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带成像技术在上消化道表浅型粘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8 01:39
背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随着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推广,尤其是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使表浅型、微小病变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在上消化道病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上消化道病变筛查需求量大,且以非镇静镇痛的常规内镜检查为主;而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需要较长的检查时间并配备较为昂贵的内镜设备使患者可能无法耐受或充分配合,影响检查质量,且大部分基层医院无法实现放大内镜全覆盖式检查,进而限制了其应用的推广。而非放大窄带成像内镜进行上消化道粘膜病变筛查时,因其窄带光模式切换便捷迅速,不受内镜型号影响,无传统染色内镜并发症风险等优点,使得临床推广应用成本更低、筛查效率更高、患者更易接受;但单独使用窄带成像技术进行筛查时,其检查效力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评估该方法在上消化道表浅型粘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第一部分窄带成像技术在上消化道表浅型粘膜病变中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目的比较上消化道表浅型粘膜病变筛查中窄带成像模式与传统白光成像模式下的病变检出率是否存在差异,评估窄带成像技术的易用性与可重复性。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7年4月接受内镜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表浅型粘膜病变,且病变传统白光图像、窄带成像图像以及病理资料完整的病例,低年资及高年资医师各一名分别对上消化道表浅型粘膜病变传统白光图像、窄带成像图像进行阅片诊断,评估两名医师病变识别的一致性,比较白光模式下与窄带成像模式下全部病变总识别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175例上消化道粘膜表浅型病变纳入研究,食管病变43例(24.57%),胃病变60例(34.29%),十二指肠球部病变72例(41.14%),低年资医师在传统白光成像模式下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表浅型病变检出率分别为55.81%、68.33%和91.67%,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模式下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检出率分别为93.02%、95.00%和95.83%,两种模式下食管与胃的病变检出率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年资医师在传统白光成像模式下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表浅型病变检出率分别为58.14%、73.33%和91.67%,NBI模式下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检出率分别为97.67%、95.00%和97.22%,两种模式下食管与胃的病变检出率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部上消化道表浅型粘膜病变中,低年资医师与高年资医师在传统白光模式和窄带成像模式下对相同病变检出无显著性差异,kappa系数分别为0.88与0.79。结论窄带成像技术可提高上消化道内镜筛查中食管及胃部粘膜表浅型病变检出率,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可重复性。第二部分窄带成像技术在十二指肠球部表浅型粘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目的初步分析窄带成像内镜在十二指肠球部表浅型粘膜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门诊及住院患者接受胃镜检查后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表浅型病变的病例纳入本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每例患者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组,同时调取每例患者进行窄带成像模式观察时拍摄的内镜图片,分别记录病变分布为单发或多发、多发病变是否发生融合、病变大小、病变的血管结构和表面结构是否规则等指标,继而统计比较不同组间病变的上述研究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显著性。结果本研究共搜集符合标准的十二指肠球部表浅型病变72例,其中炎症性病变为35例(48.61%),胃黏膜异位为17例(23.61%),胃上皮化生12例(16.67%),其余8例(11.11%)为腺瘤型病变。分析四种表浅型病变的图像特征后发现,腺瘤型病变多呈单发性分布、病变大小往往较其他三种病变更大,炎症性病变的表面结构特征与周边背景黏膜无显著性差异,病变表面血管结构特征及多发型病变发生融合现象时,对鉴别这四种十二指肠球部表浅型病变的性质具有一定参考提示作用。结论上消化道内镜筛查过程中发现十二指肠球部表浅型病变时,应用窄带成像技术可对病变的性质进行初步鉴别分析,进一步提高镜下诊断的准确性,避免遗漏需要治疗或随访监测的病变,也可防止因过度评估病变性质所导致的过度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
【学位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57
【部分图文】:
并结合《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和《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中对表浅型病变的阐述[19],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形态可分为 0~5 型;其中 0 型为表浅型病变,可细分为 0-Ip 型(有蒂隆起型)、0-Is型(无蒂隆起型)、0-IIa 型(平坦隆起型)、0-IIb 型(表浅平坦型)、0-IIc 型(平坦凹陷型)和 0-III 型(凹陷型)六个亚型,混合型病变根据不同亚型所占病变分型比例不同进行记录(图 1);0 型病变不同亚型高度差界值在不同消化道部位略有不同,0-I 型与 0-II 型的高度差界限在鳞状上皮(食管)为 1.2 mm,约为半个张开的活检钳厚度,在柱状上皮(胃)为 2.5 mm,约为一个闭合活检钳的厚度,0-II 型与 0-III 型的高度差界限,在鳞状上皮(食管)为 0.5 mm,在柱状上皮(胃)为 1.2 mm,因十二指肠球部粘膜上皮为柱状上皮,故本研究十二指肠球部 0 型病变各亚型高度差界值标准参考柱状上皮(胃)标准。其余 5 种消化道肿瘤大体形态分型 1~5 型为进展期病变,1 型为隆起型,2 型为溃疡型,3 型为溃疡浸润型,4型为弥漫浸润型,5 型为未分类型。
女 (n=45) 7 17 21变性质 a b c H=73.87 <0肿瘤性(n=73)40 25 8非肿瘤性(n=102)3 35 64:H 为 Kruskal-Wallis H 检验统计值,F 为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值,a、ab、b同质子集分组情况。
癌变;D:胃表浅型病变 CWL 图像;E:胃表浅型病变 NBI 图像;F:胃表浅变病理 HE 染色图像(SP×400),病理提示粘膜慢性炎伴肠化、淋巴组织灶性;G:球部表浅型病变 CWL 图像;H:球部表浅型病变 NBI 图像;G:球部型病变病理 HE 染色图像(SP×400),病理提示胃上皮化生。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9374
【学位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57
【部分图文】:
并结合《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和《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中对表浅型病变的阐述[19],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形态可分为 0~5 型;其中 0 型为表浅型病变,可细分为 0-Ip 型(有蒂隆起型)、0-Is型(无蒂隆起型)、0-IIa 型(平坦隆起型)、0-IIb 型(表浅平坦型)、0-IIc 型(平坦凹陷型)和 0-III 型(凹陷型)六个亚型,混合型病变根据不同亚型所占病变分型比例不同进行记录(图 1);0 型病变不同亚型高度差界值在不同消化道部位略有不同,0-I 型与 0-II 型的高度差界限在鳞状上皮(食管)为 1.2 mm,约为半个张开的活检钳厚度,在柱状上皮(胃)为 2.5 mm,约为一个闭合活检钳的厚度,0-II 型与 0-III 型的高度差界限,在鳞状上皮(食管)为 0.5 mm,在柱状上皮(胃)为 1.2 mm,因十二指肠球部粘膜上皮为柱状上皮,故本研究十二指肠球部 0 型病变各亚型高度差界值标准参考柱状上皮(胃)标准。其余 5 种消化道肿瘤大体形态分型 1~5 型为进展期病变,1 型为隆起型,2 型为溃疡型,3 型为溃疡浸润型,4型为弥漫浸润型,5 型为未分类型。
女 (n=45) 7 17 21变性质 a b c H=73.87 <0肿瘤性(n=73)40 25 8非肿瘤性(n=102)3 35 64:H 为 Kruskal-Wallis H 检验统计值,F 为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值,a、ab、b同质子集分组情况。
癌变;D:胃表浅型病变 CWL 图像;E:胃表浅型病变 NBI 图像;F:胃表浅变病理 HE 染色图像(SP×400),病理提示粘膜慢性炎伴肠化、淋巴组织灶性;G:球部表浅型病变 CWL 图像;H:球部表浅型病变 NBI 图像;G:球部型病变病理 HE 染色图像(SP×400),病理提示胃上皮化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克俭;张明刚;佟杰;;少见部位胃粘膜异位33例及文献复习[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2年05期
2 张万岱;胡伏莲;萧树东;徐智民;;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2859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5937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