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9 01:40
【摘要】: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预后及其误诊原因,旨在提高对EG的认识。 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1~2011年收治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20例,对其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内镜及病理表现和治疗预后等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总结。 结果:①本组20例EG患者男12例,女8例,男女比例3:2,年龄9岁-79岁,30-50岁年龄段8例,占40%。60%有过敏史,有食物过敏者8例,有药物过敏史者3例。5例症状可由某些食物或药物诱发;②75%(15/20)患者症状反复发作,本组黏膜型16例,主要表现为腹痛,可伴腹泻、恶心、消瘦等,浆膜型1例表现为腹水,混合型3例,表现为腹痛、肠梗阻、腹膜炎、肠穿孔。③85%(17/20)患者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其中7例行IgE检查的患者,其中6例升高。④内镜检查:62%内镜下为黏膜片状红肿、糜烂等炎症表现,16%表现为浅表溃疡,13%表现为隆起、息肉等,2例为胃多发溃疡,4例多个部位同时出现糜烂、溃疡或黏膜隆起等病变,3例内镜下无异常表现,常规多点活检病理均发现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⑤本组误诊率75%,主要误诊为一般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紫癜、急性阑尾炎、血管性胃肠炎等。 结论:本病发病年龄以30-50岁好发,男略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症状与分型有关,常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内镜检查大多出现粘膜红肿糜烂等炎症改变,常有过敏史及食物诱因、外周血嗜酸细胞升高是本病诊断的重要线索。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73.3
本文编号:2720126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7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兰,肖文斌;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相关性疾病[J];北京医学;2001年01期
2 杨华元;雷健康;杜时雨;贺晖英;姚萍;闫圣涛;樊艳华;;10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5年12期
3 王琳娜;陈赛娟;;原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分类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6年05期
4 辛桂霞;钟延美;丁金秀;;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分析[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刘丽;欧希龙;;嗜酸细胞性胃肠炎[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3期
6 王如美;时志民;李海涛;;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36例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年12期
7 王果,王皓;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8 金世柱;韩明子;赵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7年02期
9 唐海英;姜虹;王英德;赵钢;孟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年20期
10 张安忠;杨崇美;崔屹;刘吉勇;朱菊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和内镜特点[J];中国内镜杂志;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2720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2012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