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发展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2020-08-24 21:51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NASH大鼠IETM形成的病理学形成机制以及双歧三联活菌对NASH的作用。 方法: 选用Wistar健康雄性大鼠36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高脂饮食:普通饲料88%、猪油10%、胆固醇2%),治疗组(高脂饮食+双歧三联活菌0.6g/kg灌胃),分别于实验第6周、第10周双歧三联活菌灌胃治疗2周后分批处死,无菌条件下取小肠内容物做细菌培养;小肠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门静脉、腹主动脉血中ET水平;取肝脏标本做HE染色并且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CD_(14)水平的表达;处死大鼠前一天通过~(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观察大鼠肝细胞的损害程度。 结果: 实验8周、12周模型组出现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现象;组织病理学发现模型组小肠绒毛变短,间隙增宽;8周和12周三组间腹主动脉血ET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而8周和12周模型组门静脉血E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0.62±0.11 EU/L对0.29±0.02EU/L;0.60±0.09 EU/L对0.28±0.02 EU/L),治疗组门静脉血ET水平降低(0.50±0.12 EU/L和0.49±0.13 EU/L),腹主动脉血ET水平与相对应组门静脉血ET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7.49、-5.35、-6.68和-3.52,P<0.01);~(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示12周模型组DO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8.43±2.14‰对16.27±3.28‰),治疗组DOB有所下降(24.07±3.00‰),达峰时间也随之发生改变,与肝脏组织HE染色病变基本一致;CD_(14)阳性细胞数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病变的发展已经明显增多;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提示门静脉ET水平与肝组织CD_(14)表达呈正相关(r=0.38,P<0.05),与呼气试验的呼气峰值(DOB)呈正相关(r=0.38,P<0.05),与呼气试验丰度呈正相关(r=0.50,P<0.05),与累积呼气量(CUM_(60min))呈正相关(r=0.57,P<0.05)。 结论: ET是引起肝脏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肠粘膜屏障通透性增高是引起门静脉ET水平增高的重要原因;双歧三联活菌对NASH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575.1
【图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发展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机制


周模型DABx200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发展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机制


周治疗DABx400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嘉,刘瑞林,刘牧林;肠道屏障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全竹富,杨羽中,李宁,黎介寿;术后早期肠道通透性改变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的关系[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2年02期

3 王浩;应激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2年02期

4 沈通一;谷氨酰胺对肠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年03期

5 吴国豪;肠屏障功能障碍及防治对策[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4年05期

6 林敏西;肝病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防治[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年01期

7 徐正婕,范建高;巨噬细胞异常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5年05期

8 王亚东;赵彩彦;;内毒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7年04期

9 陈宝昌,霍晓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及意义(附92例报告)[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韩德五,赵龙凤;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炎慢性化中的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9年06期



本文编号:2802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02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1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