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APC联合根除Hp治疗Hp相关性REG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20-11-14 02:48
   目的:通过给予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隆起病灶数目、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及不良反应,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来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期间,于福建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科门诊就诊患者,经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且14C呼气试验阳性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先后给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抑酸治疗,对照组先后给予抗幽门螺旋杆菌、抑酸治疗,1年后复查胃镜及14C呼气试验,观察各组治疗前后隆起病灶数目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以及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1.1年后复查电子胃镜,两组病灶均较前改善,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7例,有效(痊愈+显效)30例,有效率为100%(30/30);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12例,无效11例,有效19例,有效率63.33%(19/30),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隆起病灶总数为321枚,治疗后,隆起病灶减少了 272枚,病灶消除率为84.73%(272/321);对照组治疗前隆起病灶总数为323枚,治疗后,隆起病灶减少了128枚,病灶消除率为39.63%(128/323);两组病灶消除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复查14C呼气试验,治疗组Hp阳性率为30%(9/30)例;对照组Hp阳性率为36%(11/30),两组患者Hp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3.Hp感染与隆起病灶持续存在具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治疗组r=0.408,对照组r=0.451)。4.仅治疗组有2例患者在APC术后即出现轻微腹痛,症状均在24小时内缓解,无1例患者出现出血、穿孔的并发症。结论:APC联合根除Hp治疗Hp相关性REG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Hp感染与隆起病灶持续存在有关。
【学位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573.3
【部分图文】:

病灶,确切概率法,对照组,统计学意义


?APC联合根除Hp治疗Hp相关性REG的临床观察???两组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经治疗后,两组病灶均较前改善,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7例,有效(痊愈+显效)30例,有效率为100%?(30/30);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12例,无效11例,有效19例,有效率63.33%?(19/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表2-2两组病灶有效率???组别?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治疗组?23?(76.67)?7?(23.33)?30?(100.00)?0?(0.00)??对照组?7?(?23.33)?12?(?40.00)?19(63.33)?11?(36.67)??注:两组有效率经Fisher确切概率法相比,/>=(?.〇0<〇.〇5。??

对照组,患者,阳性率,感染率


图4对照组治疗前内镜表现?图5对照组治疗后复查时内镜表现??3两组治疗后,复查Hp感染情况??两组REG患者,复查Hp阳性率均降低,治疗组复查Hp阳性9?(30%)例;对照??组复查HP阳性11?(36%),两组患者H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XI05),不具有统计意义。见表3-1。???表3-1复查两组患者Hp阳性率???组别??Hp感染情况??合计????ras???治疗组?9?21?30??对照组?11?19?30??

对照组,患者,阳性率,感染率


图4对照组治疗前内镜表现?图5对照组治疗后复查时内镜表现??3两组治疗后,复查Hp感染情况??两组REG患者,复查Hp阳性率均降低,治疗组复查Hp阳性9?(30%)例;对照??组复查HP阳性11?(36%),两组患者H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XI05),不具有统计意义。见表3-1。???表3-1复查两组患者Hp阳性率???组别??Hp感染情况??合计????ras???治疗组?9?21?30??对照组?11?19?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康娟;;焦虑心理干预对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微波治疗的影响[J];微创医学;2007年05期

2 吴建一;隆起糜烂性胃炎372例中医辨证分析[J];甘肃中医;2004年03期

3 吴杰,李承红,舒细记,贾业贵,李红燕,刘丽江;胃镜下的隆起糜烂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病理之间的关系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年06期

4 邱建亭;隆起糜烂性胃炎148例临床及内镜分析[J];中原医刊;2002年06期

5 徐三平,易粹琼,张锦坤;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及与酸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年04期

6 刘玲玲;;100例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临床、内镜、病理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6年10期

7 董鹏;隆起糜烂性胃炎26例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3年12期

8 佘小静;何正文;;清热化瘀法联合射频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01期

9 周庆南,梁运啸;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隆起糜烂性胃炎病理改变探讨[J];医学文选;2004年04期

10 李生发;武云娟;李婕;李洁;王棕可;;放大内镜观察隆起糜烂性胃炎胃小凹形态及临床病理意义[J];北方药学;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丽;APC联合根除Hp治疗Hp相关性REG的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8年

2 陈波;健脾清化散瘀饮对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CyclinD1、CDK4、P21表达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年

3 吕东东;Runx3、P21蛋白在隆起糜烂性胃炎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年

4 陆翠钦;胃粘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与隆起糜烂性胃炎的关系[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5 黄泽辉;隆起糜烂性胃炎病理分类和中医临床证候学的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

6 吴丽凤;COX-2与Ki-67在隆起糜烂性胃炎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陈杏林;幽门螺杆菌感染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PCNA、p53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8年

8 潘婷颖;隆起糜烂性胃炎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陈文炎;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G细胞、D细胞、壁细胞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方文怡;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Hp感染及PCNA、p53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882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2882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3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