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排除INR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评估心力衰竭预后
发布时间:2017-07-08 19:17
本文关键词:基于排除INR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评估心力衰竭预后
【摘要】:目的: 探索排除INR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与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方法: 顺序纳入2013年2月至2013年7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心内科,心功能分级为NHYAIII级-IV级的心力衰竭患者253名(男性170名,女性83名,年龄55-73岁),入院后记录一般病史资料(年龄、性别、用药情况等)、相关辅助检查(生化、外科综合、NT-proBNP及物理学检查),根据肝、肾功能指标计算MELD-XI评分,根据MELD-XI评分中间值10将患者分为MELD-XI<10组(n=111)及MELD-XI≥10组(n=142)两个小组,出院后定期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及用药情况,运用SPSS19.0软件分析MELD-XI模型与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性,并同时判断各个辅助检查指标与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1、MELD-XI<10组与MELD-XI≥10组患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MELD-XI≥10分组男性比例显著高于MELD-XI<10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MELD-XI≥10分组患者的ALT、AST、白蛋白、γ-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Na、K、肌酐、尿素氮、LA、BNP、RV等14项指标水平显著高于MELD-XI<10分组患者,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等4项指标水平显著低于MELD-XI<10分组患者。(P<0.05)。Cl、高密度脂蛋白、LV、EF等4项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MELD-XI≥10分组患者伴随心房颤动比例显著高于MELD-XI<10分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MELD-XI≥10分组患者的总体死亡比例,以及心源性死亡比例、非心源性死亡比例均显著高于MELD-XI<10分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 MELD-XI≥10分组患者生存结局较MELD-XI<10分组患者更加不理想。 5、在所有死亡患者中: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ALT、AST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肌酐、MELD-XI、BNP等8项指标对患者总体死亡的生存结局有影响(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ALT(HR=1.003,95%CI=1.001~1.005)、MELDXI(HR=1.117,95%CI=1.068~1.168)是患者总体死亡情况的危险因素,上述两个指标的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分别对应提高1.003倍和1.117倍。 6、在两组的心源性死亡患者中,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肌酐、MELD-XI、BNP等8项指标对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生存结局有影响(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ALT(HR=1.004,95%CI=1.002~1.006)、MELD-XI(HR=1.125,95%CI=1.068~1.184)是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P<0.005),上述两个指标的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分别对应提高1.004倍和1.125倍。 7、在两组非心源性死亡的患者中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直接胆红素、肌酐、血糖、MELD-XI等4项指标对患者发生非心源性死亡的生存结局有影响(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直接胆红素(HR=1.016,95%CI=1.002~1.030)、MELD-XI(HR=1.139,95%CI=1.040~1.247)是患者发生非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上述两个指标的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分别对应提高1.016倍和1.139倍。 结论: 1、MELD-XI评分与心力衰竭预后呈负相关,MELD-XI评分越高,发生死亡机率就越大。 2、MELD-XI评分、ALT是HF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3、MELD-XI评分、ALT是HF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4、直接胆红素、MELD-XI评分是HF患者发生非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5、白蛋白、肌酐、尿素氮不是心力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终末期肝病模型 心力衰竭 预后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75;R541.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英文缩略图11-12
- 第1章 引言12-14
- 第2章 综述14-23
- 2.1 目前评估心力衰竭预后的几种方法的比较14-16
- 2.11 评估心力衰竭预后的几种方法的内容14-15
- 2.12 几种评估模型的优劣15-16
- 2.2 MELD 评分产生背景16
- 2.21 MELD 评分应用于评估心力衰竭的发现16
- 2.3 MELD 评分适用于评估心衰预后的原因16-23
- 2.31 心力衰竭与肝脏16-20
- 2.32 心肾综合征20-23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23-26
- 3.1 资料和研究对象23-24
- 3.11 病例选择来源23
- 3.12 病例选择23
- 3.14 心力衰竭诊断的判定23-24
- 3.2 实验过程24
- 3.21 记录一般病史资料24
- 3.22 记录患者入院前治疗情况24
- 3.23 记录实验室检查24
- 3.24 物理检查24
- 3.3 研究方法24-25
- 3.31 MELD-XI 计算24-25
- 3.32 分组方法及出院随访指标25
- 3.4 数据处理方法25-26
- 第4章 结果26-35
- 4.1 一般数据正态检验26-27
- 4.2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27-29
- 4.21 心衰病因构成类型27
- 4.22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27-28
- 4.23 两组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比较28-29
- 4.24 两组用药情况及伴随房颤的比较29
- 4.3 两组生存结局的比较29-30
- 4.4 两组总体死亡影响因素30-31
- 4.5 两组心源性死亡生存结局影响因素31-32
- 4.6 两组非心源性死亡生存结局影响因素32-33
- 4.7 不同 MELD-XI 分数组患者心源性死亡、非心源性死亡、总体死亡的生存曲线图比较33-35
- 第5章 讨论35-42
- 5.1 MELD 评分系统与心力衰竭预后35-36
- 5.2 肝功能与心力衰竭预后36-37
- 5.21 胆红素与心力衰竭预后36-37
- 5.22 白蛋白浓度水平心力衰竭预后37
- 5.3 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预后37-38
- 5.4 肌酐与心力衰竭预后38-39
- 5.5 心力衰竭病因、患者服药依从性及治疗39-40
- 5.51 病因与心力衰竭39
- 5.52 服药依从性与心力衰竭39-40
- 5.53 抗凝治疗与心力衰竭40
- 5.6 心力衰竭与年龄、性别40
- 5.7 本研究的局限性40-42
- 第6章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52
- 附录 152-53
- 附录 253-54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熙晨;张凤如;;评估心力衰竭预后几种方法的比较[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0年03期
2 万晓艳;徐伟;陈中;苗东风;李德权;;吉林省非克山病病区扩张性心肌病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2年04期
3 李成玲;夏云鹤;;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死亡患者的性别差异[J];华西医学;2008年03期
4 司全金,李小鹰,范利,叶平,刘德新,樊瑾;老年人心力衰竭临床特点的对比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年04期
5 孙志军;宫丹丹;郑黎强;赵晟;;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9年05期
6 刘文铠;胡松亮;郭湖坤;;老年慢性心力衰竭320例的病因与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20期
7 李琴,王宝恩,贾继东;肝功能分级的演变及特点:从Child到MELD[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年05期
8 杨功焕,马杰民,刘娜,周灵妮;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年02期
9 胡大一;孙艺红;;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年01期
10 顾东风 ,黄广勇 ,吴锡桂 ,段秀芳 ,何江 ,Paul K Whelton ,Stephen Mac Mahon;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535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53592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