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大鼠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02:06
【摘要】:目的: 通过建立肝硬化的动物模型,并制备人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研究脐血MSCs移植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移植的脐血MSCs能否在肝硬化大鼠的肝内定植、分化,表达人肝细胞标志物基因。 方法: 1.复合因素法(40%CCL4油剂皮下注射+20%酒精饮用水+高脂饮食)诱导大鼠的肝硬化模型,HE及Masson染色检测建模是否成功。 2.无菌条件下采集新生儿脐带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通过培养、纯化、传代扩增得到脐血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抗原(CD29、CD105、CD34、CD45),5-溴-2-脱氧尿嘧啶(5-bromo-2-deoxyuridine Brdu)在体外对细胞进行标记,免疫荧光法检测标记是否成功。 3.将建模成功的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A组,门静脉移植实验组(n=20):经门静脉移植脐血MSCs1ml;B组,门静脉移植对照组(n=20):经门静脉注射等体积的PBS。正常大鼠也随机分为2组:C组,门静脉移植正常组(n=10):经门静脉移植脐血MSCs1ml;D组,正常对照组(n=10):普食普水喂养。移植四周后处死各组大鼠,下腔静脉采血进行肝功能及免疫相关指标检测;HE及Masson染色了解各组大鼠脐血MSCs移植后的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荧光法检测经Brdu标记的脐血MSCs的定植情况;RT-PCR技术检测肝硬化大鼠的肝组织是否有人源性肝细胞标志物基因的表达。 结果: 1.复合因素法建模8周可成功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HE染色示:大鼠的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被假小叶所取代,假小叶内肝细胞有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可见炎性细胞浸润。Masson染色:模型组大鼠可见清晰典型假小叶结构,胶原纤维呈蓝色。 2.成功分离培养出人脐血MSCs,可见P3代细胞形态呈相对均一的长梭行,平行排列或旋涡状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其细胞表型CD29、CD105表达率高,分别为93.37%、89.08%。免疫荧光检测示,Brdu在体外可成功标记脐血MSCs。 3.脐血MSCs经门静脉移植4周后,A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好转,体重较移植前及B组相比明显上升(P0.05);肝功能与B组相比,ALT、AST、TBIL、ALB均有明显改善(P0.05)。病理结果示:A组与B组相比,肝细胞坏死、脂肪变以及肝纤维化等病变程度均有改善,经半定量分级评分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 4.脐血MSCs移植四周后,取A组大鼠肝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见经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细胞核呈棕黄色在肝内定植;免疫荧光检测见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细胞核发红色荧光在肝内定植;RT-PCR检测发现A组大鼠肝组织有人源性CK18mRNA、ALB mRNA的表达。 5.脐血MSCs移植4周后,C组与D组相比,大鼠体重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ALT、AST、TBIL、ALB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相关指标IgA、IgG、IgM、C3、C4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C组大鼠肝组织、脾脏组织、肺组织、肾组织均有少量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定植,但各器官病理检测未发现瘤样生长,无病理改变。 结论: 1.人脐血MSCs移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及肝脏的组织学结构。 2.经门静脉移植的人脐血MSCs可在肝硬化大鼠肝内归巢定植并向肝样细胞分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7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夏青,韩德五,赵元昌,许瑞龄,马学惠;内毒素诱发肝硬化大鼠发生肝性脑病的模型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9年04期

2 李绍强 ,梁力建 ,黄洁夫 ,李智;Fas介导肝细胞凋亡在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2年01期

3 周婷;郑勇;孙侃;杨军;;肝硬化形成过程中大鼠下腔静脉与门静脉血中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J];兵团医学;2003年02期

4 王春平;韩军;马雪梅;董琨;向轶;苏淑慧;冯永毅;杨永平;;血小板活性因子及其拮抗剂对大鼠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47期

5 陈诗书,刘思职;实验性肝硬化大鼠的氨代谢与解毒[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1964年06期

6 谭凯,王天才!430030武汉,梁扩寰!430030武汉;肝硬化大鼠钠潴留与一氧化氮的关系[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1年01期

7 张忠平;张志坚;王雯;;肝硬化大鼠肠壁肌间氮能、胆碱能神经研究[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4年02期

8 朱金照,张志坚,许其增,金峰;肝硬化大鼠胃肠道胆碱能神经分布的变化[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9 张澍田,赵海英;微生态调节剂对肝硬化肠屏障改变的干预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39期

10 邓中民;;血管紧张素Ⅱ及其抑制药在肝硬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乡村医药;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新国;;硫化氢影响肝硬化胶原蛋白生成[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陈学新;朱立宏;郑月梅;潘华;;肝硬化大鼠吸入异氟烷的麻醉效应[A];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建;夏青;孙芮;田志刚;;SCF协同IL-15促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NK细胞[A];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4 郝思国;孙关林;邬维礼;吴英里;;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在人脐血CD_(133)~+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谢松涛;陈璧;陶克;;人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纯化、鉴定与定向分化的初步研究[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唐亮;冯世庆;;人脐血CD34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暨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脊髓损伤与康复学组成立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刘耀;张曦;陈幸华;;人脐血基质细胞支持造血集落生成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张曦;陈幸华;刘林;彭贤贵;孔佩艳;刘红;王庆余;;造血负调控因子扩增人脐血贴壁细胞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彭贤贵;刘耀;张曦;陈幸华;;深低温冻存人脐血基质细胞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景莹;邢莹;杨红旗;;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生长特性[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 冯竞 吴晋娜 通讯员 熊学莉 吴刘佳;人脐血源造血基质细胞可辅助重建造血功能[N];科技日报;2011年

2 刘道安;脐血干细胞研究三面出击[N];健康报;2005年

3 佳木斯大学微生态研究室 李丽秋;中药提取物水苏糖价值凸现[N];中国食品报;2009年

4 史凤芝;肝硬化终遇“杀手”[N];医药经济报;2001年

5 ;造血干细胞从哪来?[N];中国质量报;2001年

6 吴立明;成也“有毒”,败也“有毒”[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程书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与HP感染相关疾病中的应用[N];中国医药报;2001年

8 ;虫草菌丝对实验性肝硬化大鼠肝组织胰岛素酶活性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聂松义;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提出乙肝慢性化机制和治疗新观点[N];中国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浩平;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其基质细胞对体外造血调控作用的比较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2 齐素文;HBV肝硬化不同阶段血清代谢物组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3 蒋涛;基于“肾主骨生髓”理论的补肾中药联合BMP-2诱导人脐血MSCs体外成骨分化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袁燕;体外扩增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方法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冯一梅;高表达SDF-1人脐血源基质细胞经PECAM-1介导调控巨核细胞增殖迁移的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6 何晋;活化的TLR4及ADMA对人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杨梅;活化的Toll样受体对人内皮(祖)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程春霞;polyl:C诱导负载HPV E7_(44-62)多肽的人脐血Cs抗宫颈癌免疫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赵书平;PSC3445细胞——人脐血中一种新的成体干细胞[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10 顾科;肝癌放疗的实验研究:索拉非尼的放射增敏效应及硬化肝脏放射后的再生[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金卯;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大鼠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曾祥婧;肝硬化文献及其5年住院患者回顾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张铁亮;采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4 王正华;肝硬化疾病评分模型的价值研究[D];三峡大学;2011年

5 吴梓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6 张宁;内源性硫化氢在大鼠肝硬化不同时期的浓度变化及机制探讨[D];石河子大学;2009年

7 刘莹莹;能全素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8 泽塔多吉;肝硬化与胃肠动力障碍关系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9 宋玉东;巴马香猪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细菌移位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丁博;大鼠肝再生与肝硬化发生的基因转录谱相关性及其意义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37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37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3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