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人源抗HBsAg dsFv抗体靶向干扰素免疫功能验证

发布时间:2020-11-10 17:59
   干扰素(IFN)和核苷类似物是临床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常用药物,具有抗病毒作用,能抑制乙肝病毒(HBV)DNA的复制。而核苷类似物普遍存在药物抗性、疗效不稳定、长期使用的安全性等问题。因此,干扰素成为治疗乙肝的首选药物,然而常规干扰素制剂的血浆半衰期短,清除快,需大剂量长期使用,停药后易复发,更不能彻底消除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综上所述,开辟一条全新有效的新途径,清除致耐原,打破和逆转机体持续性深度免疫耐受,意义重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体也从血清抗体发展到基因工程抗体。本实验室成员前期已从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出人源抗HBsAg基因工程抗体,并利用PCR定点突变获得二硫键稳定的dsFv(disufide-stabilized Fv fragments)抗体,将人源抗表面抗原(HBsAg) dsFv抗体的干扰素轻链和重链基因通过自身切割肽F2A连接,置于同一开放读码框(ORF),使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在同一质粒中串联表达,最后连接到pEE14.1高效表达载体上,获得表达抗体靶向干扰素的重组质粒pEE14.1-dsFvα pr+。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在对实验室前期构建的新型靶向干扰素药物进行免疫功能验证,并选择最优的载体和药物的组合。具体方法如下:首先,设计动物实验并通过酶切和PCR等方法构建三种对照质粒:只表达人普通α干扰素(IFN-α)基因的质粒pEE14.1-IFN-α和pSCK-IFN-α;表达抗体靶向干扰素复合基因的质粒pSCK-dsFvα pr+。并分别在真核哺乳细胞系293T中验证表达,再用ELISA,western等方法检测表达水平。随后,与实验室保存的另外3种质粒: pEE14.1-dsFvα pr+, pVAX-IL-12-dsFvα pr+和pSCK-IL-12-dsFvα pr+分别免疫6到8周龄的转基因小鼠,间隔7天,每组3只,每只给药30μg。在每次免疫前后均取血,定量PCR检测转基因鼠治疗前后血清中病毒拷贝量,反映药物的治疗效果。最后,为了得到更准确的实验数据,进行了脉冲条件的优化。将编码荧光素酶基因的pGL-3-CMV质粒利用肌肉注射配合电穿孔技术递送至C57小鼠体内,2次免疫结束后,检测小鼠体内的荧光素酶活性,通过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来比较不同脉冲时间和脉冲电压在递送质粒DNA时所诱导的表达效率。 结果证实,构建的质粒均可成功表达,用于动物实验后显示,人源化抗体靶向干扰素较普通干扰素效果有明显优势,可较大幅度降低病毒拷贝量,并且8个月后反弹很小。而经过加工连入IL-12的抗体靶向干扰素效果更佳,有转阴现象。新的脉冲条件60v,50ms也较实验室前期用的180v,25ms表达效率高,且对注射局部肌肉组织的刺激和损伤较低。 综上所述,人源抗HBsAg dsFv抗体靶向干扰素针对血循环中过量存在的致耐循环抗原(病毒颗粒和HBsAg亚病毒颗粒),使带有抗体的免疫治疗制剂与血液中的病毒颗粒和亚病毒颗粒靶向结合,有利于其被机体识别和免疫清除,从而大大解除了免疫耐受。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慢性肝炎的药物,具有研发潜力。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R512.62
【部分图文】:

机制,干扰素,慢性乙肝患者,慢性乙型肝炎


嗜细胞的激活,直接诱导参与呼吸爆发的酶的合成,从而增强巨嗜细胞的杀伤能力;增强NK细胞识别结构的表达,并上调NK细胞合成细胞毒性因子,促进NK细胞的杀伤。图1.1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3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现状与进展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核心题,但是单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各地报道结果不一,疗效在个体间有明显差异,HBV-DNA阴转率约为30%~50%不等[14-16],效果不十分理想,所以多种联合治疗,或对干扰素的改造等新研究新方法不断涌现。3.1 α-干扰素与其他药物的联合治疗杨志勇,张冬平等人,对干扰素与膦甲酸钠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1名慢性乙肝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与干扰素组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47.8%和28.9%(P>0.05);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的阴转率分别为69.5%和34.2%(P<0.01),说明干扰素和膦甲酸钠联用有协同作用,抗病毒疗效要好于单用干扰素组[17]。郑卫东

干扰素,琼脂糖电泳,酶切鉴定,片段


图2.1 IFN-α序列的扩增图M:DL 2 000maker;1-2:IFN-α 扩增;3:阴性对照.I-IFN-α 的构建FN-α片段与回收得到的pCI-GPI载体连接转化后,提取行双酶切鉴定,12g/L琼脂糖电泳显示,IFN-α成功连于干扰素分泌到胞外。图2.2 pCI-GPI-IFN-α的酶切鉴定

酶切鉴定,载体,琼脂糖电泳,重组质粒


图2.2 pCI-GPI-IFN-α的酶切鉴定M:DL 5000maker;1-2:XhoI和EcoRI双酶切.FN-α 的双酶切鉴定的连有信号肽的IFN-α片段与载体pEE14.1连接后行双酶切鉴定,12g/L琼脂糖电泳显示,3号和6号成功连入pEE14.1载体中。图2.3 重组质粒pEE14.1- IFN-α的双酶切鉴定5000maker;1-7:SmaⅠ和EcoRⅠ双酶切pEE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卫平,周忠福,刘辉峰;CO_2激光后联合干扰素-α控制尖锐湿疣复发32例[J];医药导报;1998年03期

2 林茂树 ,王静舒;复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J];日本医学介绍;2003年05期

3 冯艳;尖锐湿疣基底部注射干扰素治疗10例报告[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4 单风平;多相脂质体人干扰素-α(HuIFN-α)包封率和渗漏的测定[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1年03期

5 卢桂兰;乙肝患者应用lamivudine和干扰素-α治疗后的机体特异性T细胞反应[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4年06期

6 张东华,张瑶珍,周慧君,刘术玲;干扰素-α治疗恶性血液病24例[J];医药导报;1998年03期

7 姚慧,曹春梅,金红峰,单绮娴,王琳琳,夏强;应用干扰素-α减弱大鼠血管内皮依赖性的舒张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3期

8 陈燕清,张复春,冼建中,曹阳;干扰素-γ与干扰素-α治疗肝纤维化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9 汤雄,蔡晓艳,徐贞秋;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血清肝纤维化标记物的影响[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3年03期

10 陈向军,吕传真;干扰素-α及其在重症肌无力治疗中的应用(综述)[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明莉;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耐药相关蛋白及其机制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李湘平;rAAV(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干扰素-α基因治疗鼻咽癌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3 刘龙丁;IFN-α刺激相关细胞蛋白TIIMPSC和S24v2的功能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4 宋宏彬;人源抗HBsAg抗体Fab段及dsFv基因的克隆和表达[D];第四军医大学;1999年

5 胡晓丽;自然杀伤细胞在慢性HCV感染及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孙崇玲;LL-3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辛桂杰;替诺福韦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治疗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应答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郭敏;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及补骨脂素对肝星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燕;人源抗HBsAg dsFv抗体靶向干扰素免疫功能验证[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江乐;人源抗HBsAg dsFv抗体靶向干扰素复合基因的克隆和表达[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强;干扰素在山羊腺垂体相关激素分泌细胞中的分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蒙;柑橘溃疡病菌单链二硫键稳定重组抗体的设计构建与表达[D];重庆大学;2010年

5 陆泳旭;重组人干扰素-α2b的纯化以及位点特异性PEG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胡朝刚;干扰素-λ1对慢性HBV感染青少年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7 李庭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疾病重度以及干扰素疗效的关系[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8 张海梅;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影响及机制探讨[D];兰州大学;2007年

9 李海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嗜碱性粒细胞的新探索[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吕爱云;慢乙肝干扰素近期疗效与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78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78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1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