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致病因素、发病机理及诊断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14:05
【摘要】: 第一部分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与胃黏膜炎症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胃内胆汁反流监测,探讨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患者胃黏膜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胆汁反流程度变化,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方法: 1研究对象: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组58例,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龄18~69岁,上述病例符合相应纳入标准。 2应用便携式胆汁监测仪(Bilitec 2000)监测胃内24小时胆汁反流情况,以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作为评价的主要观察指标。所有病例均行胃镜检查,取胃黏膜组织活检,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改良Giemsa染色和HE染色,以确定有无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根据新悉尼系统标准观察胃黏膜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等组织学特征,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分别记0、1、2、3分,总分为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 结果: 1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根据Hp感染的有无分为Hp阳性组20例,Hp阴性组38例;根据胆汁反流的程度分为高反流组29例,低反流组29例。高反流组及低反流组Hp感染率分别为20.7%(6/29)及48.3%(14/29),高反流组Hp感染率低于低反流组(P0.05)。 2高反流组胃窦和胃角部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低反流组(P0.05)。Hp阳性组胃窦部和胃角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高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组胃体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与Hp阴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反流组胃窦、胃角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高于低反流组(P0.05),高反流组胃体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与低反流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Hp阳性组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低于Hp阴性组(P 0.05),Hp阳性组短时间反流频率(5min)、长时间反流频率(≥5min)、最长反流时间、吸收值最大值、平均值和中位值和Hp阴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4 Hp阳性组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和胃窦、胃角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呈正相关(r=0.567,P 0.05和r=0.611,P 0.05),和胃体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无相关性(r=-0.419, P0.05)。Hp阴性组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和胃窦、胃角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呈正相关(r=0.558,P 0.05和r=0.406,P 0.05),和胃体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无相关性(r=0.313,P0.05)。 结论: 1原发性病理性DGR导致胃窦黏膜损伤的主要因素可能为胆汁反流,胆汁反流可导致肠上皮化生,随着胆汁反流程度加重,胃窦黏膜损伤程度加重。 2胆汁反流可能抑制Hp在胃窦部定植,Hp感染可能与胆汁反流协同作用导致胃黏膜的损伤。 第二部分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患者胆汁反流程度与体表胃电节律变化以及胃排空运动之间的关系,探讨原发性病理性DGR致病因素。 方法: 1研究对象:原发性病理性DGR组58例,同第一部分。正常对照组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19~26岁,上述两组符合相应纳入标准。2对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和对照组进行胃电图和钡条胃排空检测。 结果: 1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的餐前及餐后主频率、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餐前/餐后功率比(PR)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理性DGR患者的餐前及餐后胃动过缓百分比、胃动过速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 2高反流组患者的餐前及餐后主频率、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餐前/餐后功率比(PR)均低于低反流组(P0.05)。高反流组患者的餐前及餐后胃动过缓百分比、胃动过速百分比均高于低反流组(P0.05)。 3 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餐前、餐后各胃电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4 DGR患者胃排空率低于正常对照组。DGR组胃排空延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反流组与低反流组比较胃排空延迟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和胃运动功能障碍,这可能是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重要发病机制。 2.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存在的胃电节律紊乱与Hp感染关系不密切。 第三部分Ghrelin在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胃黏膜细胞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患者胃黏膜损伤的发病机制及DGR患者胃黏膜Ghrelin的表达。 方法: 1研究对象:同第二部分。 2对58例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进行24h胃内胆汁监测,并行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胃黏膜上皮细胞Ghrelin的表达。 结果: 1原发性病理性DGR组胃黏膜上皮细胞Ghrelin的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高反流组Ghrelin的表达低于低反流组(P0.05)。 2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组Ghrelin光密度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肠上皮化生组低于浅表性胃炎组(P0.05),萎缩性胃炎组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 3 Hp阳性组胃黏膜组织Ghrelin光密度积分低于Hp阴性组(P0.05)。 结论: 1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存在胃排空障碍,可能与DGR患者胃黏膜组织Ghrelin的低表达有关。 2胆汁反流可造成胃黏膜损伤。Ghrelin有一定的黏膜保护作用。 3 Hp感染对胃黏膜组织Ghrelin的表达呈负向影响。 第四部分细胞增殖与凋亡在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胃黏膜病变进展中的变化 目的:探讨细胞增殖与凋亡在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患者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1研究对象:同第二部分。 2对58例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进行24h胃内胆汁监测,并行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不同病变胃黏膜组织Ki-67、Bcl-2蛋白的表达,采用TUNEL技术观察胃黏膜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1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数(PI)和凋亡指数(AI)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反流组PI、AI均高于低反流组(P0.05)。 2在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发展过程中, PI、AI均逐渐升高且呈一致性升高。在发生不典型增生时PI仍显著增加而AI显著下降。 3呈不典型增生的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Ki-67表达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呈不典型增生的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Bcl-2阳性率高于其它各组(P0.05)。 结论: 1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调可能在十二指肠反流液造成胃黏膜病变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 Ki-67、Bcl-2蛋白表达异常可能是DGR患者胃黏膜损伤及癌变的分子机制之一。 第五部分胃黏膜胆色素染色对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诊断价值的探讨 目的:探讨胃黏膜胆色素染色对原发性病理性DGR的诊断价值。 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同第二部分。 2对58例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进行24h胃内胆汁监测,并行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对胃黏膜胆色素染色后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1原发性病理性DGR组中胃窦、胃角和胃体部黏膜胆色素沉积的腺体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胃窦和胃角部黏膜胆色素沉积的腺体数高于胃体部(P0.05) ;高反流组胃窦、胃角和胃体部黏膜胆色素沉积的腺体数高于低反流组(P0.05),高反流组和低反流组胃窦和胃角部黏膜胆色素沉积的腺体数均高于胃体部(P0.05)。 2原发性病理性DGR组中胃窦和胃角部黏膜胆色素沉积的腺体数与胃窦和胃角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均呈正相关(r=0.59, P0.05和r=0.73, P0.05),胃体部黏膜胆色素沉积的腺体数与胃体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无相关性(r=-0.33, P0.05)。 结论: 胃窦部黏膜胆色素染色能够反映胆汁反流程度,并与黏膜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对原发性病理性DGR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原发性病理性DGR的重要诊断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5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英杰;有胃镜对照的96例胃电图临床分析[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5年S1期

2 吴玉珍;100例胃电图与胃镜对照观察[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5年S1期

3 李在琉,,严海 ;影响大鼠胃电图若干因素的初步探讨[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5年S1期

4 陈德云;300例胃电图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1996年02期

5 梁振辉;胃电图对胃肠疾病的诊断价值362例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1999年02期

6 林金坤,胡品津,李初俊;胃电图的临床研究及应用现状[J];新医学;2000年06期

7 金泽,王伟华,王秀杰,金载润,金亨镐,扈明东;针刺额旁2线对正常人胃电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年04期

8 陶航;;162例胃病患者的胃电图检查分析[J];江苏中医药;1989年02期

9 孟丽娟,占国荣,孟宪鹏;胃电图在脾胃病诊断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10 康玉华,闫平,黄涛;61例胃肠病患者胃电图与胃镜检查对比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梨花;;胃电图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2001年全国胃电图和胃肠动力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李铭;;胃电图检查在儿科的应用[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杨燕;闫慧敏;赵骞;;胃电图在中医药研究及儿科临床中的应用[A];第23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儿科名中医讲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4 柯美云;周吕;;胃电图检查及其评判标准(试行)[A];中华医学会2001年全国胃电图和胃肠动力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张彤彦;王雁;丁燕;;糖尿病患者胃电图的改变[A];中华医学会2001年全国胃电图和胃肠动力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李在琉;许文燮;;胃电图基础研究的某些进展[A];中华医学会2001年全国胃电图和胃肠动力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王芳;陈姪;危北海;盛巡;杨丽彩;舒琪;郭培元;;14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图参数的临床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裴静琛;常磊;刘志强;孙若亮;;24小时胃电图动态特征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9 绍池;;重要信息:美国胃电图临床应用的现状[A];中华医学会2001年全国胃电图和胃肠动力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巴福森;俞尧荣;靳爱国;杨华香;韩宜保;徐志明;;飞行员飞行作业时胃电图变化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健康时报记者 刘桥斌;消化不良做两个检查[N];健康时报;2008年

2 司琪;做胃镜前后注意啥[N];中国老年报;2006年

3 王虎;做胃镜前后……[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4 史红霞;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5 ;代谢及内分泌疾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内分泌科 曾华邋徐向进;两种并发症藏在胃肠道[N];健康时报;2007年

7 于峰;糖尿病患者需防胃“瘫痪”[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胡刚;胃下垂[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9 方伟;胃镜检查:诊断胃病不可替代的手段[N];宁波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朱枝江;踏踏实实做人 端端正正行医[N];毕节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琳;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致病因素、发病机理及诊断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2 姚筱梅;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内脏感觉、胃电图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3 通沙万;健中愈疡片治疗胃溃疡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胃粘膜修复作用机理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陈耀龙;穴位埋线防治糖尿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苏全武;加味四逆散对肝硬化大鼠胃肠动力变化干预作用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6 韩俊岭;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致病因素、诊断、发病机理及清热理气冲剂胃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7 陈立天;GER动物模型制作及胃生物电起搏治疗的临床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8 高立明;单纯性肥胖者胃排空、近端胃功能、胃电活动、胃肠激素和电针刺激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9 蔡逊;CO_2气腹对胃肠动力和胃肠激素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姚树坤;逆行胃电刺激对健康人摄食、胃动力、内脏感觉和胃电活动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骞;小儿胃电图与胃镜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刘理;胃电图信号采集和数据处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裘国华;体表胃电图的检测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4 曹魏;糖胃舒对改善糖尿病胃轻瘫作用的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5 郝瑞军;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胃电图分析及与Hp感染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6 安鹏;胃食管反流病胃肌电活动变化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7 杜文贞;六味安消胶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胃排空及胃动素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5年

8 辜新奇;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虎证胃电图特征与加味逍遥散吸收成分的初步定性[D];四川大学;2006年

9 赵文堂;胃肠疾病852例胃电图分析及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于军辉;食管癌与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胃电图变化及其与血液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68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68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8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