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状细胞及其黏蛋白-2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0-05-30 06:53
【摘要】:目的:探讨杯状细胞及其黏蛋白-2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清洁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D组正常对照组,只做腹腔麻醉处理,F组缝线组,无菌条件下剖腹后在仅末端回肠处作手术缝线,Z组造模组,无菌条件下剖腹后寻找回盲部,采用回肠末端与盲肠侧吻合术,术后关腹,缝合伤口。将D组、F组及Z组大鼠分别在术后第2周和第8周进行深度麻醉处死,无菌条件下取SD大鼠末端回肠黏膜,具体范围为:距手术吻合口远近侧端各旁开2cm,共4cm长的全段黏膜,组织标本多聚甲醛固定后行石蜡包埋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黏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杯状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黏蛋白-2在各组中的表达变化。结果:1.各组SD大鼠回肠末端黏膜组织的肉眼观:术后2周,F组、Z组SD大鼠回肠末端黏膜组织肉眼观:呈急性炎症改变,Z组炎症表现更为明显;D组SD大鼠肉眼观无特殊表现,Z组和F组分别与D组SD大鼠回肠末端黏膜组织肉眼观炎症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Z组SD大鼠肉眼观:慢性炎症反应,而F组、D组SD大鼠回肠末端黏膜组织肉眼观未见明显炎性改变,Z组分别与F组、D组肉眼观炎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SD大鼠回肠末端黏膜组织病理学:术后2周,Z组、F组SD大鼠末端回肠黏膜组织镜下表现:病变主要侵及黏膜层,主要为急性炎症表现,多种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术后8周,Z组SD大鼠末端回肠黏膜组织镜下观情况:炎症逐渐加重,病变黏膜及黏膜下层损害,炎性细胞主要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少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滤泡增殖,糜烂、溃疡、出血、息肉或黏膜变薄、萎缩,黏膜腺体明显减少或消失。3.各组SD大鼠回肠末端黏膜超微结构:术后2周,电镜下,杯状细胞呈空泡状,开始增多,主要为急性炎症表现,出现多种炎性细胞浸润,细胞间隙肿胀,开始出现细胞边界线不清晰,肠道部位分泌孔开始增加,肠道微绒毛更浓密但较为平整。绒毛结构不清或消失。术后8周,杯状空泡细胞明显增多,高密度散在柱状细胞间,各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排列紊乱,形态异常,细胞间隙浸润,间质明显浆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水肿,同时肠道部位分泌孔密度增加,肠道微绒毛浓密而长短不一。F组SD大鼠末端回肠黏膜组织镜下表现:炎症逐渐减轻,至8周时组织损伤修复状态。4.各组SD大鼠回肠末端黏膜组织免疫组化及与炎症的相关性分析:术后2周,Z组、F组SD大鼠末端回肠黏膜组织中黏蛋白-2高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后8周,Z组SD大鼠末端回肠黏膜组织黏蛋白-2高表达,且与末端回肠组织炎症程度呈正相关,与D组相比,F组黏蛋白-2表达升高不明显。结论:1.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局部组织中的杯状细胞明显增多,且细胞的超微结构多有异常。2.实验性末端回肠炎的杯状细胞黏蛋白-2高表达,且与末端回肠组织炎症程度呈正相关。3.杯状细胞及其黏蛋白-2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图文】:
图 3.1 三组 SD 大鼠术后 2 周末端回肠黏膜组织 HE 染色图(HE,400x)术后 8 周,D 组黏膜下少许浆细胞浸润,计 0 分;F 组黏膜下少许浆细胞浸润,计 0 分;Z 组间质无肠绒膜,间质明显肿胀,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黏膜肌层水肿,计 3 分。大鼠末端回肠黏膜组织镜下观情况:F 组炎症逐渐减轻,组织损伤基本修复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Z 组主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炎症损伤较 2 周时候更为严重,且由急性炎症向慢性炎症转变。术后 8 周,Z 组杯状细胞呈现空泡状,细胞数量明显高于 D 和 F 组,F 组杯状空泡细胞数量增加不明显,和 D 组无差异。
图 3.2 三组 SD 大鼠术后 8 周末端回肠黏膜组织 HE 染色图(HE,400x)3.3 各组末端回肠杯状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电镜下观察比较 Z 组 SD 大鼠末端回肠黏膜组织术后 2 周和 8 周组织结构,分别 1700 倍和 3500 倍放大观察,结果显示:术后 8 周较术后 2 周比较,杯状细胞明显增多,高密度散在柱状细胞间,杯状细胞的黏蛋白颗粒分泌增多,颗粒缺乏包膜,呈现电子密度不均,各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排列紊乱,形态异常,细胞间隙浸润,间质明显浆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水肿,同时肠道部位分泌孔密度增加,肠道微绒毛浓密而长短不一。2 周组织病变主要侵及黏膜层,杯状细胞开始增多,分散在柱状细胞间,,黏蛋白颗粒分泌开始增加,颗粒状物质形成,膜性包裹开始减少,开始出现电子密度不均,主要为急性炎症表现,出现多种炎性细胞浸润,细胞间隙肿胀,开始出现细胞边界线不清晰,肠道部位分泌孔开始增加,肠道微绒毛更浓密但较为平整(图 3.3)。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74.53
本文编号:2687753
【图文】:
图 3.1 三组 SD 大鼠术后 2 周末端回肠黏膜组织 HE 染色图(HE,400x)术后 8 周,D 组黏膜下少许浆细胞浸润,计 0 分;F 组黏膜下少许浆细胞浸润,计 0 分;Z 组间质无肠绒膜,间质明显肿胀,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黏膜肌层水肿,计 3 分。大鼠末端回肠黏膜组织镜下观情况:F 组炎症逐渐减轻,组织损伤基本修复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Z 组主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炎症损伤较 2 周时候更为严重,且由急性炎症向慢性炎症转变。术后 8 周,Z 组杯状细胞呈现空泡状,细胞数量明显高于 D 和 F 组,F 组杯状空泡细胞数量增加不明显,和 D 组无差异。
图 3.2 三组 SD 大鼠术后 8 周末端回肠黏膜组织 HE 染色图(HE,400x)3.3 各组末端回肠杯状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电镜下观察比较 Z 组 SD 大鼠末端回肠黏膜组织术后 2 周和 8 周组织结构,分别 1700 倍和 3500 倍放大观察,结果显示:术后 8 周较术后 2 周比较,杯状细胞明显增多,高密度散在柱状细胞间,杯状细胞的黏蛋白颗粒分泌增多,颗粒缺乏包膜,呈现电子密度不均,各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排列紊乱,形态异常,细胞间隙浸润,间质明显浆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水肿,同时肠道部位分泌孔密度增加,肠道微绒毛浓密而长短不一。2 周组织病变主要侵及黏膜层,杯状细胞开始增多,分散在柱状细胞间,,黏蛋白颗粒分泌开始增加,颗粒状物质形成,膜性包裹开始减少,开始出现电子密度不均,主要为急性炎症表现,出现多种炎性细胞浸润,细胞间隙肿胀,开始出现细胞边界线不清晰,肠道部位分泌孔开始增加,肠道微绒毛更浓密但较为平整(图 3.3)。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74.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美华;龚陈;楼江明;冯百岁;;黏蛋白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年27期
2 胡艳艳;刘小伟;;肠道杯状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3年05期
3 王兰;厉有名;;树突状细胞与炎症性肠病[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7年05期
4 王为;周国华;;细胞因子与炎症性肠病[J];临床军医杂志;2007年03期
5 周国华;左大镒;冷明芳;周红宇;戈立东;;回肠末端淋巴滤泡增生症与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关系探讨[J];中华消化杂志;2006年12期
6 周红宇,周国华,蒋湘莲;SD大鼠胃肠手术后存活率观察[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1期
7 周国华 ,周红宇 ,龙远志 ,龙兵生 ,左大镒 ,何学贤 ,戈立东 ,高慧文 ,赵景涛 ,王宗保;SD大鼠构建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2年11期
8 周国华,左大镒,李平,冷明芳;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1年03期
9 周国华,冷明芳,周红梅,李平,党育;慢性回肠末端炎治疗的初步探讨——附62例临床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1999年02期
10 周国华,张熙纯,薛红仙,左大镒,陈奉条,周红梅,肖万军;回肠末端炎的临床、内镜、病理学及病因学探讨[J];中华消化杂志;1996年05期
本文编号:2687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8775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