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干扰素联合大剂量利巴韦林对慢丙肝快速病毒学应答不佳患者疗效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9 00:43
【摘要】:研究背景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通过血液或体液的接触而传播的传染性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非常容易慢性化,并且呈隐匿性发展,容易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发展成为肝细胞肝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危害非常之大,丙肝现在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丙肝病人分布于全球各地,目前是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晚期肝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结果显示感染丙肝病毒(HCV)的人数约占全球总人数的3%,曾感染过HCV约有1.8亿人,每年约310万病人被新查出来患有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慢性化率可高达50%80%。丙肝是一种隐匿性疾病,如患者不进行体检,不容易被发现。使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能够消灭或最大限度地持续抑制体内的HCV RNA,降低病毒对肝细胞的损害,防止病人发展为肝硬化,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利巴韦林最为重要的副作用为溶血性贫血和导致胎儿畸形,因此禁用于孕妇和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在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中,利巴韦林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的副作用始终困扰临床医生。此外,利巴韦林尚可以引起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不能坚持服用利巴韦林,这样将会大大影响抗病毒的疗效。利巴韦林的主要的副作用是由于红细胞内缺乏脱磷酸化的酶,因此利巴韦林磷酸盐在红细胞无法被清除,导致其大量堆积,抑制部分依赖ATP的物质利用,影响细胞的氧化呼吸,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通过血管外溶血造成可逆性的溶血性贫血,所以当患者停药后,患者血红蛋白可以很快恢复正常。目前对于利巴韦林加大剂量治疗快速病毒学应答不佳的慢丙肝患者报道较少,为明确大剂量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对快速病毒学应答不佳患者疗效的影响,经行了此项研究。 研究目的 研究干扰素联合大剂量利巴韦林对1b型慢性丙型肝炎(简称慢丙肝)快速病毒学应答不佳患者,抗病毒治疗不同时期病毒学应答率的影响,用来参考并调整治疗过程中利巴韦林的用量,以期获得较高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 研究方法 1.采用历史队列研究方法,回顾2009-2011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3名快速病毒学应答不佳的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周后,HCVRNA下降小于2个log)为研究对象。根据既往治疗情况,将进入研究的患者分为A、B、C3组,A组给予普通干扰素(安福隆)500万u联合大剂量利巴韦林(北京双鹭)1500mg/天,B组给予普通干扰素(安福隆)500万u联合利巴韦林(北京双鹭)1200mg/天,C组(对照组)给予普通干扰素(安福隆)500万u联合利巴韦林(北京双鹭)900mg/天。研究截止时间为患者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72周,并停药随访24周。比较不同利巴韦林使用剂量组抗丙肝病毒各阶段应答率的差异。如在治疗期间,若患者血红蛋白降至70g/L,则给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叶酸片、维生素B12等,如患者血红蛋白量继续下降至低于60g/L,则予输注红细胞并减少利巴韦林用量直至暂停使用利巴韦林,待患者贫血恢复后继续加用初始剂量。2.观察患者EVR(早期病毒学应答)、ET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SVR(持续病毒学应答) 结果 1.A组中,5人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达60g/L,给以输注红细胞、并给以利巴韦林暂时停药,恢复后继续给予利巴韦林1500mg,并同时给予复方阿胶提升患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仍有3名患者不能坚持,给予利巴韦林减量,退出实验观察组,其他2名患者继续原方案治疗。B组中有一例使用干扰素后出现血小板降低至20x109/L,减量后仍不能继续使用干扰素(后经调整改用干扰素alb(赛诺会)200万u,qod治疗),遂退出观察组,另外有一人使用利巴韦林后出现不能进食,顽固性呕吐,改为单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也退出观察组。C组中,有一例男性患者达到ETVR后,行CT发现原发性肝癌,并行肝癌切除术。 2.A组中,有21例患者达到EVR, EVR率为51.2%,26例达到ETVR, ETVR率为68.4%,24例患者达到SVR, SVR率为63.1%。B组中,有14例患者达到EVR, EVR率为31.1%,25例达到ETVR, ETVR率为62%,20例患者达到SVR, SVR率为50%。C组中,有9例患者达到EVR, EVR率为21.9%,17例达到ETVR, ETVR率为41.5%,14例患者达到SVR, SVR率为43.9%。比较A、B、c3组间EVR(X2=7.741,P=0.021),ETVR(X2=6.558,P=0.038)、及SVR(X2=7.346,P=0.025),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与c组比较EVR(X2=7.569,P=0.006),ETVR(X2=5.778,P=0.016、),SVR(X2=6.649,P=0.013),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在A组21名获得EVR的患者中,有20名都获得了ETVR,其ETVR率为95.2%,20名都获得了SVR, SVR率也同样为95.2%;对于B组的14名获得EVR患者中,12名患者获得ETVR,ETVR率为85.7%,11名患者获得SVR,SVR率为78.6%,;C组,对于获得EVR的9名患者中,有5名患者获得ETVR, ETVR率为55.6%,4名患者获得SVR,SVR率为44.4%。比较A、B、C3组间ETVR(X2=7.456,P=0.024)、SVR(,=10.002,P=0.007),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与C组比较ETVR(X2=7.143,P=0.019),sVR(X2=10.159,P=0.005),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在A组17名未获得EVR患者中,6名获得了ETVR,ETVR率为35.3%,4名获得了SVR, SVR率为23.5%;对于B组的26名未获得EVR患者中,13名患者获得ETVR, ETVR率为50%,9名患者获得SVR,SVR率为34.6%;C组中,对于未获得EVR的32名患者中,有12名患者获得ETVR,ETVR率为37.5%,10名患者获得SVR, SVR率为31.2%。比较A、B、C3组间ETVR(X2=1.225,P=0.534)、SVR(X2=0.603,P=0.740),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增加利巴韦林剂量可以提高快速病毒学应答不佳的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EVR率及SVR率; 2.对于增加利巴韦林剂量后仍未获得EVR的患者,继续使用大剂量的利巴韦林并不能增加患者ETVR及SVR率; 3.增加利巴韦林的剂量后,如果能获得EVR,则继续使用大剂量利巴韦林可以提高患者的ETVR率以及SVR率。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12.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环;;派罗欣和利巴韦林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3期

2 ;FDA批准口服丙型肝炎病毒蛋白酶抑制剂Victrelis[J];齐鲁药事;2011年07期

3 张华年,陈品华,吴燕永,刘腊梅,杨树华;超声雾化吸入利巴韦林治疗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2年05期

4 南景一,孙晓兰,高梅;利巴韦林对幼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7年07期

5 管衍隆,肖秀芳;丙型病毒肝炎的治疗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1999年04期

6 忻志鸣,陶正芹;利巴韦林口含片致过敏1例[J];河北医药;1999年01期

7 刘健,田桂珍;利巴韦林与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在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J];山东医药工业;2000年03期

8 姚光弼;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决策和选择[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年06期

9 王克勤;丙型肝炎治疗的曙光——欧洲肝脏研究协会第39届年会会议精粹[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4年10期

10 梁洁华;干扰素、利巴韦林和金刚烷胺与干扰素、利巴韦林和安慰剂对初次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对比[J];中国处方药;200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春艳;刘元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张婷婷;杨洋;魏荣卿;刘晓宁;;国产氢型阳离子交换(磺酸型)HPLC色谱柱在利巴韦林分析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3 周炳喜;杨玉秀;唐芙爱;;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远期疗效[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4 柴一红;;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50例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5 彭慧琴;钱景;陶君;;利巴韦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导宿主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A];2007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徐玉琴;徐建国;;二重血浆置换联合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1例[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罗世惠;;炎琥宁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A];第25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究会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8 覃乔静;贾金康;沈汉超;梁华;;利巴韦林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A];2006年浙江省肾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陆云飞;;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与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A];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雷学忠;;慢性丙型肝炎诊治新进展[A];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心见;美加研究人员发现丙肝病毒通过伪装潜伏传播[N];科技日报;2005年

2 薛原 钱峰;佰易问题药没查出丙肝病毒[N];健康报;2007年

3 通讯员 王宇;国内首个抗丙肝病毒新中药投放临床[N];医药导报;2006年

4 指导专家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秦波 教授 记者 夏冰冰 通讯员 陈欣;筑好丙肝预防的“防线”[N];医药导报;2008年

5 记者 王江;俄罗斯科学家发现丙肝病毒会伤害中枢神经[N];科技日报;2000年

6 采写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吴燕玲 采访专家 解放军第458医院全军肝病中心主治医师 陈汉先;公众对丙肝潜在传播知之甚少[N];广东科技报;2008年

7 林黎民;丙肝病毒体外培养获成功[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晓白;丙肝:“沉默的杀手”[N];人民日报;2007年

9 健康时报记者  何佳颐;'94前输血者一定查丙肝[N];健康时报;2006年

10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饶慧瑛;丙肝诊疗新趋势 治疗检测同步化[N];健康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涛;Balb/C小鼠及HBV转基因鼠对不同基因疫苗的免疫应答实验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2 石晓东;IL28B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与HCV、HBV感染转归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杜国清;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在启东肝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4 王美霞;U_1小核核糖核酸嵌合体核酶靶向抑制HCV表达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吴琼友;利巴韦林和EICAR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化学性质[D];武汉大学;2003年

6 孟祥贤;核酸探针的设计及其在疾病检测和酶学研究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7年

7 章意亮;TLR7介导单链RNA病毒的天然免疫及病毒疫苗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8 杨斌;HCV HVR1模拟肽诱导小鼠树突状细胞免疫应答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9 谢晓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气道上皮细胞株Toll样受体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10 夏虎;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哮喘加重中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辉;干扰素联合大剂量利巴韦林对慢丙肝快速病毒学应答不佳患者疗效分析[D];郑州大学;2012年

2 刘雪梅;利巴韦林在仔猪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毒理学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0年

3 于宏;仔猪口服利巴韦林药代动力学及体内外毒性试验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郭明雄;利巴韦林中试及植物凝集素多样性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5 孙延芬;中药抗丙肝颗粒联合派罗欣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肖琳;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D];新疆医科大学;2004年

7 王茉莉;ITPA基因变异保护性抑制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中贫血的发生[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红丽;柱层析-结晶法分离回收结晶废液中的利巴韦林[D];西北大学;2003年

9 于海翔;利巴韦林前体脂质体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10 彭云铁;利巴韦林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20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20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8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