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胃方加猴头菌对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胃方加猴头菌对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慢性萎缩性胃炎 生胃方 猴头菌 临床观察 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生胃方和生胃方加猴头菌的临床研究以及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后的药物干预实验研究,探讨生胃方协同猴头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作用机制,为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理论依据及安全性指标。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虚血瘀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生胃方加猴头菌组)和对照组(生胃方组)。实验组30例予生胃方加猴头菌治疗;对照组30例单独使用生胃方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病人用药前后临床症状、胃粘膜组织病理改善情况。2、实验研究:选用健康雌性SPD级大鼠90只。分为空白组(15只)和造模组(75只),空白组正常饮食及饮水,造模组自由饮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浓度2ug/mL)、配合饥饱失常(1天给食1天禁食)方法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连续造模20周确认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75只)分为模型组(15只)、胃复春组(15只)、猴头菌组(15只)、生胃方组(15只)、生胃方+猴头菌组(15只),空白组继予正常饮食及饮水,在造模组继续给予MNNG基础上,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胃复春组予胃复春(0.39g/kg·d-1)灌胃;猴头菌组予猴头菌提取物颗粒(0.81g/kg·d-1)灌胃;生胃方组予生胃方(11.7g/kg·d-1)灌胃;生胃方+猴头菌组予生胃方加猴头菌提取物颗粒(12.51g/kg·d-1)灌胃,连续9周。第29周末,处死全部大鼠,并取胃窦部组织置入甲醛固定液中固定,分析光镜下胃组织粘膜结构变化,用酶联免疫法分析各组大鼠血清胃蛋白酶原Ⅱ、Ⅰ、C-反应蛋白,白介素-6、8,核因子-κB,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93.4%,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病理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83.3%,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及两组治疗后总积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胃黏膜组织的慢性炎症、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2、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大鼠经MNNG溶液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调造模后,胃组织粘膜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经胃复春、猴头菌、生胃方、生胃方加猴头菌药物治疗后,各组大鼠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生胃方加猴头菌组效果最为明显。(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血清PGII、PGI、GAS和EGF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血清CRP、IL-6、IL-8、NF-κB含量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而生胃方加猴头菌组可显著升高CAG大鼠PGII、PGI、GAS、EGF含量(P0.01)、显著降低CRP、IL-6、IL-8、NF-κB含量(P0.05),生胃方组、猴头菌组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GII、PGI、GAS、EGF含量(P0.05),降低CRP、IL-6、IL-8、NF-κB含量(P0.05)。结论:1、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2、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CAG患者胃粘膜的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程度,且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3、经药物干预治疗后,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以生胃方加猴头菌效果佳。4、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中血清PGI、PGII、GAS、EGF含量降低;CRP、 IL-6、IL-8、NF-κB血清含量升高。5、生胃方、猴头菌、生胃方加猴头菌可提高大鼠CAG模型PGI、PGII、GAS、EGF血清含量,降低CRP、IL-6、IL-8、NF-κB血清含量。这可能是生胃方治疗CAG的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生胃方 猴头菌 临床观察 实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3.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2-20
- 第一节 古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12-16
- 一、对慢性胃性胃炎病名沿革简述12
- 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研究12-13
- 三、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论治的研究13-14
- 四、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研究14-15
- 五、现代医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总结15-16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16-20
- 一、定义16
-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6-18
- 三、西医治疗18-20
- 第二章 临床研究20-31
- 第一节 研究目的20
- 第二节 研究对象20-23
- 一、病例资料20
- 二、诊断标准20-21
- 三、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21
- 四、治疗方法21-22
- 五、观察指标22
- 六、统计学方法22
- 七、疗效评价22-23
- 第三节 临床结果23-27
- 一、一般资料比较23-24
- 二、两组临床症状方面的比较24
- 三、两组病理方面的比较24-27
- 第四节 讨论27-31
- 第三章 实验研究31-43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31-32
- 一、实验材料31
- 二、研究方法31-32
- 第二节 实验结果32-38
- 一、大鼠病理变化情况32-33
- 二、大鼠血清胃蛋白酶原Ⅱ、胃蛋白酶原Ⅰ水平33-35
- 三、大鼠血清CRP、IL-6、IL-8、NF-κB水平35-38
- 第三节 讨论38-43
-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的建立38-39
- 二、PGII、PGI与慢性萎缩性胃炎39-40
- 三、CRP、IL-6、IL-8、NF-κB与慢性萎缩性胃炎40-42
- 四、GAS、EGF与慢性萎缩性胃炎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8
- 附录48-54
- 致谢54-55
- 附件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力勤;胃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临床体会[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王元浩;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0年04期
3 姜志昂;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年04期
4 邢萍;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年06期
5 杨俊,孔炳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诊治综述[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5期
6 郭常亮,王永春,李瑞林;胃夫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年08期
7 唐付才;中医药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1期
8 梅天一,周福海;自制胃萎复胶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9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01期
9 金东明,季幸姝,孙树权,齐忠志,王彩霞;近五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临床及实验进展特点[J];中医药学报;2001年06期
10 刘恩松;胃复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J];河北中医;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樵;夏飞;;周亨德老中医谈慢性萎缩性胃炎[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黄明河;蔡锦莲;;萎胃Ⅰ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135例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孟胜喜;;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之我见[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亮;;唐志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5 梁国英;李明;;谢晶日教授舌镜互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王常松;;从虚郁毒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探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启泉;杜艳茹;刘晓辉;;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李佃贵;孟宪鑫;李刚;;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佃贵;娄莹莹;史纯纯;崔建从;俞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马山;;再谈慢性萎缩性胃炎[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胃宁和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总有效率达93.1%[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冯瑶 德宁;中医可防止慢性萎缩性胃炎“变坏”[N];新华日报;2006年
3 大兵;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自我保护[N];中国石油报;2002年
4 王振岭 周文平 范俊利;中药可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南昌市第一医院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熊锋宝;正确对待慢性萎缩性胃炎[N];家庭医生报;2004年
6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方[N];农村医药报(汉);2004年
7 石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药对[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胃灵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文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饮食调节[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10 南京中医药大学 刘舟 张卫华 骆殊;孟景春:慢性萎缩性胃炎三治[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氏秋河;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郭红梅;曾斌芳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及扶正消萎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郭琳;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规律的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魏玉霞;慢性萎缩性胃炎近10年中医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梅惠文;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陈国忠;周德丽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学术经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韦玉娜;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8 张伦;萎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杜琳;单兆伟教授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经验辑要[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钟e,
本文编号:534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53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