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口服脂肪酶改善高脂性模型大鼠的血甘油三酯和脂肪肝

发布时间:2017-05-11 10:13

  本文关键词:口服脂肪酶改善高脂性模型大鼠的血甘油三酯和脂肪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 高脂性脂肪肝是指肝脏内脂肪堆积过多所形成的临床病理综合症,是由多种原因诱导引起肝脏脂肪代谢紊乱。肝细胞摄取脂肪增加而氧化分解减少,常伴有血脂代谢异常[35,40]。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转变,其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且逐渐低龄化,目前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30.7%。脂肪肝发病原因复杂,包括药物、营养失调、代谢性疾病和饮酒过度等,可由一种病因引起,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作用或先后参与。脂肪肝分为7类,最常见的包括高脂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可能逐渐发展为多种并发症,有研究表明脂肪肝患者肝纤维化的发生率高达25%,且约1.5%-8.0%的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8],其它还包括脂肪性肝炎、肝衰竭末期以及肝癌[41]。因此高脂性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良好的高脂血症脂肪肝模型是开展诊疗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常见的动物模型主要有大鼠、小鼠、鹤鹑和家兔等,其中以小鼠和大鼠脂肪肝模型较为常见[41]。目前,建立高脂血症脂肪肝动物模型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转基因技术来造模,其中大部分模型不同于人类高脂血症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及演变过程;另外一种是利用高脂饮食来诱导建模,例如高脂乳剂造模法和高脂饲料造模法。高脂饮食这种高热量饮食建立的模型与人类较为接近,但耗时费力,成功率有限。本研究在对常见的四种不同造模方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摸索建立更接近人类高脂血症的脂肪肝大鼠模型。 高脂血症脂肪肝的治疗原则包括祛除病因、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等。临床常用的降脂药物有胆酸整合剂、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烟酸及其衍生物等,这些药物虽能在一些病人中能有效降低血脂,但不能很好地清除肝脏中沉积的脂肪,且有一定的肝毒性,常停药后反弹[5,6],故开发新型有效的降脂药物变得尤其重要。 脂肪酶是一种酯键水解酶,它作用于甘油三酯的酯键,使甘油三酯降解为甘油二酯、单甘油酯、甘油和脂肪酸[29-30]。脂肪酶产品也有助于治疗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胰腺切除等)的消化不良等;且有效地提高猪、鸡、鸭和鱼等在生长过程中对于脂肪的吸收和利用,提高动物饲粮中能量的利用率,同时补充部分必需营养物质如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等[7-8,26-28]。近年来,脂肪酶对血脂等代谢的影响也引起关注,王毅等报到扩展青霉脂肪酶具有预防血脂升高和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9];曹苹等发现脂肪酶能有效降低大鼠体重和肝重指数,明显降低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含量及肝内脂肪沉积,改善肝细胞的脂肪性病变[10]。 本课题以大鼠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在比较4种常用的大鼠高脂性脂肪肝模型造模方法基础上,建立高效和稳定的改良型造模方法。通过检测大鼠血脂四项水平和病理切片,验证该大鼠脂肪肝建模方法。 2.动物实验观察脂肪酶的降血脂作用:应用脂肪酶治疗高脂乳剂诱导的大鼠高脂性脂肪肝模型。分别通过检测血脂TG、TC、HDL-C和LDL-C,观察肝脏组织切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等方法,并与临床治疗药物易善复效果对照,评判脂肪酶的降血脂作用。 目的 本课题旨在建立大鼠高脂性脂肪肝动物模型的建模新方法,并进一步观察口服脂肪酶对高脂诱导脂肪肝大鼠模型的血脂代谢作用,以及对脂肪肝的形态 学改变。 方法 (1)通过采用4种不同的脂肪肝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分别为高脂饲料①、高脂饲料②、高脂乳剂①和高脂乳剂②,饲喂SD大鼠进行建模。期间依据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以及观察对比肝脏的病理切片染色变化,筛选出高效稳定的高脂血症模型造模方法。 (2)复制高脂乳剂②所造模型动物,检测大鼠血脂及肝脂肪水平,进一步确实大鼠高脂性脂肪肝模型构造成功。将所造模型随机分为3组,并分别用脂肪酶(剂量8060U·kg-1BW),易善复(15Omg·kg-1BW,阳性药物组)和羟甲基纤维素(阴性对照组)喂养,每10d记录体重,并采血检测大鼠TG、TC、HDL-C和LDL-C水平,30d后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切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造模3W后,正常大鼠组血脂中TG水平为(0.63±0.08rmmol/L),模型组Ⅰ血脂中TG水平为(0.59±0.11mmol/L),模型组Ⅱ血脂中TG水平为(1.00±0.23mmol/L),模型组Ⅲ血脂中TG水平为(0.55±0.08mmol/L),模型组Ⅳ血脂中TG水平为(1.61±0.31mmol/L);其中采用高脂乳剂②(10%胆固醇,30%猪油,2%胆酸钠,10%吐温80,10%1,2-丙二醇和0.5%丙硫氧嘧啶)喂养的模型组Ⅳ血脂TG平均值达(1.61±0.31]mmol/L),高于正常大鼠组血脂TG(0.63±0.08mmol/L)和高脂饲料②所造模型组Ⅱ TG(1.00±0.23mmol/L)(p0.05);而高脂饲料①和高脂乳剂①分别所造模型组Ⅰ和模型组Ⅲ中血脂TG为(0.59±0.11mmol/L)和(0.55±0.08mmol/L)与正常大鼠组血脂TG(0.63±0.08mmol/L)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3W后,正常大鼠组血脂中TC水平为(1.4±0.09mmol/L),模型组Ⅰ血脂中TC水平为(1.45±0.04mmol/L),模型组Ⅱ血脂中TC水平为(2.35±0.23mmol/L),模型组Ⅲ血脂中TC水平为(1.32±0.14mmol/L),模型组Ⅳ血脂中TC水平为(6.34±0.53mmol/L);模型组Ⅱ血脂TC(2.35±0.23mmol/L),模型组Ⅳ血脂TC (6.34±0.53mmol/L)明显高于正常大鼠组血脂TC(1.4±0.09mmol/L)(p0.05);其他两组TC与正常大鼠组血脂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Ⅱ血脂四项中TC(2.35±0.23mmol/L)在统计学方面明显比模型Ⅳ组血脂TC(6.34±0.53mmol/L)低(p0.05)。且大鼠肝脏脂肪滴现象明显,相比传统造模方法,高脂乳剂②能在较短时间建立较稳定的高脂性脂肪肝模型。即高脂乳剂②可建立稳定的高脂性脂肪肝模型动物。 (2)给予药物饲喂动物10d后,正常大鼠组TG为(0.61±0.14mmol/L),模型组TG为(1.63±0.22mmol/L),易善复组TG为(1.25±0.29nmol/L),脂肪酶组TG为(1.47±0.32mmol/L);其中脂肪酶组TG开始下降,比模型组(1.63±0.22mmol/L)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30d后,脂肪酶组血脂TG(0.81±0.25mmol/L)明显低于模型组血脂TG(1.22±0.34mmol/L)(p0.05);且接近正常大鼠组血脂TG(0.64±0.10mmol/L)水平;说明给予脂肪酶能有效降低TG水平。组织学染色进一步显示,口服脂肪酶能降低肝内脂肪沉积。给药30d后,正常大鼠组TC为(1.28±0.45mmol/L),模型组TC为(2.8±1.29mmol/L),易善复组TC为(2.63±0.64mmol/L),脂肪酶组TC为(2.46±0.46mmol/L);脂肪酶组TC和易善复组TC与模型组血脂TC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正常大鼠组血脂TC(1.28±0.45mmol/L)(p0.05)。 结论 (1)4种造模方法中,改良高脂乳剂②(10%胆固醇,30%猪油,2%胆酸钠,10%吐温80,10%1,2-丙二醇和0.5%丙硫氧嘧啶)所致脂肪肝大鼠模型中同时存在血脂代谢紊乱及肝脏损伤,模型高效稳定,是研究降脂药物的理想模型。 (2)脂肪酶能显著改善高脂乳剂诱导的大鼠的高甘油三酯和高脂性脂肪肝。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够提高甘油三酯代谢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高脂性脂肪肝 造模方法 脂肪酶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575.5;R-332
【目录】:
  • 第一部分:口服脂肪酶改善高脂性模型大鼠的血甘油三酯和脂肪肝2-45
  • 摘要3-7
  • ABSTRACT7-13
  • 前言13-14
  • 第一章 4种大鼠高脂血症造模方法的比较14-27
  • 1.1 实验材料14-17
  • 1.2 实验方法17-20
  • 1.3 技术路线20
  • 1.4 实验结果20-24
  • 1.5 讨论24-27
  • 第二章 口服脂肪酶能改善高脂性模型大鼠的血甘油三酯和脂肪肝27-39
  • 2.1 实验材料27-30
  • 2.2 实验方法30-32
  • 2.3 技术路线32-33
  • 2.4 实验结果33-37
  • 2.5 讨论37-39
  • 总结39-40
  • 参考文献40-44
  • 中英文缩略词表44-45
  • 第二部分:玉米须和花青素联合抑制引起泌尿系感染的常见菌群生长45-72
  • 摘要46-49
  • ABSTRACT49-52
  • 第一章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和药物浓度的选择52-56
  • 1.1 实验材料52-53
  • 1.2 实验方法53-54
  • 1.3 技术路线54
  • 1.4 实验结果54-55
  • 1.5 讨论55-56
  • 第二章 单独使用玉米须提取物和花青素对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和克雷伯菌的抑菌作用56-62
  • 2.1 实验材料56-57
  • 2.2 主要试剂的配制57
  • 2.3 实验方法57-58
  • 2.4 技术路线58-59
  • 2.5 实验结果59-61
  • 2.6 讨论61-62
  • 第三章 玉米须提取物—花青素联合使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克雷伯菌的抑制作用62-68
  • 3.1 实验材料62-64
  • 3.2 实验方法64
  • 3.3 数据处理64
  • 3.4 实验结果64-66
  • 3.5 讨论66-68
  • 参考文献68-72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72-73
  • 致谢73-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洁;庄乾元;张维怡;;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对人膀胱癌BIU87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7期

2 杨新文;杨毅;冷向军;吴江;;脂肪酶对南方鲇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淡水渔业;2010年03期

3 荆靓艳;王慧玲;薛欣;谢广宏;;比较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耐药变异浓度[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4 洪秋菊;任远;;玉米须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李红;王贝;阿不都拉;;大肠埃希菌在泌尿系统感染中的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年08期

6 周博锋;何本进;;老年患者泌尿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谱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7 陈蓓;艾尼瓦尔·吾买尔;依巴代提·托合提;古扎丽努尔·依马木;;罗勒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高血脂症治疗作用的研究[J];海峡药学;2009年02期

8 邹桂玲;杜雪飞;孙哲;孟晓玉;陈国玉;;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王元清;严建业;喻林华;陈晓莉;胡波;陈志文;谷阿龙;;玉米须提取物抑菌活性及耐热耐压稳定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10 李楠;李保平;彭益;;细菌性尿路感染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18期


  本文关键词:口服脂肪酶改善高脂性模型大鼠的血甘油三酯和脂肪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70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3570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f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