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胶囊内镜滞留与小肠镜取出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18:26

  本文关键词:胶囊内镜滞留与小肠镜取出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胶囊内镜 滞留 危险因素 双气囊小肠镜 胶囊内镜 滞留 胶囊内镜 吞服时间 双气囊小肠镜 进镜深度


【摘要】:小肠走向迂曲且重叠,长度4至6米,且远离口腔和肛门,是消化道的相对盲区,传统的检查技术,如小肠X线钡餐造影、推进式小肠镜及核素扫描等具有诊断阳性率低,定位及定性欠准确,且检查时患者并发症多、痛苦大。2001年,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小肠镜的问世弥补了小肠缺乏直视性检查的空白。胶囊内镜以无痛、无创、无放射的方式使小肠粘膜全面观察得以实现,双气囊小肠镜则可对肠腔充气,注水,获得更加清晰图片的同时,实现了内镜下活检及治疗。目前,临床上对于排除了禁忌症的患者首选胶囊内镜进行初筛,若未发现病变或需要进一步治疗是则进一步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二者结合应用使小肠疾病,如克罗恩病、小肠血管畸形,P-J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胶囊内镜滞留一直是困扰内科医生的重要问题,虽滞留率仅为1%左右,但伴随而来的穿孔及梗阻风险明显提高,即使多数患者无症状,但精神负担却明显加重,目前滞留的高危因素仍不明确,内科医生尚不能提前估测滞留的可能性。一旦滞留,医生及患者均倾向于将其取出,手术仍是主要的方式,经小肠镜取出胶囊内镜具有安全、创伤小等优点,但目前报道很少,国内仅有2例经双气囊小肠镜取出胶囊内镜的报道,国外虽有相关报道,但例数均较少,而影响其成功取出的因素则未见报道。此外,胶囊内镜发现病变的时间与双气囊小肠镜实际进镜深度的相关性不明确,致使某些情况需要经口,经肛两次进镜才能发现病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医疗费用。本文对就诊于我科行胶囊内镜检查未滞留患者,胶囊滞留患者并经双气囊小肠镜取出的患者,经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并同时发现病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阐明胶囊内镜滞留的危险因素及经双气囊小肠镜成功取出滞留胶囊内镜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揭示吞服胶囊内镜后发现病变的时间与小肠镜进镜深度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两者紧密结合,更好的应用于临床。第一部分胶囊内镜滞留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明确胶囊内镜滞留的潜在的危险因素。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搜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49例胶囊内镜滞留患者作为病例组,所有行胶囊内镜检查未滞留的10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搜集资料以电话回访方式搜集病例组及对照组相关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长期口服NSAID史、腹痛、腹泻、黑便,手术史等。(3)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后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疑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在病房检查(P=0.000 odds ratio[OR]4.15,95%confidence interval[CI]1.90-9.06),腹痛(P=0.020 OR 2.76,95%CI1.17-6.49),怀疑或明确的克罗恩病(P=0.001 CD OR 5.55 95%CI 1.95-15.81),男性(P=0.010 OR 3.17 95%CI 1.31-7.63)是胶囊内镜滞留的潜在危险因素,而体重指数增加(P=0.001 OR 0.84 95%CI 0.76-0.93)则是保护性因素。结论:病房检查,腹痛,怀疑或明确克罗恩病,男性,消瘦是胶囊内镜滞留的潜在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双气囊小肠镜成功取出滞留胶囊内镜影响因素分析目的:胶囊内镜检查主要的并发症为胶囊内镜滞留。本部分旨在于评估经DBE治疗CE滞留的应用价值,并明确经小肠镜成功取出胶囊内镜的影响因素。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搜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44例经DBE行CE滞留取出术患者,成功取出32例作为病例组,未成功者12例作为对照组。(2)搜集资料搜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进镜方式,滞留部位,术前X线显示的滞留部位,狭窄直径等相关资料。(3)统计学分析由于病例数较少,采用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资料的差异。结果:44例滞留患者中,24例由克罗恩病引起。32例成功取出,成功率为72.7%。31例经口取出,1例经肛取出。32例成功取出的患者与12例未成功取出的患者的滞留时间无明显差异(17.5(14.3,62.5)d vs 20.5(15.0,54.0)d P=0.701)。经口进镜成功率为70.5%,明显大于经肛进镜(70.5%vs 7.7%,P0.001)。与回肠相比,胶囊滞留于十二指肠及空肠的取出成功率明显增高(100%vs62.5%,P=0.013)。肿瘤等恶性病变多导致胶囊滞留于回肠以上(90.9%vs 25.9%p0.001),且取出成功率明显高于克罗恩病等良性病变(100%vs 63.6%,P=0.051),虽没有统计学差异。狭窄个数大于3时取出成功率明显降低(42.9%vs85.3%,P=0.049)。术前X线显示胶囊是否滞留于盆腔与取出成功率(61.5%vs 90%P=0.432)及进镜深度无关[150(27.5,300)vs 250(125,275)P=0.422],亦无法推断胶囊是否滞留于回肠(P=1.00)。致胶囊内镜滞留的小肠狭窄直径明显小于阻碍小肠镜进镜的小肠直径(0.50±0.04cm vs 0.9±0.07cm P=0.000)。结论:双气囊小肠镜是取出滞留胶囊内镜的有效方式。无论胶囊位于十二指肠、空肠或回肠,进口进镜都作为首选。胶囊滞留于十二指肠及空肠较回肠更容易取出。术前X线显示胶囊是否位于盆腔与术中胶囊内镜取出的成功率及双气囊小肠镜进镜深度无关,亦无法预测其实际滞留部位。第三部分胶囊内镜吞服时间与小肠镜进镜深度的相关性分析目的:阐明吞服胶囊内镜发现病变的时间与小肠镜最终发现病变位置的相关性。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以我院2007年-2015年经胶囊内镜(排除未达结肠患者)及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并同时发现病变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小肠镜进镜方式分为经口进镜发现病变组和经肛进镜发现病变组。(2)搜集资料查阅患者的小肠镜检查报告,记录进镜深度。查阅胶囊内镜检查报告,记录经幽门到达病变及经幽门到达回盲瓣的时间,计算时间指数。(3)统计学分析得出时间指数及进镜深度之间的相关性及回归方程。结果:经口进镜组与经肛进镜组时间指数具有明显的差异[0.133(0.018,0.233)vs 0.801(0.629,0.889)P=0.000].经口进镜发现病变组,进镜深度与时间指数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85 P=0.000),三次拟合模型的方程为y=22.13+88.57x+3278.84x2-5540.81x3(R2=0.802);线性拟合模型的方程为23.66+433.47x,效能R2为0.718.而经肛进镜病变组二者相关性则较差(r=-0.549P=0.004),三次模拟方程为y=343.24-1235.03x+2213.29x2-1310.99x3(R2=0.357),线性拟合模拟方程为y=216.54-165.36x(R2=0.30)。结论:胶囊内镜吞服时间与进口进镜发现病变者进镜深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可大致推测进口进镜深度,而与经肛进镜则相关性较差。
【关键词】:胶囊内镜 滞留 危险因素 双气囊小肠镜 胶囊内镜 滞留 胶囊内镜 吞服时间 双气囊小肠镜 进镜深度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4.5
【目录】:
  • 摘要5-9
  • Abstract9-14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14-15
  • 前言15-17
  • 第一部分 胶囊内镜滞留危险因素分析17-25
  • 一、研究对象17
  • 二、研究方法17-19
  • 三、实验结果19-23
  • 四、讨论23-25
  • 第二部分 双气囊小肠镜成功取出滞留胶囊内镜影响因素分析25-40
  • 一、研究对象25
  • 二、研究方法25-29
  • 三、结果29-36
  • 四、讨论36-40
  • 第三部分 胶囊内镜吞服时间与小肠镜进镜深度的相关性分析40-47
  • 一、研究对象40
  • 二、研究方法40-43
  • 三、检查结果43-45
  • 四、讨论45-47
  • 参考文献47-52
  • 综述52-62
  • 参考文献58-62
  •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2-63
  • 致谢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R,

本文编号:569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569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7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