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以16SrRNA和18SrRNA基因为基础的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诊断急性胰腺炎并发全身性感染的价值和感染的病原体的特点。探索一种迅速检测细菌感染的方法。 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0年12月间收住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98例,(女30例,男68例,年龄14-89岁),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标本106份,(12份痰标本,18份腹水标本。76份血标本)。患者按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07年)诊断标准纳入。利用细菌16SrRNA基因和真菌18SrRNA的高度保守性,设计并合成通用引物,提取细(真)菌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采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AGE)观察扩增结果,并进行PCR灵敏性和特异性试验。PCR结果与常规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用SPSS11.5 For Windows进行临床资料数据分析。 结果:所有细菌PCR均得到预期约1500bp的扩增产物,该引物仅扩增细菌DNA,与病毒及人基因组DNA无交叉反应,其扩增下限为10CFU/ml大肠埃希菌。所有真菌PCR均得到预期约197bp的扩增产物,该引物仅扩增真菌DNA,与细菌及人基因组DNA无交叉反应,其扩增下限为10CFU/ml白色假丝酵母菌。106份不同类型标本中,常规培养阳性率为20.75%(22/106),其中细菌培养阳性率19.81%(21/106),真菌培养阳性率0.94%(1/106);用PCR法检测总阳性率为32.07%(34/106),其中细菌16SrRNA基因PCR阳性率28.30%(30/106),真菌18SrRNA基因PCR阳性率3.77%(4/106);培养和PCR一致阳性率为18.87%(20/106)。PCR法优于培养法(P0.05)。且其灵敏度为90.9%(20/22),特异度为83.33%(70/84)。只需6-8小时就可出结果,而培养方法则需3天。感染部位以腹腔最多,其次为呼吸道,再次为血液。 结论:以16SrRNA和18SrRNA基因为基础的PCR法对诊断急性胰腺炎并发全身性感染有较高的快速性,敏感性及特异性。感染菌以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 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表达和意义,探讨降钙素原预测急性胰腺炎继发细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第一部分入选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的76例,(男51例,女25例,年龄14-72岁)。AP患者根据是否合并SIRS,分为非SIRS组(15例)和SIRS组,SIRS组再根据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分为SIRS组(53例)和脓毒症组(8例),分别在入院1周时采集入选患者血清,并采集临床指标CRP,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测定血清PCT含量。应用SSPS11.5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根据第一部分PCR检测结果比较CRP和PCT对于AP继发感染的预测能力,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结果:血清PCT定量酶联免疫检测结果显示SIRS感染组患者PCT水平(2.68±0.84)ng/ml明显高于非SIRS组(0.97±0.56)ng/ml和SIRS组(1.39±0.58),(P0.01)ng/ml(P0.01),但三组CRP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第一部分PCR检测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PCT(AUC=0.737,P=0.001)对感染的预测能力明显强于CRP(AUC=0.703,P=0.004)。以2.0ng/ml为预测阈值其敏感性为74.1%,特异性为67.5%。 结论:PCT是AP继发感染早期较好的预测和观察指标。
【图文】: 2、PCR特异性试验结果:本试验选用的引物仅扩增细菌DNA,与HBV-DNA和人基因组DNA无交叉反应,说明该引物扩增的产物仅针对细菌有阳性结果,具有高度特异性。见图2。图2:PCR特异性试验· DNAMarker(1OO0bP);2、5空白对照;3、人基因组DNA;4、病毒DNA;、大肠埃希菌。3、PCR灵敏性试验结果:取大肠埃希菌标准株检测PCR扩增下限为 1OCFU/ml。见图3。
临床样本PCR反应阳性:30份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5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设;阳海红;;PCT和CRP在重症急性胰腺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2 沈雁波;袁鼎山;袁伟燕;陈瑜;沈艳;黄中伟;;尿胰蛋白酶原激活肽和血清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在大鼠胰腺炎早期诊断的意义[J];交通医学;2009年03期
3 周庆;蔡叶樨;王日春;;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黏附分子-1和降钙素原的测定及其临床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2009年03期
4 房林;褚庆华;贺健;李晴;王龙;孟洪波;;急性胰腺炎血浆白介素-18水平与急性时相蛋白的关系[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年03期
5 覃炳军;PCT对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诊治的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5年11期
6 俞锡林,尚世强,洪文澜,孙眉月,滕恣群,朱方远;16SrDNA PCR检测方法的研究[J];新生儿科杂志;1999年05期
7 陆宏,管怀进;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诊断细菌性眼内炎的研究[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4年11期
8 杜斌,潘家绮,陈德昌,李毅;Serum procalcitonin and interleukin-6 levels may help to differentiat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of infectious and non-infectious origin[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3年04期
9 王云,陈官芝,徐秀莲;两步法聚合酶链反应在深部真菌感染诊断上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10 梁浩晖;詹勇强;王成友;张敏杰;倪勇;程书榜;;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预测和鉴别大鼠急性胰腺炎并感染的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年10期
,
本文编号:
2679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79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