠病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陈倩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642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42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b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