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肥大细胞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7-05-09 23:13

  本文关键词:肥大细胞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 观察实验性末端回肠炎(ETI)发病过程中回肠末端肥大细胞(MC)增殖和凋亡的情况;探讨肥大细胞在慢性末端回肠炎(CTI)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选用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缝线组、造模组,每组各20只。对照组只麻醉不手术,缝线组仅在回肠末端缝手术线,造模组则行回肠末端-盲肠侧侧吻合术。分批处死术后2、8周SD大鼠,距吻合口1-3cm处取末端回肠组织,肉眼观察组织特征及镜下观察石蜡包埋切片,并计数肥大细胞、脱颗粒程度,采用MTT法检测肥大细胞增殖率和TUNEL法检测肥大细胞凋亡数并分析。 结果: 1、末端回肠组织的术后各期病理改变: 术后2周,缝线组和造模组肉眼观察,均可见组织粘膜充血、水肿,病理切片显示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为急性炎性反应表现;术后8周,肉眼见造模组末端回肠肠管处狭窄、粘连,镜下局部可见变短变粗的绒毛,并见充血、出血的粘膜,出现部分粘膜脱落、糜烂或浅溃疡形成,可见扩张的乳糜管、淋巴管,粘膜下组织结构破坏,增生的毛细血管,和大量浸润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缝线组末端回肠组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及结构破坏,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 三组SD大鼠术后2、8周后肥大细胞数逐渐减少(F_(2周)=63667.0,P_(2周)=0.000;F_(8周)=65363.0,P_(8周)=0.000);且造模组与缝线组相比细胞数亦减少(t_(2周)造模=8781.082,P_(2周)造模<0.001;t_(8周)造模=106.670,P_(8周)造模<0.001);同组在术后2周与8周进行肥大细胞数比较,结果为缝线组、造模组内均减少(t_(缝线)=39.183,P缝线<0.001;t_(造模)=55.347,P_(造模)<0.001);而对照组数无明显减少(t=1.143,P>0.05)。实验表明肥大细胞的数量在末端回肠炎的发病过程中有明显的减少,并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即炎症程度越重,肥大细胞数量减少越显著。 3、肥大细胞形态: 一般呈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实验中正常组肥大细胞形态规则,细胞多呈圆形;造模、缝线组中肥大细胞呈圆形、梭形、不规则形等多种形态改变,细胞间质可见多处点状颗粒样改变。 4、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程度的变化: 三组SD大鼠术后2、8周肥大细胞脱颗粒程度逐渐加重(χ~2_(2周)=18.207,P2周=0.000;χ~2_(8周)=24.348,P_(8周)=0.000);缝线组、造模组脱颗粒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加重(P0.05),且造模组与缝线组之间程度也有加重(P0.05)。且造模组脱颗粒程度较其余两组更重。实验表明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程度在末端回肠炎的发病过程中有明显的加重,并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即炎症程度越重,肥大细胞脱颗粒程度越重。 5、肥大细胞增殖和凋亡: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在术后2、8周,24h、48h、72h、96h的增殖率逐渐下降(P0.05);缝线组、造模组与对照组相比增殖率均有降低(P0.05),而造模组与缝线组增殖率变化的情况相似(P>0.05)。肥大细胞的增殖率在末端回肠炎的发病过程中有明显的降低,并与炎症程度呈负相关,即炎症程度越重,肥大细胞增殖率降低越显著。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形态改变为卵圆形,细胞核皱缩、固缩或核碎裂凋亡的改变,细胞核染色质致密程度逐步增加,图中细胞偏圆,染色亮的为凋亡细胞。从TUNEL检测肥大细胞凋亡的图可观察到:与对照组相比,缝线组和造模组在第2周时,肥大细胞少量凋亡,第8周时,缝线组和造模组肥大细胞均可见大量细胞凋亡,而且凋亡细胞造模组明显多于缝线组。结果显示随着组织炎症加重,肥大细胞凋亡增多。 6、凋亡DNA梯度条带的变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照组、缝线组及造模组2、8周时,收集的大鼠回肠肥大细胞进行小分子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现出典型的“梯形”(200bp、400bp)条带,但造模组200bp条带较缝线组更明显,表明造模组的细胞凋亡更为显著。 结论: 1、肥大细胞的数量在CTI发病过程中有明显的减少,并与炎症程度呈负相关。 2、肥大细胞的脱颗粒程度在末端回肠炎的发病过程中有明显的加重,并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 3、肥大细胞的形态、脱颗粒变化可能与CTI发病过程中其凋亡增多有关。
【关键词】:末端回肠炎 肥大细胞 病理学 脱颗粒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74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0
  • 英文缩略词表10-11
  • 前言11-12
  • 实验材料12-14
  • 实验技术路线14-15
  • 实验方法15-19
  • 实验结果19-30
  • 讨论30-35
  •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41
  • 综述41-47
  • 参考文献45-47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47-48
  • 致谢4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姜楠;胡易;陈耀星;王子旭;曹静;董玉兰;白鹤;;肥大细胞在动物肠道黏膜免疫屏障中的作用[J];中国畜牧兽医;2011年08期

2 俞利平;殷筱舒;金艳玲;杨伟伟;殷黎静;杨蓉;顾美儿;冯永山;;一种新的皮肤黑色素细胞及肥大细胞缺乏的小鼠模型[J];健康研究;2010年02期

3 李敏;周建;蒋春雷;;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8期

4 黄晨;吕宾;;肥大细胞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中的作用[J];胃肠病学;201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俊娜;电针治疗大鼠胃溃疡模型的效应与肥大细胞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2 李敏;新型糖皮质激素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快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3 吴玲霞;黄芪治疗荨麻疹机制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张雯;冷应激对雏鸡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肥大细胞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353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d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