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鞭毛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致病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15 03:49
背景和目的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1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大部分学者认为其发病机制涉及肠粘膜免疫调节异常、持续肠道感染、肠粘膜屏障缺损、遗传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其中肠道菌群因素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转基因或者基因敲除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IBD动物模型,在肠道无菌环境下不会发生肠道炎症,但如果重新恢复肠道菌群,则可出现肠道炎症,提示肠道菌群成分的存在参与IBD的致病。 目前国外有报道认为鞭毛蛋白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的络合物的重要分子组成成分,对粘附能力和活力起着重要作用,哺乳动物体内的Toll样受体5(TLR5)可以识别细菌鞭毛蛋白,介导机体产生一系列炎症免疫反应。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UC患者肠粘膜细菌鞭毛蛋白的表达和通过ELISA方法检测UC患者外周血中细菌鞭毛蛋白抗体的含量,来探讨细菌鞭毛蛋白在UC致病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明确IBD的病因提供新的思路。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40026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40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4040026.html
上一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