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患者小肠黏膜内菌群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06:19
本文关键词:克罗恩病患者小肠黏膜内菌群的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克罗恩病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终身性、复发性疾病,主要累及胃肠道,和溃疡性结肠炎共同隶属于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一直是影响北美、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健康的一大困扰,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东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逐渐密切,我们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也逐渐向西方国家靠拢,与此同时克罗恩病在亚太地区的发病率迅速上升,且疾病行为更加复杂。目前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与免疫因素均在克罗恩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克罗恩病中的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然而既往研究中所取得的菌群样本来源不一,且均集中于粪便、结肠和回肠末端黏膜,对空肠、回肠等较高位小肠黏膜内菌群的研究报道尚少。本研究通过单气囊小肠镜直接获取小肠黏膜,对其黏膜内菌群进行测定分析,旨在探讨克罗恩病患者小肠病变节段与正常节段黏膜内菌群的组成差异;克罗恩病患者与非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差异;并探讨肠道菌群改变与病情活动度、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并接受单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曾经确诊或本次单气囊小肠镜检查拟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对照组为本次SBE检查肠道未见典型炎症性肠病样炎性改变的患者,包括健康对照者。排除以下患者:小肠镜检查前1周内使用抗生素、益生菌等可能干扰肠道菌群的药物者;确诊为肠结核、淋巴瘤或白塞氏病等非克罗恩病的患者;无法耐受小肠镜检查的患者。在进行小肠检查时留存小肠黏膜照片,退镜观察时,以小肠镜活检钳取得小肠黏膜样本,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至少3遍,置于无菌冻存管中,立即进行液氮冷冻,后转移样本至-80℃冰箱内保存。抽提小肠黏膜内菌群基因组DNA,并进行PCR扩增、纯化,后在Illumina MiSeq平台上进行文库构建和基因测序。对肠黏膜菌群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5例,共收集152个黏膜样本;根据排除标准排除3例患者后,剩余实验组11例,对照组11例;由于样本体积受限,最终有8例患者、19个样本得以进入测序分析阶段。其中实验组共有CD患者5例,分别以A、B、C、D、E编号。其中A、B为初诊,C、D、E为复诊;对照组患者共有3例,分别编号为F、G、H。测序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所有样本中含量最多的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实验组中厚壁菌门含量比例范围为56.38%~69.77%,对照组比例范围为57.75%~60.31%。菌群丰度的差异也主要由此而产生。实验组样本中,含量次之的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而对照组样本中,含量排行前四位的与实验组一致,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这与以往研究相符。在属的水平上,实验组含量由多到少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嗜碱菌属(Alkaliphilu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海洋杆菌属(Oceano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拟杆菌属(Bacteroides):对照组中含量位于前列的分别为毛螺菌科NK4A136组(Lachnospiraceae_NK4A 136_group)、芽孢杆菌属(Bacillus)、拟杆菌目S24-7组(Bacteroidales_S24-7_group_norank)、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毛螺菌科某些未分类菌属(Lachnospiraceae unclassified)、乳球菌属(Lactococcus)等。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肠黏膜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比例明显升高,而梭菌目(Clostridiales)、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减少。之前很多研究中提到的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并没有被检测到,可能是因为小肠黏膜内菌群中该菌群的含量过低所导致的。研究结论1.CD患者小肠黏膜内菌群丰度与多样性明显降低;2.菌群丰度方面,在门水平上,CD患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比例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匕例减少。3.菌群多样性方面,在属水平上,CD患者黏膜内菌群结构明显失调,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在CD患者的小肠黏膜内菌群中的比例明显升高,而梭菌目(Clostridiales)、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减少。4.CD患者炎性节段的黏膜内菌群的多样性较非炎性节段降低不明显。研究意义本研究率先将克罗恩病的研究着眼于消化道最长的部分一小肠,利用单气囊小肠镜获得了珍贵的全小肠节段性黏膜样本,探究了小肠黏膜内菌群与克罗恩病的关系,有望为克罗恩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证据支持。
【关键词】:克罗恩病 小肠 黏膜内菌群 单气囊小肠镜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4.62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2
- 英文缩略词及符号说明12-13
- 前言13-21
- 研究对象和方法21-28
- 1 研究对象21
- 1.1 纳入标准及分组21
- 1.2 排除标准21
- 2 仪器和方法21-28
- 2.1 仪器21-22
- 2.2 药物22-23
- 2.3 SBE检g把净竦,
本文编号:654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65460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