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去氨加压素和垂体后叶素对肝星状细胞增殖、收缩及分泌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5 19:25
【摘要】:目的 醋酸去氨加压素和垂体后叶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常规用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内脏血管收缩减少门静脉血流量以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侧支血流,从而治疗门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然而,醋酸去氨加压素和垂体后叶素在肝硬化患者使用过程中是否也同时作用于肝星状细胞,引起肝星状细胞功能和形态的改变,从而对肝窦血管阻力产生影响,目前尚不得而知。而肝星状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对调整肝窦血管阻力和门静脉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醋酸去氨加压素和垂体后叶素对肝星状细胞功能和形态影响,对深入探讨该类药物影响门静脉高压的分子机制具有指导意义。 基于以上问题,本实验对比研究醋酸去氨加压素和垂体后叶素对肝星状细胞增殖、收缩及分泌功能的影响,进而探讨该两种药物对肝星状细胞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以人肝星状细胞LX-2(HSC LX-2)为研究对象,设置空白对照组,醋酸去氨加压素药物组和垂体后叶素药物组。其中每种药物又分别设置低浓度(等同于临床常规用药的体内血清药物浓度)、中浓度(等同于常规用药血清药物浓度的10倍)、高浓度(等同于常规用药血清药物浓度的100倍)三个组。分别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采用wst-1(水溶性的四唑盐)方法分别检测以上各组于450nm处光密度值,观察不同组别的HSC增殖状况;(2)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拍照后方格纸计算胶原凝胶板面积比法,研究这两种药物对HSC收缩功能的影响;(3)采用ELSA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转化生长因子(TGF-β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浓度,探讨醋酸去氨加压和垂体后叶素对HSC分泌功能的影响。 结果 (1)空白对照组、醋酸去氨加压素低浓度组(1×10-10mol/L组)及中浓度组(1×10-9mol/L组)的OD450分别为0.458±0.015、0.459±0.017和0.467±0.024,两两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而高浓度醋酸去氨加压素组(1×10-8mol/L组)为0.436±0.015,与空白对照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垂体后叶素浓度由低到高(0.1U/L组、1U/L组、10U/L组)OD450值分别为:0.495±0.011,0.507±0.015和0.501±0.009,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为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2)醋酸去氨加压素各组胶原凝胶板面积比(77.07±4.42%、75.85±3.70%、72.74±3.92%)与空白对照组(77.40±4.56%)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垂体后叶素各组胶原凝胶板面积比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小(57.83±3.96%、50.28±6.69%、43.56±7.68%),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两种药物对应浓度组比较,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凝胶板面积缩小更明显。(3)低浓度醋酸去氨加压素组测得MMP-2浓度(13.321±0.098ng/ml)较空白对照组(12.281±0.169 ng/ml)升高,且P0.01,中浓度组(12.230±0.153 ng/ml)与空白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高浓度组(12.061±0.126ng/ml)较空白对照组减低,P0.05;垂体后叶素各药物浓度组(12.899±0.150 ng/ml、13.662±0.152 ng/ml、13.698±0.119 ng/ml)较空白对照组中MMP-2浓度比较均升高,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醋酸去氨加压素各组TGF-β1浓度(5.233±0.102pg/ml、17.749±0.188 pg/ml、36.060±0.227 pg/ml)较对照组(0.751±0.083pg/ml)均升高,均P0.01,并呈现药物浓度依赖关系;垂体后叶素各组TGF-β1浓度(15.615±0.099pg/ml.38.460±0.029pg/ml.49.053±0.115 pg/ml)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均P0.01。两种药物对应浓度组相比较,垂体后叶素刺激HSC产生的TGF-β1作用更强。醋酸去氨加压素组测得Ⅰ型胶原浓度(分别为7.024±0.122ng/ml.7.027±0.087ng/ml.7.028±0.106 ng/ml)较对照组(7.012±0.391ng/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浓度垂体后叶素组测得Ⅰ型胶原浓度(7.106±0.168ng/ml)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Ⅰ型胶原浓度(7.207±0.160 ng/ml、7.212±0.281 ng/ml)升高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醋酸去氨加压素组测得Ⅲ型胶原浓度分别为7.397±0.128ng/ml、7.739±O.282 ng/ml、7.746±0.169 ng/ml,与对照组(7.395±0.290ng/ml)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低浓度垂体后叶素组Ⅲ型胶原浓度(7.506±0.324ng/ml)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Ⅲ型胶原浓度(7.802±0.162ng/ml.7.823±0.195 ng/ml)升高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上述结果表明:(1)垂体后叶素能明显促进HSC增殖,而醋酸去氨加压素对HSC增殖无明显影响;(2)垂体后叶素能明显引起HSC收缩及形态变化,而醋酸去氨加压素对HSC收缩无明显影响;(3)常规用药剂量的垂体后叶素对HSC产生MMP-2有促进作用,但对胶原分泌无明显影响,而药浓度更高时对MMP-2及胶原分泌均有促进作用,醋酸去氨加压素未见明显的促进HSC产生MMP-2、胶原I及Ⅲ的作用,但两种药物均有一定促进HSC分泌TGF-β1的作用。醋酸去氨加压素和垂体后叶素能引起HSC功能或/及形态的改变,两者均具有潜在的增加肝窦血管阻力作用,且两者比较去氨加压素对HSC的影响更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575.2
【图文】:

对比图,对比图,浓度,对照组


各组咖P一2浓度对比图

柱状图,柱状图,浓度,去氨


分组浓度(Pg/ml)空白对照组醋酸去氨加压索1只一0一,omol/L组1只10一gmol/L组l又10,smol/L组垂体后叶索0.IU/L组IU/L组IOU/L组一一一~丫表示与对照织l一匕较P<0·()l0.751士0.0835.233士0.10217.749士0.18836.060士0.22715.615士0.09938.460士0.20949053士0.115

变化曲线,去氮,变化曲线,浓度


卜{;毛.川小1.习浓度垂体后叶索‘!一(;「户睁l变化曲线图3.邹小同浓度酩酸去氮加Jf、索一I(iI:日l变化曲线山句结果显示:,。对照组比较,醋酸去氮力llJ区素和垂体后时一索均可以促进11义分泌TGF一pl,均呈浓度依赖关系。并且垂体后叶素较醋酸去氨加压素对日SC表达T(下一日l的促进作用更强烈。3.3醋酸去氨加压素及垂体后叶素对人HsC分泌I型胶原的影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玉;陈洁瑛;徐舜;;宫颈注射垂体后叶素在宫颈环形电切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年08期

2 李玉周;;严重电解质紊乱致精神、神志异常1例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1期

3 王灿琴;王忠云;潘寅兵;金文杰;;垂体后叶素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1年14期

4 张美英;;垂体后叶素子宫多点注射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1年10期

5 陈超;陈宁;覃霞;朱j;;一种改良的肝星状细胞分离方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年06期

6 江万仓;;垂体后叶素与酚妥拉明治疗肺结核咯血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7期

7 张冬生;张转;史宏伟;杨建军;孙建宏;段满林;;垂体后叶素对心肺转流后严重低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年05期

8 林启良;黎英;陈僊;黄杰;;微泵法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中枢性尿崩症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7期

9 何颖;张伦理;;间充质干细胞与肝星状细胞相互作用及其与抗肝纤维化[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10 万赞燕;胡国信;;Wnt信号转导通路与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现况[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妙章;谢安;赵涌涛;臧益民;陈士良;王跃民;冯晓滨;;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对频域心电图的影响[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2 张小丽;陈瑞明;范引科;谢人明;王德华;;蒺藜总皂苷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09年

3 左娟娟;;微量泵推注垂体后叶素治疗尿崩症的观察及护理[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罗江琳;张治红;;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应用垂体后叶素致尿崩症的护理[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黄琨;;奥曲肽与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对比[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6 林秉滔;林丽华;庄海珍;肖献洪;曾台文;;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40例疗效观察[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刘淑红;胡晓玲;王美;于文成;;垂体后叶素致顽固性低钠血症九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8 俞计明;嵇国平;沈惊雷;汪晔;;催产素治疗咯血106例疗效观察[A];华东地区第6届中青年呼吸医师论坛暨浙江省第29届呼吸疾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严润华;;垂体后叶素,酚妥拉明及其联用治疗大咯血30例观察[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10 陈志宇;李静宇;郑军;谢育琴;;垂体后叶素每12小时一次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临床分析[A];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大会学术报告[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如何防止垂体后叶素导致低钠性脑病[N];中国医药报;2001年

2 林庭;立芷雪联合销酸甘油止咯血[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3 陶春祥;非止血药治疗咯血[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刘宝河;心气虚动物模型的研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王蕾;咯血的急救处理[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6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药剂科 何洪静邋徐贵丽 邓琴 张云玲;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典型病例分析(四)[N];医药经济报;2007年

7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措施[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8 江苏无锡第一人民医院 庄庆平;治病不能忽视细节[N];健康报;2008年

9 张双德;泌乳母羊催乳法[N];云南科技报;2007年

10 李焕荣;中药抗肝纤维化机理的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琳;复方861对人肝星状细胞作用机理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侯丽颖;保肝宁对leptin刺激HSC的增殖及其JAK_2-STAT_3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3 刘丽;RGD依赖的整合素信号通路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胶原代谢的调控作用及丹参单体干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4 喻剑华;虎金颗粒及大黄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黄兆胜;虎金颗粒及其含药血清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肖琳;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肝星状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7 姚冬梅;ET—1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作用及CNP、丹参对ET—1介导肝星状细胞收缩的调控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8 董玲;甘草酸对大鼠肝星状细胞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9 唐晓明;大鼠肝纤维化恢复期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及来氟米特的调节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10 郭敏;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及补骨脂素对肝星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兵;三七总皂甙抗肝纤维化机理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2 周贤;黄芪注射液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3 陈娟;COX-2 shRNA对HSC甘油三酯、胆固醇、维生素A代谢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1年

4 张秀田;去氨加压素和垂体后叶素对肝星状细胞增殖、收缩及分泌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梁梓宇;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肝星状细胞系凋亡[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强铭;肝星状细胞活化在早期放射性肝损伤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0年

7 龙素军;异甘草酸镁对大鼠肝星状细胞TGF-β/smad信号表达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0年

8 曹平;Smad3沉默对IGFBPrP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作用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9 陶忠桦;乙醛激活肝星状细胞中Wnt与TGF-β信号通路的Crosstalk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0年

10 夏小春;白介素13和溶血磷脂酸对人肝星状细胞合成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94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794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f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