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红曲拮抗高脂膳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分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04:21
【摘要】: 研究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发病率大约为14~20%,严重危害人民生活健康。NAFLD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及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研究发现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以及PPARα与其发病关系密切。其中胰岛素抵抗是关键的始动因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以及PPARα的表达下调作为“二次打击”,最终造成脂肪在肝脏大量蓄积出现脂肪肝的病理改变。 祖国医学虽无“脂肪肝”的病名,《内经》中有“肝满”、“肝胀”、“胁痛”等记载,符合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其病位在肝,与胆、脾、胃、肾均有关。多因过食肥甘,或饮酒过度,或感受湿热疫毒,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导致痰湿瘀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成。红曲性味甘、温、无毒,归肝、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淤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有效成份之一的洛伐他汀,具有较为理想的抗炎、降胆固醇的功效,已在临床广泛利用。因此,本课题组推测,红曲可能具有较好的抗NAFLD的效应,对红曲抗NAFLD的分子机制深入研究,是中药创新的切入点。 本项目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展,通过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NAFLD大鼠模型,继而予以不同剂量红曲干预8周,以绞股蓝为阳性对照组,采用HE染色、全自动生化分析、胰岛素-血糖钳夹、RT-PCR、Western-blot、ELISA等实验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脂、肝脏生化、胰岛素抵抗以及TNF-α、IL-6、IL-10、PPARα等指标的变化,探讨红曲治疗NAFLD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为提高中医药防治水平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 观察红曲对胰岛素抵抗,肝脏生化、血脂改变以及TNF-α、IL-6、IL-10、PPARα等指标的影响,探讨胰岛素抵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以及过氧化物增殖激活受体在大鼠NAFLD发病中的作用及红曲拮抗NAFLD的分子机制。 方法: 48只SD大鼠,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绞股蓝组、红曲低剂量组、红曲中剂量组、红曲高剂量组,每组8只。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同步饲养8周;其余各组予高脂饲养喂养,并分别予等剂量生理盐水、绞股蓝水溶液、低、中、高剂量红曲水溶液灌胃,连续8周。第9周,处死所有大鼠,取肝脏及腹主动脉血备用。 HE染色、光镜下对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从形态学上分析NAFLD大鼠及红曲干预后肝脏组织结构的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血清ALT、AST、及血脂变化;放免法检测肝纤四项;正常葡萄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评估胰岛素抵抗变化,以观察红曲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效应;ELSIA及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TNF-α、IL-6、IL-10水平变化,分析红曲对TNF-α、IL-6、IL-10的影响,以观察红曲对上述细胞因子的调控机制;Western-blot、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脏PPARα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从蛋白表达水平和从基因转录水平分析NAFLD大鼠肝脏PPARα的情况及红曲对其进行治疗后的肝脏PPARα的影响。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红曲对NAFLD大鼠的症状、体征的影响 正常组大鼠表现为体重自然增加,反应灵活,活动敏捷,皮毛密集而有光泽,紧贴皮肤,鼻、唇湿润清洁,眼睛明亮,大便正常,在饲养过程中未发现死亡。模型组动物表现饮食减少,生长缓慢,皮毛干枯、蓬松且易脱落,活动迟缓,反应迟钝,眼睛、鼻、唇、耳、尾部色淡少泽。各治疗组行为学表现、体重和营养状况等方面与模型组比较有一定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487。以红曲高剂量组改善情况为佳。 2红曲对NAFLD大鼠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从光镜下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看,模型组大鼠成模率100%,肝脏全小叶脂肪变性,大囊泡性,并有大囊泡融合形成脂囊。基本存在小叶内炎症,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见点状坏死、灶状坏死、碎屑样坏死。绞股蓝组可见部分肝脂肪细胞变性、仅见少许炎性细胞浸润,无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红曲高剂量组仅见少许肝细胞脂肪变性,肝小叶内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无灶状及碎屑样坏死,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红曲低、中剂量组脂肪变性及炎症程度介于模型组和红曲高剂量组之间。 3红曲对NAFLD大鼠肝功能、血脂的影响 ①肝脏酶学变化提示:模型组与各组比较,大鼠存在肝脏酶学异常改变(P=0.000),以ALT、AST升高为主,ALT/AST<1,这表明存在脂肪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的生化改变;予红曲、绞股蓝干预后,ALT、AST呈下降改变。红曲各治疗组与绞股蓝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37)。 ②血脂变化表明: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大鼠血脂紊乱,存在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经红曲干预后,大鼠血脂紊乱无改善;但绞股蓝组出现TG、LDL-C下降以及HDL-C上调的趋势,红曲高剂量组与绞股蓝组比较在CHOL及HDL-C,有统计学差异(P=0.013,P=0.006)。 4.红曲对NAFLD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NAFLD大鼠肝纤四项变化提示,模型组LN、HA、PCⅢ、CⅣ均呈上升趋势;除红曲低剂量组肝纤四项变化呈下降趋势;其余各组肝纤四项变化不明显。模型组与红曲各剂量组、绞股蓝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红曲无改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5红曲对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实验前(即钳夹开始前60min)各组大鼠血糖差别较大,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P=0.016),表明NAFLD大鼠存在血糖代谢的障碍。实验开始60min后(即钳夹开始0min)各组血糖均达到稳态(5.3mmol/l),表明葡萄糖钳夹形成。实验过程中各组血糖保持稳定,符合高胰岛素葡萄糖钳夹实验要求。 高脂饮食组(包括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糖水平相近。空腹胰岛素水平高脂饮食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30)。通过钳夹实验发现高脂饮食大鼠的GIR低于普通饮食,说明高脂饮食大鼠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存在胰岛素抵抗。予红曲治疗后,空腹胰岛素水平呈下降趋势,表明红曲具有一定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6红曲对NAFLD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NAFLD大鼠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结果提示。大鼠TNF-α(pg/ml):正常组38.34±4.57、模型组50.05±3.74、绞股蓝组34.99±7.99、红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49.40±6.61、44.90±12.04和35.68±7.29,模型组与各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红曲高剂量组与绞股蓝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曲高剂量组与低、中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鼠IL-6(pg/ml):正常组26.65±3.67、模型组34.35±2.36、绞股蓝组30.79±6.50、红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34.89±7.27、30.75±1.81和28.61±9.51,模型组与各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79);红曲高剂量组与低、中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929);红曲高剂量组与绞股蓝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1.000)。大鼠IL-10(pg/ml):正常组为36.87±4.58、模型组20.20±5.79、绞股蓝组20.61±7.44、红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27.65±4.28、25.18±9.82和24.00±11.15,模型组与各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26);红曲高剂量组与低、中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344);红曲高剂量组与绞股蓝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88)。 ②大鼠TNF-αmRNA表达:正常组0.51±0.50、模型组1.21±0.55、绞股蓝组0.54±0.24、红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0.63±0.28、0.65±0.50、0.73±0.39,模型组与各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43);红曲高剂量组与低、中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46);红曲高剂量组与绞股蓝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74)。大鼠IL-6mRNA表达:正常组0.29±0.16、模型组0.53±0.18、绞股蓝组0.41±0.22、红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0.29±0.27、0.50±0.18和0.50±0.14,模型组与各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30);红曲高剂量组与低、中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90);红曲高剂量组与绞股蓝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33)。大鼠IL-10mRNA表达:正常组分别为0.55±0.07、模型组0.32±0.16、绞股蓝组0.40±0.13、红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0.40±0.13、0.32±0.12和0.33±0.12,模型组与各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99);红曲高剂量组与低、中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942);红曲高剂量组与绞股蓝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09)。 7红曲对NAFLD大鼠肝脏PPARα的影响 肝脏PPARαmRNA及蛋白质定性及半定量表达。大鼠PPARαmRNA:正常组1.13±0.01、绞股蓝组1.04±0.01、模型组0.56±0.01、红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1.03±0.01、1.06±0.01和1.07±0.02,模型组与各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红曲高剂量组与绞股蓝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73);红曲高剂量与低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红曲高剂量与中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75);大鼠PPARα蛋白质:正常组1.01±0.04、绞股蓝组1.42±0.04、模型组0.76±0.01、红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1.36±0.02、1.42±0.06和1.43±0.07,模型组与各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红曲高剂量组与绞股蓝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965);红曲高剂量与低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76);红曲高剂量与中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948); 结论 1连续8周高脂饮食成功建立了大鼠脂肪肝胰岛素抵抗模型。该模型的病理特征为肝细胞呈大泡性脂肪变性,伴小叶内炎症细胞浸润、一定程度的肝纤维化和线粒体结构的异常;代谢特征为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和血清转氨酶升高。该模型与人类肥胖所致NAFLD的病理和代谢改变极其相似,造模简单、模型成功率高,为研究NAFLD的发病机制,筛选有效的防治药物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2红曲能有效的拮抗大鼠NAFLD的进程,其作用机制为: ①红曲能够改善NAFLD模型大鼠的一般情况:如改善大鼠模型的精神状况、耗食量、以及营养状况。 ②肝脏病理学观察表明红曲能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减少肝细胞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 ③红曲降低NAFLD模型大鼠血清ALT、AST含量,但无明显降低血甘油三脂的效应。提示红曲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减轻脂肪性肝炎改变。 ④红曲降低NAFLD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阻断“初次打击”。 ⑤红曲降低NAFLD模型大鼠组织中TNF-α的表达,改善肠原性内毒素血症,从而抑制选择性胰岛素抵抗,阻断“二次打击”,抑制脂肪肝的发生。 ⑥红曲能升高NAFLD模型大鼠PPARα的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促进脂肪β氧化,减少脂肪肝毒性损害,发挥缓解脂肪肝的效应。 综上所述,红曲可能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促炎因子TNF-α表达,发挥抗炎效应;诱导肝细胞PPARα的mRNA和蛋白水平增加,维持体内脂质代谢的动态平衡,发挥多环节、多靶点拮抗NAFLD的药理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575.5
【图文】:

脂质代谢,信号途径


图1一2:P队Rs信号途径及其参与脂质代谢Figurel一2ThePPARssignalPathwayandliPidmetabolismPPAR与胰岛素抵抗量的脂肪摄取能导致IR、糖异生增强和肝糖输出增加;肝脏和外性也促进了NAFLD的发生和发展。IR的经典定义是胰岛素维持力下降,即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没有达到预期的生理效应,或组织应下降现象,临床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IR发生的主要部位是依萄糖利用器官,如骨骼肌、肝脏、脂肪组织。于PpARa与IR之间的关系,观点不一致,有学者报道134lPpARa善胰岛素抵抗,PRARa敲除小鼠免于高热量饮食导致的胰岛素抵贝特在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试验(FIFLD)中135],没有观察到非诺稳态有任何作用。随着对胰岛素增敏剂尤其是曝哇烷二酮类药物作

信号转导途径,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分子机制


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

胰岛素抵抗,分子机制,受体,氮酸


②受体构象改变,受体醉氮酸残基自身磷酸化,酪氛胶激阵催化城被激活③裂貂黑凝霆鼻营靴”活性④活性靶蛋白引起生物学欢应图卜3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Figurel一3ThesignalPathwayofinsulin3.2炎症导致“选择性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nSUIj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丘红梅;谢德辉;李薇;沈国清;刘开平;;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J];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24期

2 蔡葵;何玉怡;;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15期

3 吴汉维;;脂肪肝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关系[J];右江医学;2008年03期

4 李洁;王坚;;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研究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2008年04期

5 饶绍琴;邓君;陈述;董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年08期

6 周贤会;郭开军;;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抵抗水平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年14期

7 周婷婷;秦波;;脂肪细胞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年29期

8 金春花;范能光;张文;刘建华;夏振华;张丽娟;;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J];热带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9 唐建林;;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脂肪细胞因子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10年06期

10 潘爱群;;胰岛素抵抗、瘦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导刊;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阮勇;王静;阮芸;谭擎缨;;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的研究[A];2008年浙江省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曾庆云;;脂肪肝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因素[A];第二十三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六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陈容平;杨锐;张桦;陈宏;周勇;彭湘杭;蔡德鸿;;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宝;肖永康;蒋建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A];中国营养学会第12届全国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5 李新征;陈宝炳;康云平;;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郅敏;郎江明;魏爱生;陈苹;王甫能;;罗格列酮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A];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杨成明;陈鹏;方玉强;石伟彬;张晔;傅春江;张小群;温春兰;;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心血管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何鲜平;吴孟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西医治疗进展[A];2009年贵州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病学术交流暨专题学术讲座论文汇编[C];2009年

9 车念聪;;脂肪肝中医治疗的研究现状与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刘宇;毕宇芳;徐敏;李勉;王天歌;宋艾云;宁光;;流产次数和哺乳时间与绝经后女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衣晓峰;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成模率逾85%[N];健康报;2005年

2 张家庆 (教授);适度锻炼身体改善胰岛素抵抗[N];上海中医药报;2003年

3 成枫;“青钱柳”可改善胰岛素抵抗[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赵振爱;中药可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傅敏端;你知道胰岛素抵抗吗[N];家庭医生报;2008年

6 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 刘宏;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N];中国老年报;2003年

7 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 刘宏;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N];科技日报;2003年

8 副主任医师 韩咏霞;为何妊娠期妇女易发胰岛素抵抗[N];保健时报;2006年

9 刘士敬邋刘红虹;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宜早用胰岛素[N];家庭医生报;2007年

10 湘雅二医院 陈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N];大众卫生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宏亮;代谢综合征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分子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李全民;1.胰岛素抵抗大鼠G-6-Pase、GK、UCPs基因表达和干预研究 2.PPARα基因变异与2型糖尿病家系血脂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3 朱伟;摄食抑制因子NUCB2/Nesfatin-1对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4 付雪艳;西洋参治疗大鼠胰岛素抵抗活性部位筛选及作用机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伍游雅;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外周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王雪云;Beganatide对实验性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付方明;新诊断标准下糖尿病前期人群代谢状况及胰岛素抵抗与胰岛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范征;己糖-6-磷酸脱氢酶和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的相互调节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9 朱旅云;超重/肥胖者内皮功能障碍的分子病因学机制及其与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10 郭志华;高血压病辩证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亚辉;大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胰岛素抵抗及瘦素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石晓东;424例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3 李懿;油酸诱导的脂肪肝离体细胞模型中葡萄糖转运体Ⅱ表达变化及意义[D];四川大学;2004年

4 胡广梅;高血压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5 杨建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胰岛素抵抗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D];浙江中医学院;2005年

6 刘华梅;福州地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游离脂肪酸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中的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7 原丽敏;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汪燕燕;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危险因素及中医证素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孙广平;非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性及药物干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周婷婷;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浆FGF21水平及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关系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46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46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d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