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120例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病机制的多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26 18:48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反流病不同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以及非糜烂性反流病三个亚型的发病机制的异同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998-2005年因反酸、烧心等反流症状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并接受胃镜、食管动力检查和食管24小时pH检测的成人门诊和住院病例,除外食管癌、胃切除术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合并严重全身疾病,其接受食管动力检查和食管胃24小时pH监测前3d禁用抑酸药和胃动力药。以下列标准作为GERD诊断标准:(1)有典型的反流症状,如反食、反酸、烧心、嗳气和胸骨后痛等,无继发因素,(2)试验性诊断:应用PPI后症状缓解。共入选GERD病例239例,年龄20-81岁,男性132例,女性107例。入选病例按照内镜下食管粘膜有无破损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119例、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120例。NERD组依据24h食管pH监测及症状与酸反流的关系(症状指数),分成异常酸反流(组1)、酸敏感食管(正常酸反流但症状与酸反流相关,组2)及功能性烧心(正常酸反流且症状与酸反流无关,组3)三个亚型。通过各组资料对比分别对NERD和RE的发病机制异同及NERD三个亚型的异同进行... 

【文章来源】:大连医科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20例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病机制的多因素分析


NERD和RE组烟酒嗜好例数比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J]. 林三仁,许国铭,胡品津,周丽雅,陈旻湖,柯美云,袁耀宗,房殿春,萧树东.  胃肠病学. 2007(04)
[2]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J]. 陈吉,高美丽,崔宏,王忠.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06(05)
[3]胃酸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在非糜烂性反流病中的作用[J]. 熊理守,陈旻湖,林金坤,胡品津.  胃肠病学. 2006(08)
[4]GERD分类和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及治疗策略的调整[J]. 毛方术,曹加兴,蔡源,王志孟,乔冠锴.  现代医药卫生. 2006(02)
[5]非糜烂性反流病临床和动力特征的初步研究[J]. 徐晓蓉,李兆申,邹多武,许国铭,叶萍,尹宁.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4(02)
[6]食管体部动力异常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J]. 王虹,高建萍,周磊,顾清,顾而立,周慧.  胃肠病学. 2004(01)
[7]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现状[J]. 张文洁,杨冬华.  中华内科杂志. 2004(01)
[8]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争论[J]. 姜慧卿.  临床荟萃. 2003(20)
[9]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分析(95例调查)[J]. 马建平,张昱.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10)
[10]食管运动功能与酸反流的关系及对食管炎发生的影响[J]. 赵卡冰,王永华,郭荣斌,程留芳,杨云生.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10)



本文编号:3102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3102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e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