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核苷(酸)类似物序贯治疗中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5 15:15
【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或正在感染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拉米夫定(lamivudine,LVD)作为是第一个获得批准上市用于抗HBV治疗的口服类药物,其问世标志着慢性乙型肝炎进入核苷类似物治疗时代。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是阿德福韦的前体核苷酸类似物,除了可以有效地抑制HBV野生毒株复制,体内和体外研究都证实阿德福韦也可有效地抑制拉米夫定耐药毒株复制,成为第一个在全球批准上市用于拉米夫定治疗失效慢性乙型肝炎的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恩替卡韦(entecavir,ETV),环戊酰鸟苷类似物,是继拉米夫定后的第二个获得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类似物,对于初治患者和拉米夫定治疗失效患者均具有显著的抗HBV作用。 近年来陆续有来自不同人群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资料,其中来自亚洲的资料提示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患者耐药发生率高于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临床研究分析了与阿德福韦酯耐药发生的相关因素,但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部分甚至相互矛盾。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在临床实践中接受阿德福韦酯单一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应答和阿德福韦耐药情况,并探讨病毒学应答、HBeAg血清学应答和阿德福韦耐药发生的相关预测因素。我们对在本院就诊的患者进行了临床随访研究,102例患者炎?004年至2007年在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住院或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德福韦酯单一治疗超过12个月,基线HBV DNA水平=4log_(10)copies/mL,包括HBeAg阳性或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初治患者和拉米夫定治疗失效患者。所有患者定期检测肝肾功能、HBV DNA定量、雅培乙肝标志物检测和病毒耐药性检测。耐药性检测采用直接测序法,从患者血清中提取HBV DNA,进行半巢式PCR,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报道的HBV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检测耐药变异位点。入选患者平均年龄35±10岁,13.7%为女性患者,20.6%为肝硬化患者,71.6%为HBeAg阳性患者。58名(56.9%)患者为经直接测序确认为拉米夫定基因型耐药患者(rtM204I/V),44(42.7%)名患者接受阿德福韦为初始治疗,HBV基因B型(49/48.0%),HBV基因C型(53/52.0%)。平均ALT水平为126±112IU/L(25-597 IU/L),平均血清HBV DNA水平为6.1±1.3log_(10)copies/mL(4-9log_(10)copies/mL)。拉米夫定耐药组患者的基线血清HBV DNA水平(P=0.004)和ALT水平(P=0.017)显著低于初治患者。 随访中观察到45名(44.1%)患者获得了早期病毒学应答(EVR),60名患者(58.8%)获得了初始病毒学应答(IVR)。获得IVR的患者和未获得IVR的患者在年龄、性别、HBV基因型、基线ALT水平、基线HBV DNA水平和肝硬化患者比例方面都没有显著性差异。HBeAg阴性患者取得初始病毒学应答的比率显著高于HBeAg阳性患者(88.1 vs.60.0%,P=0.018)。治疗第3个月时取得EVR的患者在治疗6个月时获得初始病毒学应答的比率显著高于未获得EVR的患者(P=0.000),获得IVR的患者在治疗12个月时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的比率显著高于未获得IVR的患者(P=0.000)。39名患者(38.2%)获得了完全病毒学应答,治疗第3个月时24名(23.5%)获得了完全病毒学应答,治疗第6个月时35名(34.3%)获得了完全病毒学应答。获得EVR和/或IVR的患者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CVR)的比率显著高于未获得EVR和/或IVR的患者(P=0.000)。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HBeAg状态、血清ALT和HBV DNA水平、HBV基因型、肝硬化与患者是否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无显著相关。患者在治疗第6个月获得初始病毒学应答是治疗第12个月时是否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患者获得IVR是获得CVR的正向独立预测因素,而男性和拉米夫定耐药是患者获得CVR的负向独立预测因素。65(63.7%)和81(79.4%)名患者分别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血清ALT水平恢复或保持在正常值内。获得IVR的患者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血清ALT复常率显著高于未获得IVR的患者。随访过程中,对入选患者的肾功能进行监测,实验室生化学检查未提示与阿德福韦相关的肾功能损害。在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前,73例为HBeAg阳性患者,随访过程中,17例(23.3%)出现HBeAg阴转,治疗第12、18、24个月的累计HBeAg阴转率分别为10%,27%和41%。17例出现HBeAg阴转的患者中,14例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第12、18、24个月的累计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7%,18%和28%。Cox多因素分析提示,完全病毒学应答(CVR)是HBeAg阴转的独立预测因素。 16例(15.7%)患者经直接测序法检测到阿德福韦耐药变异,该16例均为二次应答失败或应答欠佳的患者,其中14例既往曾接受过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并发生了基因型耐药,2例为初治患者。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和初治患者在治疗12个月和24个月时的累计耐药率分别为9%,38%和3%,9%(P=0.008)。年龄、基线HBeAg状态、肝硬化和拉米夫定耐药与阿德福韦耐药变异的发生相关,肝硬化是患者发生阿德福韦耐药变异的唯一的独立预测因素(HR=4.49,95%CI:1.30-15.55,P=0.018)。16例阿德福韦基因型耐药变异阳性的患者中,8例耐药变异位点为rtN236T,3例rtA181V,1例rtA181T+rtN236T,1例rtA181T+rtV214A。本研究在3例患者中检测到2个与阿德福韦酯治疗相关的变异位点rtV214I和rtN236I,经克隆测序鉴定发现3例患者中均检测到rtN236T耐药变异,同时检测到rtV214I和rtN236V单独或联合出现在同一株HBV DNA链上。 本研究对102例接受阿德福韦酯单一治疗的患者的临床随访观察到44.1%的患者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58.8%的患者获得初始病毒学应答,38.2%的患者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拉米夫定耐药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单一治疗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初治患者;患者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和/或初始病毒学应答可以预测患者远期持续血清学应答;阿德福韦耐药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HBeAg阴性状态、肝硬化和拉米夫定耐药,其中肝硬化是独立预测因素,提示阿德福韦耐药阳性的疾病谱与肝硬化相关。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多个耐药变异突变位于同一条HBV DNA链上,研究结果支持对于多种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患者给予联合治疗(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有效。 本研究收集了115例在我院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CHB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BVP基因RT区序列耐药变异:其中103例检测到拉米夫定基因型耐药变异,最主要的耐药变异模式为rtL180M+rtM204V和rtM204I,分别占58.3%和22.3%,其他耐药位点包括rtL80V/I,rtT184S,rtA200V,并在5例患者中检测到RT区3个位点的联合变异,我们认为对拉米夫定治疗患者的耐药性检测除了HBV P基因区常见的rtL180和rtM204位点变异外,还应考虑可以其他位点的联合耐药变异。作为拉米夫定治疗失效的救援疗法之一,新一代的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具有强大的抗病毒活性和较高的基因耐药屏障,本研究对41例在本院接受口服恩替卡韦1.0mg/d治疗的拉米夫定治疗失效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入选患者恩替卡韦治疗疗程超过12个月且其基线HBV DNA=10~4copies/mL。随访中,39%的患者取得HBV DNA转阴(<10~3copies/mL),64%基线ALT水平异常的患者ALT水平恢复正常值(<40IU/L),2名(7.7%)的HBeAg阳性患者在治疗第10个月和第12个月时分别取得HBeAg血清学转换。1例患者发生了恩替卡韦基因型耐药变异,耐药位点为rtL180M+rtM204V+rtS202G,该名患者的基线血清中可检测到拉米夫定耐药突变rtL180M+rtM204V。本研究认为恩替卡韦1.0mg/d治疗拉米夫定失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证实有效,但应警惕耐药变异的发生。 前面两部分是对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随访的横向研究,第3部分我们选取了分别于2001年、2002年和2004年在我院肝病中心开始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3例患者,入选患者在治疗前为核苷(酸)类似物初治患者,接受拉米夫定后的序贯治疗包括阿德福韦酯单一治疗、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和恩替卡韦单一治疗,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均发生了恩替卡韦基因型耐药变异。收集和记录患者在接受拉米夫定阶段定期检测HBVDNA的血清和临床资料,定期检测其HBV DNA定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肝功能和耐药性检测,患者在治疗前、出现病毒学突破、出现病毒学反弹、治疗无应答、换药和停药等各时间点进行克隆测序,各时间点挑取10-25个克隆。本研究提示序贯治疗患者体内可以同时存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耐药株,其核苷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变异分别位于不同的HBV DNA链上,同一核苷(酸)类似物的多个耐药位点单独或组合位于同一条HBV DNA链上,形成多种耐药突变的混合存在,提示对于已经发生耐药的患者,即使是对于序贯治疗中先后使用的2种核苷和核苷酸类似物的联合治疗仍然有效。本研究中的2例患者在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前已可以检测到rtL180M+rtM204V+rtS202G,检测到恩替卡韦耐药株阳性的时间点1号患者为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第34个月时,2号患者为接受拉米夫定治疗26个月并停用24个月后(期间服用阿德福韦),2例患者既往均发生了拉米夫定基因型和临床型耐药,提示拉米夫定治疗可以筛选出恩替卡韦耐药株,而导致恩替卡韦原发性耐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不但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的风险增加,而且,筛选出恩替卡韦耐药株的可能性也增加,这给拉米夫定治疗失效患者的后续救援治疗带来困难。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512.62
【图文】:

耐药,拉米夫定,变异类型,位点变异


图3一l拉米夫定耐药患者HBVP基因区变异类型及频率Fig.3一1MutationPatternandincideneeofdrugresistantinHBVRTLamivudine一refraetoryPatientsA:rtM204I,B:rtM204V,C:rtL180M·十riM204V,D:rtL180M+rtM20E:combinedmutationsharboringrt璐01/VorrtA200VF:combinedmutationsoftriPleresistantsubstitutions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核普(酸)类似物耐药位点变异,需要耐药比例至少达到25%,此法不仅可以检测已知耐药位点变异,还可以筛药位点变异。PCR一RFLP法和INNO一LIPA法可以检测低至5%的HBV株,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检测微量耐药变异株,基因芯片法可以测HBV全基因序列变异,这些方法只能检测己知耐药变异位点,当检点耐药变异时必须设计新的探针22。本研究中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例拉米夫定临床耐药患者进行耐药性检测,可以同时检测多个耐药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秋,孙汶生,高丽芬,马春红,韩丽辉,梁晓红;3.0倍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4年05期

2 张旭东,李银需,张莽;谈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3 崔红渝!400014;胃镜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性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年06期

4 陈逢梅;HBV DNA定量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关系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罗立波,王永忠;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A83突变检测及临床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4年05期

6 黄力毅,罗光汉,江建宁;慢性肝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变异对病毒复制水平及肝功能损害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崔征,宋明辉,曾媛;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及C区1896A变异的临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04年06期

8 杨美云,应晟,斯志萍;125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血清及乳汁HBV DNA含量的检测[J];检验医学;2005年02期

9 景新,朱既明;应用转化细胞分泌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检测人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J];病毒学报;1989年02期

10 周宇,刘佩玲;乙肝患儿及病毒携带者尿HBV-DNA、尿三项蛋白及尿NAG的检测[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育华;盛国光;张建军;;海珠益肝胶囊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疗效观察[A];2002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2 谭太昌;;HBsAg和HbcAb阳性患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王鸣;余育胜;周建平;雷文兰;张莉;;咸宁烟厂工人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A];生命科学与微生物专辑[C];2004年

4 白伟利;王晓云;;针对HBV-P基因的RNA干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研究[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5 吴志强;熊焰;;乙型肝炎病毒荧光定量检测与其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研究[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苏海霞;闫永平;徐德忠;李端;卢娟;;乙型肝炎病毒前C/C和前S/S基因异质性及其与宫内感染关系的初步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张涛;;荧光定量PCR测定抗体阳性HBV-DNA[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周飞;王灵台;陈建杰;赵钢;张斌;;乙型肝炎病毒BCP联合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侯远沛;宋丽;;乙型肝炎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与HBVDNA含量相关性分析[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陈欣如;侯岩岩;燕顺生;;肝炎病毒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早期诊断[N];科技日报;2005年

2 本报驻东京记者 张超;记录频刷:日本送别“新”的一年[N];法制日报;2010年

3 蔡fg东;酒精是肝炎病毒的“帮凶”[N];家庭医生报;2005年

4 张荔子;肝炎病毒核酸检测引进国际标准[N];健康报;2005年

5 王有国;肝炎病毒争霸(接上期)[N];家庭医生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刘凯洋;吃完饭你有剔牙习惯吗[N];大众卫生报;2009年

7 吕萍;如何认识肝炎主要症状的出现[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8 吴坚;一生可能多次得肝炎[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9 江南雪舞;形形色色的肝炎病毒[N];大众卫生报;2005年

10 张松伟;肝炎治疗误区多[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程;核苷(酸)类似物序贯治疗中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性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2 陆荫英;乙型肝炎病毒相互作用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化及新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3 倪宏;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4 邵俊斌;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核转位动态监测及HBV cccDNA荧光定量PCR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王刚;HBV感染HepG2细胞早期过程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张志超;乙型肝炎病毒表位PreS1基因工程抗体的获得——天然及免疫人源单链抗体库的构建[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李伯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相互作用蛋白基因的克隆化及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8 吴健;肝移植病人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9 孙殿兴;复制缺损型HBV的构建及其表达反义RNA和显性阴性突变体抗HBV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10 邢同京;HBV转录后调节序列在非细胞毒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异质性的生物学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军辉;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型s基因疫苗逆转转基因小鼠免疫耐受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2 贺启贵;门脉高压性胃病病理初步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3 张胜权;N-乙酰半胱氨酸(NAC)抗乙肝病毒(HBV)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4 赵书民;乙型肝炎病毒pres_2-s基因(ayw亚型)转基因小鼠的建立[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5 张伟;乙型肝炎病毒前S区不同片段的克隆、鉴定及与PreS1基因相互作用蛋白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筛选[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6 曾国兵;中国大陆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地理分布及临床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7 董梅;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及临床意义[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8 沈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于丽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干扰素受体表达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郭培奋;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及免疫前后HBV S基因变化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94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94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e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