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P2X7嘌呤受体在肥大细胞依赖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2 05:53
  研究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不详的慢性难治性肠道炎性疾病,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两型。资料显示,P2X7嘌呤受体与炎症密切相关,且在肠道细胞广泛表达,近年来其在IBD的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介导炎症反应及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重要枢纽,CD患者中表达P2X7嘌呤受体的MC显著增加。此外,研究显示,神经酰胺-CD300f结合通过抑制IgE依赖性和MC依赖性过敏反应。然而,CD300f在MC介导的结肠炎中的作用还不是很清楚。目前,关于P2X7嘌呤受体介导的MC的激活对IBD的作用机制研究仍在进展中,不能确定机体如何调控P2X7嘌呤受体,以及P2X7嘌呤受体与MC表面CD300f的相互作用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究。目的本实验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构建IBD模型,通过给予神经酰胺和多球壳菌素分别激活和抑制CD300f,评估小鼠疾病活动度和结肠形态学与组织学变化...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P2X7嘌呤受体在肥大细胞依赖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各组小鼠平均体质量的变化

小鼠,体质量


图 1.1 各组小鼠平均体质量的变化1.2 小鼠结肠炎 DAI 评分图1.2展示了各组小鼠平均DAI评分情况。结果表明,在自由饮用2.75% DSS过程中,阴性对照组小鼠均未出现明显体质量下降、血便及大便性状改变等情况。DSS 模型组小鼠在第 6 天开始出现体质量明显下降、肉眼血便逐渐增多、精神逐渐变差、身体呈弓形等情况,第 8 天一只小鼠死亡。DSS+ Ceramide 组小鼠在第 6 天有两只小鼠出现少量稀便,无明显肉眼血便,第 7 天有两只小鼠出

外观,肠黏膜,长度缩短,外观图


2 小鼠结肠大体观察及长度情况2.1 结肠外观图 2.1 展示了各组小鼠结肠外观。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DSS 模型组和 DSS+ Myriocin 组小鼠结肠长度缩短,肠腔内大便不成形,散在分布血性内容物,肠黏膜不同程度充血水肿。DSS+ Ceramide 组小鼠结肠外观大体和阴性对


本文编号:3490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3490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7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