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速组织量化技术在非乙醇性脂肪肝及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声速组织量化技术在非乙醇性脂肪肝及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声速组织量化技术 非乙醇性脂肪肝 乙型肝炎 肝硬化
【摘要】:目的探讨声速组织量化技术在非乙醇性脂肪肝和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肝硬化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9月在医院超声医学科进行声速组织量化技术检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作为乙型肝炎组,非乙醇性脂肪肝肝硬化患者35例作为非乙醇性脂肪肝组,正常健康者5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肝右叶浅部和深部、肝左叶浅部和深部4个部位进行检测声速匹配值,确定最佳检测部位,在最佳检测部位检测3组患者的声速匹配值。结果对照组肝右叶的声速匹配值检测成功率比较高,肝左叶的声速匹配值检测成功率较肝右叶降低,各部位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右叶浅部为最佳检测部位;肝右叶浅部和深部、肝左叶浅部和深部声速匹配值的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均0.75;乙型肝炎组、非乙醇性脂肪肝组和对照组在肝右叶浅部处的声速匹配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组和非乙醇性脂肪肝组肝右叶浅部处的声速匹配值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乙醇性脂肪肝组和乙型肝炎组肝右叶浅部处的声速匹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右叶浅部是声速匹配值的最佳检测部位,声速组织量化技术对肝硬化的诊断稳定性比较好,对非乙醇性脂肪肝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关键词】: 声速组织量化技术 非乙醇性脂肪肝 乙型肝炎 肝硬化
【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研究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4KYB226) 杭州市卫生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4A16)
【分类号】:R575.5;R512.62;R445.1
【正文快照】: 目前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仍为病理学诊断[1],因病理诊断具有创伤性,并且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使其在临床诊断中受到限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具有无创性,在临床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声速组织量化技术是评价组织弹性的一种无创性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声速组织量化技术在非乙醇性脂肪肝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宁秋悦;吴继周;李国坚;臧宁;胡蝶飞;吴健林;陈茂伟;万裴琦;;小分子差异蛋白在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SELDI-TOF-MS筛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年02期
2 Thomas Gbel;Sonja Vorderwülbecke;Katarzyna Hauck;Holger Fey;Dieter Hussinger;Andreas Erhardt;;New multi protein patterns differentiate liver fibrosis stage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ronic hepatitis C serum sample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6年4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国庆;宗珍;孙泉;张贺彬;高枫;;声速组织量化技术在非乙醇性脂肪肝及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年12期
2 谢伟群;邝枣园;孙砚辉;张晓圆;陈健;刘思颖;张韧;;人ApoC-Ⅰ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与纯化[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3 李明安;马萍;;GP73在肝癌诊断中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实用医技杂志;2014年10期
4 李杰;邹俊;陈茂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1年45期
5 王家祥;董瑞;刘秋亮;杨少波;樊玉霞;张谦;杨福全;吴鹏;余捷凯;郑树;;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标志物的检测与鉴定[J];中华肿瘤杂志;2009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Diagnostic value of glypican-3 in serum and liver for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0年35期
2 Toshimasa Uemura;;Screening serum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ssociated proteins by SELDI-based protein spectrum analysi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8年08期
3 郑航,罗荣城;TPS、CA-153和CEA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沈红;;76例社区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生化指标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19期
2 刘树军;黄静娟;车念聪;;非乙醇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赵宝利;;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与肝功能检验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2年03期
4 邹惠;李玮;;2型糖尿病非乙醇性脂肪肝高危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2年22期
5 谷学秀;;非乙醇性脂肪肝的临床治疗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年12期
6 王宝生;李红梅;;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与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23期
7 李瑞珊;张洪香;;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与肝功能检验结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年03期
8 黄盛芬;;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与肝功能检验结果的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年15期
9 韩继武;詹晓蓉;阴惠清;梁桂敏;何强;王月影;;蛋白激酶B丝氨酸磷酸化在非乙醇性脂肪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年21期
10 李锐;王守彪;;非乙醇性脂肪肝病人肝、门静脉及血流频谱超声检测[J];齐鲁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617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617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