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感染者超过3.6亿。HBV慢性感染是肝硬化(LC)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危险因素。HBV在感染早期,尤其是在乙肝e抗原(HBeAg)阳性阶段,免疫选择较弱,病毒基因组以“野生序列”为主,随年龄增长,免疫选择增强,常导致HBeAg转换,病毒变异频率逐渐增加,尤其是在“慢性活动性乙肝-肝硬化-HCC”动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HCC相关HBV变异。 乙肝病毒属嗜肝DNA病毒,全长约3.2kb,由部分双链的松弛环状DNA组成,包含C、S、X、P四个开放阅读框,以往关于HBV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一基因片段,或是将多个区段重新拼接获得HBV全基因组序列,此方法有很大局限性。另外由于在我国人群感染的HBV是以B和C基因型为主,与其他基因型相比在HBeAg血清学转换的时间、疾病进展、预后及对干扰素治疗反应有不同的影响,而现存HBV野生序列多是用国外流行株全序列。因此我们首先建立我国HBV流行株的野生序列,建立HBV变异研究的基础工作,并进一步分析病毒变异与HBV相关肝病的关系。 另外,自从PCR扩增DNA技术推广以来,研究HBV基因组异质性及其致病机制和病毒蛋白表达成为嗜肝病毒研究重点。目前研究发现HBV前C区变异可导致HBeAg无法正常合成。表面抗原(HBsAg)免疫表位决定簇突变可诱导中和抗体的逃避,从而逃避免疫清除。在HBV基因组其他调控区的变异也多次被发现。然而大多数病毒变异致病机制及其生物功能和临床特征尚不明确。因此进行病毒体外研究是HBV研究的重要方面,但目前缺乏有效的HBV体外感染模型,极大地限制了HBV复制、转录机制和抗病毒等方面的研究。而且目前关于HBV编码蛋白功能的研究多是单组分研究,HBV全基因组病毒变异对宿主的整体影响鲜见报道。建立HBV全基因组感染细胞株是从整体水平研究HBV致病机制的重要途径。我们拟构建C基因型的野生型及变异型HBV全基因转染肝癌细胞系,并通过比较其复制表达水平,探讨病毒变异功能。 研究目的 建立HBV B和C基因型野生型全基因组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病毒突变与HBV相关肝病的联系,建立体外HBV野生型和变异型全长转染肝癌细胞株,进一步分析病毒突变对HBV复制表达的影响。 研究方法 分析了HBV B和C基因型694例HBeAg阳性的无症状表面抗原携带者(ASCs),20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80例肝硬化患者和313例肝癌患者。ASC患者B和C基因型每个核苷酸位点出现频率最高的碱基被列为野生型,在此基础上共筛选出193个突变“热点”。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了与肝硬化和肝癌独立相关的病毒突变。并建立HBV感染肝癌细胞株,进一步评价病毒突变功能。 研究结果 1.获得HBV B和C基因型全基因组野生序列。比较所有样本,HCC患者平均年龄较老,而且男性比例和基因型C比例均高于其他组。 2. LC和ASC,CHB之和比较, G1613A,C1653T,A1703G,G1719T,A1762T/G1764A, T1978C,A1979G,C2288A, T2857C,T2943G,C3000T, PreS2起始密码子突变,PreS1缺失可增加LC的发病风险, T1758C,A109T,T705C可降低加LC的发病风险;HCC和ASC,CHB,LC比较, C1653T,A1762T/G1764A, A1846T,G1896A,G1899A,C1969T,G2104A,A2189C,C2354A, A3012C, A3097C, T531C,T636A,T796G,PreS2起始密码子突变可增加HCC的HCC的发病风险;G1634H, G2011M, A162G,T705C可降低HCC的发病风险。 3.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大、男性、A1762T/G1764A、G1613A、 C3000T、preS2起始密码子突变是LC的独立危险因素, T705是可降低LC的发病风险;年龄大、A1762T/G1764A、 G1896A, G1899A, preS2起始密码子突变是HCC的独立危险因素。 4.单倍型研究表明大多数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突变位点的单倍型均和HCC显著相关。与HCC相关的突变位点中G1896A,G1899A,preS2起始密码子突变特异度较高,A1762T/G1764A有比较合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这些突变位点,无论是单独存在还是与其他变异组合都可以被HBV感染者作为HCC的指示标志。 5.体外转染HepG2细胞和Hep3B2.1-7细胞研究发现,野生型和包含不同变异组合的变异型HBV全长对病毒复制表达水平影响各异,变异型HBV-mt-4(变异组合为T1674C+T1753G+A1762T/G1764A+C1766T+G1896A+T3046C+A3150G+G3191A+T126C+preS2deletion(nt.1-55)+preS2start codon mutation+A162G+C928T+G957A+T2426A+T2498C),比其他变异型HBV在preS区多T3046C+A3150G+G3191A(F1016+S1050G+S1064N)三种突变,其HBsAg表达量最低;转染变异型HBV-mt-5(T1674G+A1762T/G1764A+G1896A+C3116T+preS2start codon mutation+A162G+A895T+G915A+T929A+C940A+A984G+A993G+C1075T+A1221T+G1230C+T1290G+G1317A+A1319C+C1347A+G1386A+C1480A+T1556A+C2444T+A2571G+A2590T+A2631G+C2651T+C2660T+G2699A+C2732T++G2741A+T2768G),在P区与其他变异型HBV相比多A895T+T929A++C940A+C1075T+G1230C+C1480A+T1556A+C2444T+A2574G+A2590T+2651T+C2660T+G2699A+C2732T++G2741A+T2768G (Q299K+L310Q+Q314K+R410Q+K494T++V519G+S815L+L858S+M864L+S884F+T887I+R900H+S911L+G914D+L923R),少C928T+G957A+T2426A+T2498C (L310Q+L319I+I809N+L833P),但DNA复制情况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只有野生型HBV转染细胞表达HBeAg为阳性,其余变异型均为阴性。 结论 1.基因型C中A1762T/G1764A,G1613A, C3000T,PreS2起始密码子突变是LC的独立危险因素, T705是LC的保护因素; A1762T/G1764A, G1896A, G1899A, preS2起始密码子突变是HCC的独立危险因素。C3000T和T705是新发现的与LC独立相关的因素。 2.不同的HBV变异组合对肝癌细胞病毒复制表达影响各异,位于preS区的病毒突变T3046C-A3150G-G3191A组合可能通过影响preS区功能区结合位点影响HBsAg表达,前C区G1896A突变阻止HBeAg合成,也可减少DNA复制。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1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东;;乙肝肝硬化患者腹水中CD4~+和CD8~+表达及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20期
2 冯慧琴;许祥稳;殳长林;;拉米夫定、水飞蓟滨治疗乙肝肝硬化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年01期
3 李慎立;;自拟赤丹养血汤治疗乙肝后肝硬化残留黄疸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2期
4 赵金玲;王秀洁;;肝硬化患者血清中sTNF-R_1及TGF-β_1含量与肝功的关系[J];中国伤残医学;2010年02期
5 刘士敬;走出乙肝治疗的误区[J];家庭医学;1999年09期
6 胡伟跃;周连鑫;;拉米夫定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3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7期
7 陈玉;肝癌并非乙肝发展的必然结果[J];家庭医学;2003年09期
8 蔡皓东,马秀云,崔振宇;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年临床观察[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年05期
9 曹新民,赵伟,刘伟,刘全俊,张林,张汉荣,刘新珏,周镇先;基因芯片检测拉米夫定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YMDD变异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10 邱英锋,周小平,焦建中,李惠珍;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出现YMDD变异后继续长期应用的疗效观察[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林;雷平;;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的新思路[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唐红梅;霍翠华;陈京立;;乙肝患儿健康父母自身防护现状调查[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童光东;周大桥;漆艳平;刘纪青;高辉;贺劲松;饶伟良;谢三英;;乙肝Ⅲ号合近红外信息辐照治疗乙肝肝纤维化[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朱正飞;王祯;张少华;;我院乙肝抗病毒药物应用分析[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5 邵凤珍;李俊萍;宓余强;于万有;孙希焕;;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乙肝相关肾炎[A];中西医结合第九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6 龚忠发;;乙肝“大小三阳”患者血液中HBV消长动态观察[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李研;韩淑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乙肝108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李英新;刘玉峰;;分类治疗乙肝39例[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9 杨慧芳;俞建芬;张娟;;血液透析患者乙肝、丙肝感染现状分析与护理体会[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第8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李英新;;分类治疗乙肝39例[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侯金林 整理 王玲玲;预防是管理乙肝耐药的最佳策略[N];健康报;2011年
2 刑少文;专利纠纷未了 抗乙肝药再掀渠道暗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3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 申伟;乙肝不可怕[N];河北科技报;2004年
4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肝病研究中心教授 杨旭;注射疫苗后怎么还会患乙肝[N];健康报;2002年
5 石峥;乙肝症不同 治疗需慎行[N];健康报;2003年
6 缪正秋;乙肝我们该怎么治[N];健康报;2004年
7 罗刚;消除乙肝歧视一劳永逸?[N];健康报;2004年
8 吴学安;“乙肝歧视”背后的漠视[N];人民日报;2003年
9 ;乙肝“克星”梁锡轩[N];市场报;2000年
10 秦兴梅 通讯员 赵羚谷;肝功“全阴”者无乙肝?错![N];深圳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平;实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20年后中国东南部海岛地区乙肝血清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乔梅红;乙肝病毒感染动力学模型及其预防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秦h觊
本文编号:2737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3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