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05 07:04
【摘要】: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肠息肉病例772例,这些病例是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且资料保存完整。将各组织学类型的大肠息肉大体分为腺瘤性息肉组和非腺瘤性息肉组进行临床特点的比较分析。去除28例息肉癌变患者,按照美国最新高危腺瘤性息肉标准,将大肠腺瘤性息肉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进行临床特点的比较分析。分析大肠息肉的大小、形态、病理类型与癌变的关系。 结果 大肠息肉发病以男性居多,可在多个年龄段发生。患者的临床症状以便血最常见,而幼年性息肉便血发生率最高,达94.4%。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为主。腺瘤性息肉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的趋势,而非腺瘤性息肉60岁以下者居多,为62.7%。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都以男性居多且主要分布在左半结肠,两者在基底部形态、大小、不典型增生及癌变情况方面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腺瘤性息肉或非腺瘤性息肉,它们的直径都较小,前者直径1cm者为82.9%;后者直径1cm者为73.9%。腺瘤性息肉有较高的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率,为24.6%,而非腺瘤性息肉轻度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3.1%,未发现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癌变者。 在年龄、性别方面,大肠高危腺瘤性息肉与低危腺瘤性息肉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在分布部位上都以左半结肠居多,但发生在右半结肠的以低危组相对较多,发生在全结肠的以高危组相对较多,两者在分布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大肠息肉的癌变率随体积增大而增高,直径2.0cm者癌变率最高(57.4%)。分叶息肉的癌变率明显高于无分叶息肉。三种腺瘤性息肉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达31.3%。结论 不同类型的大肠息肉在临床特征上不尽相同,掌握这些临床特征有助于内镜下对息肉性质和危险分层作出初步判断,更明确了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既要重点探查好发部位又要仔细探查全结肠以及行内镜下治疗的必要性。直径2.0cm、分叶、腺瘤性息肉所含绒毛成分高都是大肠息肉癌变的高危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74.6
本文编号:2697687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7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俏;鲍峻峻;许建明;曹海龙;朱振;;228例大肠高危腺瘤性息肉的回顾性分析[J];安徽医学;2008年04期
2 张莉;李元平;王爱民;付晓霞;;消化道息肉3314例临床、病理特点及内镜下治疗分析[J];华北国防医药;2009年06期
3 李伏娥,叶红军,李坚,王俊萍,刘永革,余光银,尹为华;796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观察[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4期
4 马高峰,刘江,张相安;溃疡性结肠炎与大肠癌的关系[J];中原医刊;2001年02期
5 郜茜;;青海西宁地区490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0年05期
6 陈春华;邱立华;;大肠息肉1884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恶变特征分析[J];肿瘤防治杂志;2005年24期
7 赵喜荣,康素海,康连春;黑斑-胃肠道息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05年02期
8 李鹃;岳文杰;刘懿;董乐;张志军;王磊;刘杰;;结肠息肉1239例内镜及病理分析[J];上海医学;2010年06期
9 李伟,邢春根,危少华;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与结、直肠癌的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3期
10 张俊;大肠癌患者膳食中微量元素调查与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2697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976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