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胶囊内镜临床应用及其与其他小肠检查手段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2 02:21
【摘要】: 背景:小肠冗长迂回重叠,远离口腔和肛门,是影像学检查难以诊断的难点部位。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小肠造影CT的问世,填补了小肠缺乏可视性检查的空白,使小肠疾病的诊断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由于胶囊内镜检查具有技术局限性,同时处于临床应用初始阶段,亟需总结本学科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此外,国内外对胶囊内镜(CE)与双气囊小肠镜(DBE)、小肠造影CT对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评价不一。需要在总结胶囊内镜检查临床实践中,对比研究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或小肠造影CT临床检查效能。 目的:总结评价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尤其是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胶囊内镜及小肠镜或小肠造影CT的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对象与方法:2007年12月~2010年3月期间,连续收集73名疑似小肠疾病患者,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65例。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判定其阳性结果的可靠性。统计分析受检者一般资料、出血类型,参照Costamagna等提出的分级标准判定检查结果。然后,通过病史查阅、就诊记录及电话追踪、调查表等方法,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至少3个月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指标:再检查、治疗、再出血及输血等情况;实验室指标:大便隐血及血红蛋白情况。统计胶囊内镜阳性组和非阳性组再出血率,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数据分析来评估再出血相关因素,了解胶囊内镜结果对再出血风险率的预示作用。按检查方式将疑诊小肠病变患者分胶囊内镜组,双气囊小肠镜组,小肠造影CT组,分析统计这三种检查方式对小肠病变的检出情况及病变的一致性。 结果:(1)共纳入疑诊小肠病变患者73例,男41例,女32例,平均年龄55.1±11.5(18-82)岁。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为98.5%,胶囊胃内滞留率1.5%,检出率为95.9%(70/73),阳性率为53.4%(39/73)。在65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检出率为95.4%(62/65),阳性率为57.0%(37/65)。在明确出血原因与小肠病变相关的阳性组中,血管发育异常为最主要的病因,其次为小肠间质瘤。经随访发现,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胶囊内镜检查阳性组再出血率为41.6%,非阳性组15.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联合检查11例,其中胶囊内镜的检出率为81.8%,双气囊小肠镜检出率为54.5%;胶囊内镜全小肠检查完成率高,与小肠镜比较,对多节段病变诊断率高。胶囊内镜与小肠造影CT联合检查6例,两者的一致性达到100%,其中4例手术治疗,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间质瘤,与术前诊断一致。 结论:(1)应用胶囊内镜检查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大多可发现小肠病变征象,但临床阳性率仅达半数,非阳性结果再出血风险率较低。 (2)双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方面明显优于胶囊内镜检查,胶囊内镜在小肠多节段病变和长段病变的诊断上仍有一定价值,胶囊内镜与小肠造影CT一致率较高,是易为患者接受的、安全的检查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574.4
【图文】:

黑斑息肉病,小肠肿瘤,上腹痛,黑便


图ICE发现回肠占位病变Tab一1TheterminalileuminfeetionofCE

外科手术


现回肠占位病变Tab一 1TheterminalileuminfeetionofCE图2Tab一2.外科手术切除标本 SurgiealremovalsPeeimen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昆;姚定康;;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胃肠病学;2011年05期

2 ;自行拍摄图像的微型胶囊内镜[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1年04期

3 白莲梅;吕艳萍;秦二平;;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附33例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年05期

4 付文惠;章静;刘玲;许宏;邓莉;;胶囊内镜的临床护理[J];四川医学;2011年08期

5 杨夕霞;;胶囊内窥镜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J];西藏医药杂志;2011年03期

6 陈月莉;张留印;丁莹红;李亚男;申晓红;;胶囊内镜在消化系统的应用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年08期

7 杨士彦;吕胜祥;王昌成;马兴刚;;国产胶囊内镜在慢性腹痛诊断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1年13期

8 刘变英;;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J];人人健康;2011年13期

9 邓全军;谢立群;李华;任万英;张静;赵建业;刘军彩;许威;;胶囊内镜在84例小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戴斌;宾捷;;推进式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的比较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琳;钦丹萍;;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病变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李红灵;;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规范(解读)及临床路径管理[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0年消化系病学术交流会暨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3 ;实时监视下右侧卧位在胶囊内镜检查中的作用研究[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1年消化系病学术交流会暨消化系病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1年

4 罗敏;胡道予;王秋霞;;MSCT小肠病变双期增强对比剂的应用探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5 袁芳;黄国美;;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A];2008年贵州省医学会消化及内镜学分会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赖灿;;儿童MR小肠造影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刘建青;黄平;徐强;;无线胶囊内窥镜CMOS摄像模块的设计与制作[A];2009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陆星华;秦明伟;温小恒;刘炜;史济华;钱家鸣;李景南;;小肠克罗恩病:胶囊内镜、CT小肠成像、小肠造影及回结肠镜比较[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9 刘建青;黄平;徐强;;无线胶囊内窥镜CMOS摄像模块的设计与制作[A];2009年广东先进制造技术(佛山)活动周文集[C];2009年

10 朱炯;龚红霞;周滟;华佳;路青;柴伟明;许建荣;;口服法小肠灌肠CT检查的诊断价值研究(附53例病例)[A];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医学博士 陈正华;胶囊内镜一二三[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记者 卫新华 实习生 李薇帆;助推胶囊内镜升级换代[N];重庆日报;2005年

3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 廖专;胶囊内镜胃内延迟原因何在[N];健康报;2009年

4 记者 李志峰 实习生 姜阳;我市“胶囊内镜”项目成功入选[N];重庆日报;2010年

5 希哲 译;研究显示胶囊内镜灵敏度低于标准结肠镜[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林楠;胶囊内镜诊断小肠疾病[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7 戈之铮;胶囊内镜诊断小肠疾病安全可靠[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袁启明;胶囊内镜使用前景待突破[N];医药经济报;2004年

9 记者 李波 通讯员 黄琨 实习生 丁斌;摄像机可吞进肚里看病[N];东营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廖雪梅;机器人可到胃里给人看病[N];重庆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健;白兆芝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中医小肠病治法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李明;面向计算机辅助诊断的胶囊内镜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梁晓燕;多层螺旋CT口服小肠造影(MSCTE)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D];复旦大学;2012年

4 刘海英;适用于无线胶囊内镜图像的TV模型图像处理技术[D];山东大学;2012年

5 石卉;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D-乳酸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镇;胶囊内镜临床应用及其与其他小肠检查手段的对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2 李莉;胶囊内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方法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杨杜鹃;1642例胶囊内镜检查患者的回顾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4 胡浩;实时监视下右侧卧位在胶囊内镜检查中的作用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1年

5 陈伟婵;297例OMOM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6 罗文才;磷酸钠盐改良在胶囊内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效果分析[D];泸州医学院;2012年

7 胡莉琼;促胃肠动力药物(枸橼酸莫沙必利)在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D];泸州医学院;2012年

8 张绍衡;小肠克罗恩病的特征分析及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在克罗恩病鉴别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9 张军鹏;1.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2.降落伞式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赫晓磊;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胶囊内镜诊断效能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1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51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e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