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启动子多态性对IGF-1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在大鼠门脉高压性血管病变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21:52
【摘要】: 目的: 1、构建稳定、可靠、符合肝硬化门脉高压疾病自然演变过程的大鼠动物模型,研究该模型肝脏病变和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的进展情况。 2、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中的表达改变,探讨IGF-1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 3、研究IGF-1基因启动子的多态性,以及启动子的多态性对IGF-1基因表达的影响和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血管病变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1、应用CCL4(四氯化碳)腹腔注射法制作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血管病变模型,以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透射电镜、CT扫描观察大鼠肝脏及其门静脉的病变,并测量门静脉压力以了解该模型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 2、应用RT-RealTime-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病变大鼠肝脏组织IGF-1的mRNA和蛋白水平,应用ELISA方法测定病变大鼠血清IGF蛋白的含量水平,并与正常大鼠组相比较。 3、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和非对称性PCR扩增肝硬化组大鼠IGF-1基因启动子,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验IGF-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 结果: 1、腹腔注射CCL4后大鼠肝脏组织经HE染色后可见肝小叶结构紊乱,肝小叶重建,纤维组织增生,肝内假小叶广泛形成,同时伴有明显的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等肝硬化病理表现;门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呈结节样增生,平滑肌细胞肥大,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增多;经CT扫描发现肝硬化组和对照组大鼠肝脏体积分别为9741±2715mm~3和12898±3081 mm~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测压后发现肝硬化组和正常组大鼠门静脉压力分别为7.6±2.6mmHg,12.4±3.6 mmHg,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经免疫组化检测两组肝脏组织IGF-1蛋白表达分别为0.40±0.13和0.68±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RT-Real Time-PCR检测两组肝脏组织IGF-1 mRNA分别为3.95±2.26和6.1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ELISA方法测定两组大鼠血清IGF蛋白分别为687±137 ng/ml和919±18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相关线性分析,肝细胞IGF-1浓度、血清IGF-1浓度以及肝细胞IGF-1 mRNA浓度对门静脉压力值存在负相关。 3、经序列特异性引物PCR和非对称性PCR扩增肝硬化组大鼠I6F-1基因启动子后,基因芯片技术检验IGF-1基因启动子发现,在肝硬化组大鼠,-10位点碱基多态性导致肝脏IGF-1蛋白含量分别为0.44±0.13(AI)和0.34±0.10(A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位点碱基多态性导致门静脉压力分别为13.0±3.5(mmHg)和9.6±2.6(mmHg),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CCL4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血管病变模型稳定、类似人类自然病程;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明显,是研究门脉高压症的理想模型。 2、在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模型中,随着肝脏体积的不断缩小、门静脉压力的不断升高,肝脏组织及血清IGF-1蛋白和基因转录水平不断下降。IGF-1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保护性因子。 3、IGF-1基因启动子区域-10,-35位点碱基的变异可以导致大鼠IGF-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改变,从而影响到IGF-1基因的表达改变引起的门脉高压血管病变的变化。IGF-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导致不同的个体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病程中的反应多态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575.2
【图文】:

实验组,大鼠肝组织,无纤维,肝小叶


图1.2实验组大鼠有大量腹水图1.4正常肝小叶结构,汇管区无纤维组织增图1.5实验组大鼠肝组织汇管区相邻胆管间隔形成图1.6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纤紊乱

肝小叶,实验组,大鼠肝组织,无纤维


图1.2实验组大鼠有大量腹水图1.4正常肝小叶结构,汇管区无纤维组织增图1.5实验组大鼠肝组织汇管区相邻胆管间隔形成图1.6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纤紊乱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河森;戴益琛;;三腔二囊管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28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2期

2 缪心军;陈之力;陈红辉;陈玉熹;章若斯;杜君彦;吴伟;;PTVE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0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2011年05期

3 张莹;;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10期

4 赖万强;毛现双;杨剑波;凌雪君;;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原因分析及处理[J];海南医学;2011年16期

5 钱小建;;TOF-MRA与3D CE-MRA对头部血管病变诊断价值的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23期

6 徐中良;陈美娟;;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相关基因[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1年04期

7 徐中良;陈美娟;;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相关基因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1年02期

8 冯瑞;张云;;超声在血管病变早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8期

9 王毅;李敏;张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中的作用[J];华西医学;2011年07期

10 路延平;秦好朴;张孟增;;多种材料联合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临床疗效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丽蓉;;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诊治探索[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2 刘于宝;梁长虹;;64排螺旋CT诊断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3 田德安;;门静脉高压大鼠内源性硫化氢体系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4 靳勇;;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贾树蓉;杨仕明;张志辉;匡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特发性门静脉高压诊断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王绍坤;张静;;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重症肢体血管病变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蒋丽蓉;;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诊治探索[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8 陈文卫;石华;孙彬;朱敏怡;郭瑞强;孙有刚;;外周浅静脉血管病变的高频彩色显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靳勇;林晓珠;瞿晴;吴云林;陈克敏;;门静脉CTA对门脉高压患者门体分流侧支血管的显示[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10 刘哲;李丽滨;周力;;门静脉海绵性变11例回顾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冯磊;脉络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获重要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王明安 李云丽;血管病变殃及全身[N];大众卫生报;2003年

3 杨叁平;应用脉络理论防治血管病变获重要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4 韩林涛;心脑血管病变时间能预测[N];健康时报;2005年

5 健康时报记者 刘桥斌;糖友半年做次足部检查[N];健康时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熊昌彪;脉络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有据有依[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胡大一 王宏宇;应当重视亚临床血管病变[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8 泛文 龙生 子扬等;航天生物找到抑制血管病变的新方法[N];中国航天报;2002年

9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 王宏宇邋李天舒 整理;解读血管病变检测指南[N];健康报;2007年

10 林万捚;国人颅外血管病变逐步增多[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亮;启动子多态性对IGF-1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在大鼠门脉高压性血管病变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岽健;血吸虫病门脉高压小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肠系膜静脉血管病变关系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金文胜;葡萄糖耐量受损人群早期血管病变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4 谷伟军;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同型半胱氨酸硫内酯解酶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关系及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5 张超学;超声元创评估门静脉高压及食管静脉曲张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6 韩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细胞药理学筛选及整体论证[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张承英;慢性系膜增殖性肾炎血管病变模型的建立及来氟米特的保护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8 宋忠于;紫杉醇脂质复合体对大鼠肝移植后血管病变的抑制作用[D];中南大学;2009年

9 赵自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筛选与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管和代谢异常对胃动力的影响及药物干预[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范铁艳;性别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系及雌激素对门脉高压大鼠食管下段粘膜下静脉的影响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存飞;部分性脾栓塞合健脾化瘀法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脾亢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邓颖;男性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与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3 隽晨霞;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清氧化损伤及抗氧化损伤指标检测[D];山东大学;2009年

4 黄会芳;缬沙坦、心得安及两者联合降低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5 肖有为;白细胞介素18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贺辰龙;经TIPS途径介入治疗门静脉阻塞的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7 路新卿;血红素加氧酶-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大鼠中的表达[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8 虎子颖;FFA、TNF-α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王艳玲;肝硬化合并胆囊壁增厚199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王磊;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胃镜特点与B超参数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30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30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1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