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经内镜皮圈套扎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7 23:52
【摘要】: 研究背景与目的 Dieulafoy病变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原因,可危及患者生命。内镜下皮圈套扎(EBL)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EBL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已成为内镜治疗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一种选择。本研究旨在评价EBL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的临床与内镜特点进行分析。 方法 将37例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内镜下皮圈扎(EBL组,n=21)或硬化剂注射治疗(EIS组,n=16)。EBL组采用多连发套扎设备,通过负压抽吸,使Dieulafoy病变及其周围组织吸入套扎帽内,然后释放弹力皮圈进行套扎止血。EIS组选用5%鱼肝油酸钠或1%乙氧硬化醇,绕Dieulafoy病变周围或正对出血点进行注射止血。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与内镜特点,并对EBL组与EIS组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1.临床特点 本组37例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中,男30例,女7例,男女比为4.3:1。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52.7岁。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者占45.9%(17/37),长期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有不同程度饮酒史者占37.8%(14/37)。临床上以突发性、间歇发作的呕血、黑便为主要特点,其中表现为呕血伴黑便者占75.7%(28/37),单纯呕血者占16.2%(6/37),单纯黑便或便血者占8.1%(3/37);伴有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为37.8%(14/36)。 2.发病部位 37例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患者中,23例病灶位于胃,9例位于胃肠吻合口,4例位于十二指肠,1例位于食管,分别占62.2%、24.3%、10.8%及2.7%。其中位于胃食管连接处以下6cm范围内占51.4%(19/37),位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占24.3%(9/37)。提示Dieulafoy病变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胃食管连接处以下6cm范围内,其次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 3.内镜特征 Dieulafoy病变呈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粘膜缺损者占89.2%(33/37),其大小介于2~3mm之间,边界清晰,周围无明显的炎症改变,粘膜缺损的中央可见突出的小动脉,或于裸露血管上可有血痂、渗血或见搏动性出血;病灶呈现为孤立性小圆锥状息肉样病变者占5.4%(2/37);病灶呈现为来源于正常粘膜的动脉喷射性出血者占2.7%(1/37);病灶呈现为正常粘膜中可见新鲜的点状血凝块附着占2.7%(1/37)。 4.内镜诊断的结果 37例Dieulafoy病变中,病灶形态典型、达到内镜诊断标准者35例。病灶不典型、呈圆锥状息肉样改变者2例,采用硬化剂注射针对病变进行诊断性穿刺而确诊,并得以及时进行内镜治疗。 5.EBL组与EIS组的内镜治疗结果 EBL组平均每例使用1个皮圈(范用1~2个),EIS组平均每例使用3.9ml硬化剂(范用3.0~5.0ml);EBL组的套扎组织在内镜治疗后3~7天内脱落,局部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其直径明显小于EIS组[(8.3±1.0)mm比(13.8±3.2)mm,P<0.005];EBL组早期止血率、远期止血率和转外科手术率均与EIS组相似(分别为95.2%比87.5)%,100%比87.5%,0比12.5%;均P>0.05),但再出血率显著低于EIS组(4.8%比37.5%,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4.8%比6.3%,0比0;均P>0.05)。 结论 1.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之一,以男性居多,发病年龄跨度大,多见于50岁以上。 2.腐蚀性药物、饮酒及患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可能为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的易患或加重因素。 3.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临床上以突发性、间歇发作的呕血、黑便为主要特点,常伴有失血性休克。 4.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可分在胃、胃空肠吻合口,十二指肠及食管。除了好发于胃食管连接处以下6cm区域外,也好发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胃空肠吻合口。Dieulafoy病变可能是一个既可先天形成,又可后天获得的疾病。 5.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的内镜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内镜表现为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粘膜缺损,其大小介于2~3mm之间,边界清晰,周围无明显的炎症改变,粘膜缺损的中央可见突出的小动脉,或于裸露血管上可有血痂、渗血或见搏动性出血。 6.在缺少其它有效诊断手段的情况下,在做好内镜治疗准备的同时,对病灶不典型者进行诊断性穿刺是诊断Dieulafoy病变的一个简易方法,有助于患者得以及时治疗,消除再出血。 7.EBL治疗Dieulafoy病变出血操作简单,止血效果与EIS相似,但再出血率较EIS明显降低。因此EBL是治疗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变出血的理想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573.2
【图文】:

胃体,后壁,血管


胃体一L段后壁Dieulafor病变(FZa):微

胃体,后壁,硬化剂注射,内镜下治疗


色跟邻近胃粘膜接近或稍红,在做好内镜下治疗的相应准备后,采用硬化剂注射针对病变进行诊断性穿刺而确诊,并立即通过皮圈套扎或硬化剂注射成功止血,在随访期内均未再出血。本组Dieulafoy病变主要的内镜形态见图1一14。

血管,侧压,后壁,上段


胃休上段后壁Di浏的妙病变任lb):粘膜缺损的中央有血管突起,表面附有少量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邓梨平;梁庆模;张宏文;邓小军;;血管栓塞术在Dieulafoy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30期

2 孙鹏;黄留业;;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鹏;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疗效观察[D];青岛大学;2011年

2 邓梨平;血管造影栓塞术和胃镜在Dieulafoy病诊治中的应用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06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06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d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