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比夫定治疗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26 15:57
【摘要】:研究目的 1、观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其与肝功能损伤程度、HBVDNA定量及HBeAg定量的相关性,探讨Th1/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免疫防御中的抗病毒效应,为选择抗病毒治疗时机提供参考。 2、观察替比夫定治疗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规律,探讨替比夫定治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抗病毒治疗预后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1、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及天津市传染病医院就诊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基线时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HBeAg定量、HBVDNA载量、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分别依据肝功能损伤程度、HBVDNA复制水平和HBeAg定量进行分组。以同期健康成人20例作为对照组。 2、全部入组患者均接受替比夫定600mg/日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记录治疗12周、24周及48周时各时相点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HBeAg定量、HBVDNA载量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等临床指标了解应答情况。 3、采集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及48周时血清,-20℃冻存。 4、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Thl型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水平,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肝功能损伤程度、不同HBVDNA复制水平和不同HBeAg定量组别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替比夫定治疗后血清Th1/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 5、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共入组患者58名,依肝功能损伤程度轻、中、重度分组分别为14例、24例、20例;依HBVDNA复制水平高、中、低分组分别为16例、25例、17例;依HBeAg定量高、中、低分组分别为16例、24例、18例; 2、不同肝功能损伤程度分组细胞因子水平:IFN-γ水平(pg/ml):重度组(31.94)、中度组(25.19)和轻度组(24.53)均低于对照组(35.65),重度组高于轻、中度组(均p0.05),轻度组及中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NF-α水平(pg/ml):重度组(7.58)、中度组(7.43)、轻度组(7.49)和对照组(7.95)之间无显著差异。IL-4水平(pg/ml):重度组(40.77)和对照组(43.83)均低于中度组(46.84)和轻度组(52.13)(均p0.05),重度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轻度组与中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IL-10水平(pg/ml):重度组(51.28)和对照组(51.08)均低于中度组(56.47)和轻度组(54.68)(均p0.05),重度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轻度组与中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3、依不同HBVDNA复制水平分组细胞因子水平:IFN-γ水平(pg/ml):高水平组(26.86)、中水平组(25.15)和低水平组(23.18),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NF-α水平(pg/ml):高水平组(7.22)、中水平组(7.28)和低水平组(7.70),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IL-4水平(pg/ml)高水平组(44.64)、中水平组(42.96)和低水平组(41.90),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IL-10水平(pg/ml)高水平组(57.92)、中水平组(56.53)和低水平组(56.07),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4、依不同HBeAg定量分组细胞因子水平:IFN-γ水平(pg/ml):高定量组(30.21)、中定量组(30.50)和低定量组(35.22),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NF-α水平(pg/ml):高定量组(7.36)、中定量组(8.02)和低定量组(8.12),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IL-4水平(pg/ml):高定量组(47.36)、中定量组(44.85)和低定量组(44.21),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IL-10水平(pg/ml):高定量组(51.75)、中定量组(48.67)和低定量组(46.74),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5、肝功能损伤程度与IFN-γ水平呈正相关(r=0.59p0.05),与TNF-α水平无相关性(r=0.10p0.05),与IL-4(r=-0.479p0.05)和IL-10水平(r=-0.24p0.05)呈负相关; 6、替比夫定治疗48周后应答情况全部58例患者均取得不同程度的应答,没有无应答的患者,其中取得完全应答15例(25.86%),部分应答43例(74.14%)。不同肝功能损伤程度组别的完全应答情况:重度组完全应答11例(55.00%),高于轻度组1例(7.10%)和中度组3例(8.33%),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03p0.05)。不同HBVDNA复制水平组别的完全应答情况:低水平组完全应答10例(58.82%),高于高水平组2例(12.5%)和中水平组3例(12.00%),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10p0.05)。不同HBeAg定量组别完全应答情况:低定量组完全应答12例(75.00%),高于高定量组1例(5.56%)和中定量组2例(8.33%),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3p0.05)。完全应答组患者治疗后IFN-γ(z12=-4.62,z24=-4.68,z48=-5.06)水平逐渐升高,IL-4(z24=-3.28,z48=-4.05)和IL-10(z24=-3.31,z48=-4.12)水平逐渐下降,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NF-α水平治疗后无显著变化。部分应答组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均无显著变化。 7、不同肝功能损伤程度组别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IFN-γ水平:重度组于治疗12周时显著升高(25.31)(z=-4.68,p0.05),治疗24周时进一步升高(26.27)(z=-4.65,p0.05),至48周时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7.35)(z=-5.11,p0.05),治疗前后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轻、中度组无明显变化。TNF-α (pg/ml)水平:轻、中及重度组治疗后无明显变化。IL-4(pg/ml)水平:重度组治疗后12周时无明显变化(z=-0.78,p0.05),治疗24周时较前下降(z=-3.73,p0.05),至48周时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z=-3.0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中度组无明显变化。IL-10(pg/ml)水平:重度组治疗12周时无明显变化(z=-0.22,p0.05),治疗24周时较前下降(z=-3.33,p0.05),至48周时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z=-2.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中度组无明显变化。 8、不同HBVDNA复制水平组别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IFN-γ(pg/ml)水平:HBVDNA低水平组治疗后逐渐升高(分别为z12=-2.19、z24=-2.29、z48=-2.91),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及中水平组无明显变化。TNF-α(pg/ml)水平:HBVDNA高、中及低水平组治疗后无明显变化。IL-4(pg/ml)水平:HBVDNA低水平组治疗后逐渐下降(分别为z12=-2.43、z24=-2.26、z48=-2.33),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及中水平组无明显变化。IL-10水平:HBVDNA低水平组治疗后逐渐下降(分别为z12=-2.02、z24=-2.15、z48=-2.02),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及中水平组无明显变化。 9、不同HBeAg定量组别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IFN-γ (pg/ml)水平:HBeAg低定量组治疗后逐渐升高(分别为z12=-2.05、z24=-2.22、z48=-2.26),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及中定量组无明显变化。TNF-α(pg/ml)水平:HBeAg高、中及低定量组治疗后无明显变化。IL-4(pg/ml)水平:HBeAg低定量组治疗逐渐下降(分别为z12=-2.22、z24=-2.36、z48=-2.22),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及中定量组无明显变化。IL-10(pg/ml)水平:HBeAg低定量组治疗后逐渐下降(分别为z12=-2.07、z24=-1.99、z48=-2.22),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及中定量组无明显变化。 研究结论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肝功能损伤程度组Th1/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存在差异,肝功能损伤程度与IFN-γ水平呈正相关,与TNF-α水平无相关性,与IL-4水平和IL-10水平呈负相关。不同HBVDNA复制水平组和不同HBeAg定量组Th1/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Th1/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可以反应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状态,可以作为选择抗病毒治疗时机的免疫学参考指标。 2、经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肝功能损伤程度重、HBVDNA低水平复制、HBeAg定量低的患者应答程度较好。治疗后肝功能损伤重度组、HBVDNA复制低水平组、HBeAg低定量组IFN-γ水平较前升高,IL-4和IL-10水平较前下降,与肝功能损伤轻和中度组、HBVDNA高和中水平组、HBeAg高和中定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F-α水平无明显变化。 3、替比夫定治疗后取得完全应答的患者,IFN-γ水平逐渐升高,IL-4和IL-10水平逐渐下降,TNF-α水平无显著变化。部分应答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后均无显著变化。治疗后Th1/Th2细胞相关因子水平变化可以作为疗效预测指标。替比夫定治疗取得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可能与其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12.62
本文编号:2805382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51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袁良平,顾长海,王宇明;肿瘤坏死因子在暴发性肝衰竭中的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4年01期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年06期
3 江骥;胡蓓;王洪允;沈凯;Nathaniel A.Brown;周晓剑;;替比夫定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年11期
4 姜荣龙 ,冯筱榕 ,郭亚兵 ,卢桥生 ,侯金林 ,骆抗先 ,富宁;T helpe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2年03期
5 李卓;李洪权;严艳;刘英;郝娃;牛京勤;殷继明;李辉;;北京地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7年30期
6 何杰,徐天敏,周国平,王永忠,潘彤军,陈国春;血浆置换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年02期
7 ;Effects of lamivudine on the function of dendritic cells derived from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7年34期
本文编号:2805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0538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