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脂多糖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内血管病变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6-05 05:19
【摘要】:目的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的诸多影响因素之中,内毒素的主要成分脂多糖在引起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慢性乙型肝炎病理改变除炎症、纤维化外,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内血管病变。本研究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LPS(脂多糖)、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sTM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及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TLR4(Toll样受体4)、TNF-α、TM的表达,探讨脂多糖在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血管病变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随机选择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穿刺活检抽取肝组织。另设1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所有病理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通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120例患者按肝内血管病变级别分为1级组46例,2级组38例,3级组36例。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外周血LPS、TNF-α、sTM水平。通过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TLR4、TNF-α,TM多克隆抗体在肝组织的表达水平及组织定位,结果采用积分综合计量。最后所有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对照组血清LPS水平较低(0.30±0.13ng/ml)。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血管病变1级组血清LPS水平为0.32±0.14ng/ml,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血管病变2级、3级组血清LPS水平分别为0.71±0.14ng/ml,1.10±0.15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LPS水平与肝内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92,P0.01)。(2)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血管病变1级、2级、3级组血清TNF-a水平分别为26.14±5.01pg/ml,31.10±5.03pg/ml,48.90±5.05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肝内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48,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水平越高肝内血管病变越重。(3)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血管病变组血清sT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TM水平与肝内血管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926,P0.01)。(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LPS水平与血清TNF-α、sTM水平均呈正相关(r=0.930,0.936,P0.01)。(5)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血管病变组肝组织TLR4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强(P0.01)。TLR4主要表达在胞膜上及部分胞浆内,细胞核无表达。TLR4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的表达强度与肝内血管病变级别呈正相关(r=0.782,P0.01)。(6)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血管病变组肝组织TNF-α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 TNF-α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胞浆内,部分胞膜上也有表达。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TNF-α(?)日性表达随肝内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r=0.634,P0.01)。(7)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血管病变1级组肝组织TM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肝内血管病变2级、3级组肝组织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TM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胞浆内。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TM阳性表达随肝内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r=0.575,P0.01)。 结论(1)LPS、TLR4及TNF-α在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血管病变中起着重要作用。(2)LPS可能是通过上调TLR4表达而引起肝内血管病变。(3)血清LPS、TNF-α及sTM水平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血管病变程度的判断指标。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1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雪枫;严家春;李峻峰;徐长江;袁苏娜;;调宁蛋白表达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关系[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0年02期

2 饶文淑;李晖;尤大栋;;慢性乙型肝炎265例免疫球蛋白M型肝炎核心抗体与临床关系的研究[J];人民军医;1989年03期

3 黄自存,陈光华;Delta型肝炎(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广东医学;1990年01期

4 杨心元;;慢性乙型肝炎证治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1990年04期

5 梁小浣;;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抗体的检测[J];上海医学;1990年06期

6 付江,李克强,胡春英;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6例[J];国医论坛;1997年03期

7 蒋金仙;慢性乙型肝炎证型与生化指标关系的研究[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8 戴夫,龚云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8例疗效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9 胡作为,李小燕,王再超,段华容,何丽,罗兰堂,熊先敏;慢性乙型肝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与TNFα关系[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年02期

10 蒋业贵,王宇明,李奇芬;HSP70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免疫学杂志;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发斌;蔚林兰;孙晓峰;冯明辉;张瑞;;芍地兰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程瑗;金晓芝;叶超;陈永平;章圣辉;洪炜龙;谷甸娜;张磊;郑明华;;不同病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变化[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江宇泳;王融冰;孙静媛;刘军民;吴云忠;周桂琴;孙凤霞;王晓静;;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娄金丽;闫艳;李秀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的研究现状与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程瑗;金晓芝;叶超;陈永平;章圣辉;洪炜龙;谷甸娜;张磊;郑明华;;不同病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变化[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李旭明;魏争;;三环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7 徐克成;吴建文;;慢性乙型肝炎的联合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张永宏;;慢性乙型肝炎防治进展[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05年消化系及肝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侯金林;;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江宇泳;王融冰;周桂琴;孙凤霞;王晓静;;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A];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 王宏宇邋李天舒 整理;解读血管病变检测指南[N];健康报;2007年

2 泛文 龙生 子扬等;航天生物找到抑制血管病变的新方法[N];中国航天报;2002年

3 林万捚;国人颅外血管病变逐步增多[N];健康报;2006年

4 熊昌彪;血管病变检测推广显成效[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徐述湘;血管病变早期检测观念有待加强[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均珠;预防血管病变 可作早期检测[N];贵阳日报;2007年

7 程守勤;下肢细小血管闭塞介入治疗获得新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7年

8 林万廂;颅外血管病变病人增多[N];大众卫生报;2006年

9 解放军305医院血管病变检测中心 李运田;早期动脉硬化有据可查[N];健康报;2005年

10 健康时报特约专家 王宏宇;早预防 早检查 早干预 心脑血管病才少得[N];健康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桂杰;替诺福韦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治疗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应答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吴刚;1.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2.高效复合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3 王立芹;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趋势及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4 马利;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王志宏;针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6 金文胜;葡萄糖耐量受损人群早期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7 南雪平;抗HBV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调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8 戚朝霞;RORα和RORγt在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重型乙肝和原发性肝癌的表达和意义[D];山东大学;2012年

9 杨志军;我国慢性传染病预防与治疗监测的经济学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谷伟军;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解酶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关系及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菁;中国西南地区人群中IL-10-592和IFNAR1-17470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2 崔明芳;Tim-3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转归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3 夏淑林;CD24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的遗传易感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4 辛晓丽;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学变化及其与血清生化和纤维化等指标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5 李薇;乙肝净方治疗应用核苷(酸)类药物停药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李文聪;慢性乙型肝炎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7 刘琦;HBV基因型及前C区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关系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厉晶萍;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型的理法方药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9 姚红梅;PI3K/PKB信号通路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10 陆通;补气解毒法对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临床观察及对转基因小鼠的HBV-DNA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97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97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6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