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核苷类似物治疗早中期HBV-ACLF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09:43
【摘要】:目的 临床观察研究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早中期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慢加急性HBV-ACLF影响预后的因素。了解HBV-ACLF患者外周血NK细胞的频率及功能变化及其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开放平行对照临床实验设计,设基础治疗组、拉米夫定100mg/d+基础治疗组及恩替卡韦0.5mg/d+基础治疗组三组进行对照观察研究。自2006年5月至2009年3月,共入组病人316例。279例有效病例进入结果分析。多组资料均数比较采用F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生存率应用Kaplan-meire法(Log-Rank检验)进行分析比较。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P0.05为统计学显著意义。统计分析在SPSS13.0统计分析上完成。 横断面观察HBV-ACLF进展期患者外周血NK细胞的频率、表型和功能特点,探讨NK细胞变化在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结果 1.治疗4周时HBV-ACLF患者总生存率为81.2%,基础治疗组,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三个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拉米夫定治疗组累积12周生存率(69.2%),24周生存率(65.8%);恩替卡韦组累积12周生存率(67%),24周生存率(60.1%)都显著高于未使用抗病毒药物组的累积12周生存率(42%)和24周生存率(42%),(分别为p=0.045,p=0.04):拉米夫定组与恩替卡韦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 2.治疗4周时HBVDNA下降超过100倍的患者比率分别为恩替卡韦组72.4%,拉米夫定组62.0%,两者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基础治组26.1%(x2=34.0186 p=0.000)。治疗4周内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腹水(79.45%)、肝性脑病(47.67%)、自发性腹膜炎(32.19%)、肝肾综合征(10.27%)、消化道出血(0.04%)。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3.基线MELD评分30组患者的病死率(52.2%)显著高于MELD评分≤30组病死率(37.4%)(x2=3.920,p=0.048),分层分析结果显示,MELD评分30组,抗病毒治疗组病死率(40.9%)显著低于非抗病毒治疗组病死率(81.7%)(x2=4.323,P=0.038);而MELD评分≤30组抗病毒治疗组与非抗病毒治疗的病死率分别为31.2%和49.7%,两者无显著差异(x2=2.568,P=0.109)。 基线血清HBVDNA病毒载量HBVDNA103患者组,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病死率(35.6%)显著低于基础治疗组的病死率(61.2%)(x2=5.014,P=0.025);而HBVDNA103患者组,抗病毒治疗与基础治疗组之间病死率无差异(x2=0.325,p=0.569)。 4.预后的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未接受抗病毒药物ACLF早、中期患者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相对危险度为0.597(P=0.030);死亡风险最大的因素是肝肾综合征,相对危险度为2.186(p=0.021);其它增加死亡风险的独立因素还有电解质紊乱,相对危险度为2.075(P=0.000);肝性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1.864(P=0.000) 5.诱因调查:279例患者中有118例患者记录到可能的发病诱因,占42.63%。最常见的前三位诱因为1)劳累39例(33.05%);2)感染,22例,占18.64%;3)停用核苷类似物药物相关21例(17.79%),其中1例患者因病毒突破变异后换用干扰素治疗期间发生肝衰竭,2例因病毒突破停药,其余18例均为治疗有效期间各种原因导致停药,包括经济,医嘱或患者自行停药,停药出现肝衰竭的患者中开始首次抗病毒治疗前为肝硬化ChildB级以上患者有15例,占71.43%。 6. HBV-ACLF患者NK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38、CD69及HLA-DR表达显著升高,同时NKp46, NKp44 and NKp30功能活化受体表达上调,而NCD158a/b功能抑制受体表达下降。 结论 1.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治疗HBV-ACLF早中期患者12周后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2.治疗前MELD评分30或HBVDNA103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疗效更显著。 3.生存分析显示4个独立影响因素包括抗病毒治疗、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和肝性脑病。 4.不合理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已成为HBV-ACLF发病的重要诱因,有肝硬化背景的乙肝患者应长期服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慎重停药。 5. HBV-ACLF患者外周血NK细胞处于高活化状态,可能在肝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512.62;R57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依努尔·阿布拉;;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年03期

2 邵蓉蓉;;64例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7期

3 杨利仕;;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4 彭丹红;龚环宇;刘振国;彭亦;徐慧;;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1年03期

5 胡春霞;;恩替卡伟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年23期

6 宋英杰;;药物治疗乙肝病毒的研究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方建凯;潘晨;高海兵;张娟娟;周锐;周文;;核苷类似物及人工肝治疗亚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疗效分析[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09年01期

8 张静;顾国浩;甘建和;罗二平;史进方;高纯;;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标志物动态联检及其意义[J];广东医学;2011年14期

9 蒋赢;;3种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耐药性和安全牲探讨[J];海峡药学;2011年06期

10 王世成;;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几个问题[J];家庭医学;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晨;段学章;胡瑾华;王慧芬;;基线MELD值、MELD-Na值对初始治疗HBV相关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黄光明;张大志;何华;凌宁;赵有蓉;任红;;核苷类似物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早期预测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谭朝霞;谭文婷;汤影子;但芸婕;邓国宏;;动态观察核苷类似物干预下前S1、S2抗原与HBV复制水平的关系[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陈文;范可;王宇明;;核苷类似物治疗ALT<2×ULN 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疗效观察[A];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阮连国;朱清静;蔡艳萍;周星;李霞;万十千;张巍;;核苷类似物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观察[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柴艳倩;何智妍;朱利民;;酶催化合成抗病毒核苷类似物磷酸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7 秦咏梅;孙屹峰;杨道坤;;核苷类似物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无症状HBV感染者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8 吴金明;黄智铭;吴建胜;林向飞;陈向荣;吴明;;新的核苷类似物β-L-D4A的细胞内代谢与生物转化[A];2005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吴金明;黄智铭;吴建胜;林向飞;陈向荣;吴明;;新的核苷类似物β-L-D4A的细胞内代谢与生物转化[A];2005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侯金林;孙剑;;2006年对乙型肝炎病毒核苷类似物耐药的认识[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工;新型乙肝治疗药:核苷类似物[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吕工;新型乙肝治疗药:核苷类似物[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万同己;核苷类似物的药物抵抗[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章郑俊;一类抗乙肝新药美他卡韦进入临床[N];医药经济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马飞;恩替卡韦扩容 国产品种露头[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郭新会 北京佑安医院 主任医师;直面乙型肝炎[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7 陈启云;乙肝治疗领域的曙光[N];医药经济报;2009年

8 蔡德山;抗乙肝市场新绿点点[N];医药经济报;2010年

9 高飞 本报记者 韦绍锋;抗艾药,想说爱你不容易[N];医药经济报;2004年

10 北大医院感染疾病科 赵鸿;浅谈干扰素在慢性乙肝中的应用[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瑾华;核苷类似物治疗早中期HBV-ACLF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2 李文军;新型核苷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病毒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闫涛;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基因突变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4 杨玲;乙型肝炎病毒变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关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5 汤影子;核苷类似物干预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及HBV变异与进化规律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6 吴会玲;慢加急性肝衰竭内毒素血症对清道夫受体CD163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于洗河;新型多酸化合物(代号POM-2)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唐艳;CD39 Tregs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9 吴新宇;新型稀土杂多化合物(代号PTW-6)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吴荻;MCC-478衍生物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内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Th17细胞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其重症化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2 王国利;新型嘧啶碳环核苷类似物的合成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晓艳;乙肝病毒前C区/BCP区变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4 赵振刚;乙肝病毒变异与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5 刘华;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氧化应激的监测[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6 申川;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7 彭丹红;核苷类似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8 李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调节性T细胞及细胞因子表达和动态变化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9 张沙沙;程序性死亡分子1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10 刘明;预测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的预警指标研究及预警模型建立[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14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14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2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