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14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慢性化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27 23:4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血清学及病理形态学特点;并且研究导致DILI慢性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检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出院诊断为DILI患者,根据患者用药史及用药与肝损害的因果关系并排除其他致肝损害病因作为DILI的诊断依据,重新筛选病例,对确诊DILI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血清学及病理学指标建立DILI数据库,并随访预后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本研究共筛选DILI患者197例,首先剔除不符合DILI诊断标准患者22例,其次剔除合并其他病因导致肝损害DILI患者33例及失访DILI病例2例,最终将满足DLII诊断标准并获得随访信息患者140例纳入本研究,97.1%DILI患者RUCAM评分≥6分。总体上平均患病年龄53.0±15.3岁,女性113例,占80.7%;尿色加深(55.7%)、皮肤巩膜黄染(50.7%)、乏力(50.0%)、纳差(50.0%)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肝细胞型(116例),混合型(13例)及胆汁淤积型(11例),分别占82.9%、9.3%及7.9%,其发病年龄分别为53.1±14.8、43.9±15.0、61.4±17.1,混合型患者发病年龄显著低于肝细胞型及胆汁淤积型(P0.05),然而,混合型患者淋巴细胞百分比(45.1±1.0)显著高于肝细胞型(34.2±10.8)及胆汁淤积型(29.6±6.8),P0.05。致肝损害药物中前三位分别为:中药86例(61.4%),抗微生物用药21例(15.0%)、降脂药6例(4.3%)。其中治疗消化疾病、骨关节病及皮肤病的中草药所引起的肝损害最多见。中位随访时间19.5(12.2-28.8)月,肝细胞型半年内/混合型及胆汁淤积一年内恢复正常104例(74.3%),超过上述期限未复常者即慢性化31例(22.1%),死亡或肝移植5例(3.6%)。根据慢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与实验室变化将其分为六个类型:缓慢下降型(5例)、反复发作型(10例)、迁延不愈型(10例)、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型(5例)、慢性胆汁淤积型(2例)、肝硬化型(7例)等。分析比较恢复正常组与慢性化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导致慢性化的主要致病药物仍然以中药为主;尽管DILI发病时的实验室指标两组间均未见明显差异,但ALT及TBIL自峰值降至峰值50%的时间间隔在慢性化组8.0(6.8-17.3)天与27.0(10.0-35.0)天及恢复正常组6.0(4.0-8.0)天与8.0(6.0-12.0)天间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03和0.000。将恢复正常组(n=32)及慢性化组(n=20)患者的肝穿病理学特点评分,慢性化组毛细胆管胆汁淤积显著低于、而界面炎评分显著高于恢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和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肯定了TBIL自峰值下降50%的时间间隔(OR:1.253;95%置信区间:1.079-1.456;P=0.003)是发生慢性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本研究提示慢性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约20%;根据血清生化指标的的动态演变可以将其归纳总结为六个临床类型,即缓慢下降型、反复发作型、迁延不愈型、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型、慢性胆汁淤积型以及肝硬化型。虽然药物性肝损害类型及发病时肝功能指标不能预测慢性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但是肝组织病理学毛细胆管胆栓及界面炎有助于预测慢性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TBIL自峰值下降一半的时间间隔是慢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独立预测因素。
【学位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R575;R595.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病例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昶铭;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9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59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5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