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乌司他丁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05 16:09
【摘要】:背景 肝纤维化是肝炎发展至肝硬化和肝癌的中间过程,在肝纤维化发生的过程中,,肝星状细胞激活为肌成纤维细胞也是关键的环节。肝星状细胞受到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氧化应激产物和其它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构成了一个以介质-靶点-细胞外基质间相互作用网络。乌司他丁是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具有迅速而且高效的抑酶作用,具有抑制溶酶体酶等多种水解酶的过度释放,清除氧自由基、稳定细胞器膜,抑制心肌细胞抑制因子、改善微循环等多种作用。目前乌司他丁对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 目的 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通过该模型探讨乌司他丁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效果。 方法 1.预实验建模:按照诱导药物的不同分设对照组、四氯化碳(CCl4)组、硫代乙酰胺(TAA)组和猪血清组;测定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二醛(MDA)、透明质酸(H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取各组大鼠肝组织行HE染色,根据HE染色结果对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和评分,判定肝纤维化造模效果。 2.乌司他丁干预肝纤维化大鼠实验:正常大鼠-A组作为对照组,TAA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分为两组,模型鼠+生理盐水-B组、模型鼠+乌司他丁-C组,对比两组大鼠血清中的AST、ALT、SOD、HA、MDA、LN变化;检测肝脏瞬时弹性超声,观察大鼠肝脏HE、MASSON和天狼星红染色;分析大鼠肝组织中β1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含量。 结果 预实验建模: 1.三组大鼠随着实验时间的增加,体重增加不明显。 2.血清指标变化:在3个时间点,CCl4组和猪血清组ALT未见明显升高(P0.05),而AST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Cl4组AST浓度在第3周显著升高,而在第6、9周时,反而有所好转。TAA组、猪血清组三个时间点HA和AST浓度升高显著。三个造模组MDA浓度在三个时间点均有所升高,TAA组增加最明显。 3.肝纤维化分级:在三个时间点,造模三组与对照组相比,肝纤维化分级(SSS半定量计分系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周时,TAA组的平均SSS计分2.37±0.16高于其余3组。CCl4组的SSS评分为2.21±0.24,与猪血清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乌司他丁干预肝纤维化大鼠实验: 1.血清检测结果:经过不同药物3周的干预,模型鼠+乌司他丁-C组的ALT值是264.15±30.48、模型鼠+生理盐水-B组是374.85±34.21,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模型鼠+乌司他丁-C组的AST值是231.87±19.19、模型鼠+生理盐水-B组是477.45±42.29,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模型鼠+乌司他丁-C组的SOD值是331.64±34.47、模型鼠+生理盐水-B组是312.66±30.4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模型鼠+乌司他丁-C组的HA值是209.8±17.63、模型鼠+生理盐水-B组是452.17±21.69,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模型鼠+乌司他丁-C组的LN值是151.5±23.43、模型鼠+生理盐水-B组是198.7±23.6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瞬时弹性超声检测:不同药物干预3周后,模型鼠+乌司他丁-C组大鼠弹性数值变化较大,为1.50±0.19kPa,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鼠+生理盐水-B组大鼠弹性数值较干预前未有明显恢复。与干预前的弹性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HE染色:模型鼠+乌司他丁-C组可见中央静脉区域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呈气球样变,肝细胞坏死灶并未增多,胶原纤维略有增生,小叶结构破坏,细胞排列无序。模型鼠+生理盐水-B组镜下可见,中央静脉区域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鼠+乌司他丁-C组严重,肝胶原纤维增,细胞排列杂乱无章。 4.天狼猩红染色:各组天狼猩红染色结果可以看出,模型鼠+乌司他丁-C组的Ⅰ型胶原纤维和Ⅲ型胶原纤维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鼠+生理盐水-B组。 5.免疫组化染色:模型鼠+生理盐水-B组大鼠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内可见大量广泛分布的棕黄色颗粒,肝组织细胞包浆及周围都有强阳性表达。模型鼠+乌司他丁-C组可见棕黄色染色颗粒散在分布于肝小叶中央静脉及汇管区周围,TGF-β1、caspase-3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模型鼠+生理盐水-B组大鼠。 结论 TAA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效果比较可靠。对TAA建立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使用乌司他丁能够改善其肝纤维化的损伤程度,通过减少胶原纤维的沉积,抑制肝细胞炎症,有效改善纤维化肝脏的血清指标,通过病理、免疫组化、瞬时弹性超声和肝纤维化SSS计分证实了大鼠肝纤维化的减轻。为今后防治肝纤维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7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黄志刚,翟为溶,张月娥,张秀荣;异种动物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及其机制[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2 唐云安,刘玉清,王国钦;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3 姜慧卿;张晓岚;;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06期

4 孙妩弋;魏伟;;肝星状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及可能的抗肝纤维化药物作用新靶点[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12期

5 中华肝脏病学会肝纤维化学组;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年05期

6 ;Suppressive effects of 17β-estradiol on hepaUc fibrosis in CCl_4-induced rat model[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4年09期

7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erleukin-10 on CCI_4-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6年09期

8 ;Effect of Oxymatrine on the TGFbeta-Smad signaling pathway in rats with CCl_4-induced hepatic fibrosi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8年13期



本文编号:2698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698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4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