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李氏人工肝(Li-ALS)与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急性肝衰竭动物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01:49

  本文关键词:李氏人工肝(Li-ALS)与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急性肝衰竭动物的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人工肝 急性肝衰竭 MARS


【摘要】:背景: 非生物人工肝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肝衰竭非常有效、实用的方法。但是,单一的治疗模式很难完全替代肝脏的功能。将不同的血液净化技术有机组合,从而最大程度清除有害物质,替代肝脏功能,是提高非生物人工肝疗效的关键,也是未来非生物人工肝的发展趋势。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s recirculating system, MARS)是目前国外应用最广泛的非生物人工肝系统,但由于缺乏对肝脏合成功能的支持和费用昂贵,在我国临床难以推广应用。近期,本研究团队探索并构建了一套以小剂量血浆置换为基础,联合血浆吸附和血液滤过的多循环新型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命名为李氏人工肝(Li's artificial liver system, Li-ALS)。初步的动物实验证明,Li-ALS不仅能够有效清除肝衰竭动物体内的有毒物质和炎症细胞因子,而且能够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障碍,全面的替代肝脏功能,显著延长了急性肝衰竭动物的生存时间。 目的: 通过中国实验小型猪的急性肝衰竭模型,对Li-ALS与MARS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验证Li-ALS的有效性。 方法: 选取24只体重23~30千克的中国实验小型猪,在无麻醉条件下通过颈静脉双腔导管注射D-氨基半乳糖(1.3g/kg)建立猪急性肝衰竭模型。在D-氨基半乳糖注射36h后,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急性肝衰竭对照组(n=8)、MARS治疗组(n=8)、Li-ALS治疗组(n=8),并开始持续6小时的干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所有实验动物临床表现、生存时间,检测不同时间点动物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细胞因子,尸检并观察实验动物肝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 治疗过程中动物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不良反应。三组实验动物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1.6±2.1小时,73.5±2.2小时,89.1±3.8小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MARS及Li-ALS治疗均能够显著延长急性肝衰竭动物的生存时间;Li-ALS治疗组动物的生存时间长于MARS治疗组。 Li-ALS治疗能够明显缩短急性肝衰竭动物的凝血酶原时间,提高纤维蛋白原水平,纠正凝血功能障碍;MARS治疗对凝血功能没有改善。Li-ALS与MARS均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肝衰竭动物的血清生化指标(胆汁酸、胆红素),降低血氨水平,改善肝性脑病。Li-ALS能够能够有效的清除急性肝衰竭动物血清中的TNF-α、 TGF-β1、 Ang-Ⅱ等多种炎症因子,同时不影响血清中HGF水平,其清除能力强于MARS. Li-ALS治疗后急性肝衰竭动物的的肝脏组织炎症及坏死程度明显减轻,肝细胞再生明显增加。 结论: 1. Li-ALS和MARS治疗能够显著延长急性肝衰竭动物的生存时间,两者均为有效的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人工肝支持手段。 2. Li-ALS对急性肝衰竭动物的疗效优于MARS.
【关键词】:人工肝 急性肝衰竭 MARS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75.3;R-332
【目录】:
  • 致谢6-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英文缩略语11-13
  • 目录13-14
  • 前言14-18
  • 材料和方法18-27
  • 1. 材料18-20
  • 2. 实验方法20-27
  • 结果27-52
  • 1. 急性肝衰竭模型的建立27-33
  • 2. 人工肝治疗对急性肝衰竭动物的影响33-52
  • 讨论52-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3
  • 文献综述63-78
  • 参考文献74-78
  • 实用新型说明书78-85
  • 附图83-85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研究成果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军;急性肝衰竭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0年04期

2 吴其恺,杨大国,张炳尧,何清,乐晓华;促肝细胞生长素颗粒剂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防护作用(摘要)[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年S1期

3 张春平;肥胖妇女亚急性肝衰竭[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3年12期

4 吕飒,刘沛;急性肝衰竭时脑水肿的发病机制[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年03期

5 韩国荣;余敏敏;唐迅;杨龙涛;岳欣;吴凯华;;妊娠合并急性肝衰竭10例分析[J];江苏医药;2006年03期

6 刘芳;陈少红;范新娟;唐芳;赵国强;;急性肝衰竭模型构建及细胞移植途径初探[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4期

7 黄瑜;陈永平;许烂漫;高峰;王晓东;;动态监测Toll样受体4 CD14在大鼠急性肝衰竭中的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年02期

8 王晓今;;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及预后[J];肝脏;2007年S1期

9 王吉耀;徐传涛;;急性肝衰竭的治疗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7年05期

10 王方;张小岗;云升浩;张静;;抢救急性肝衰竭患者成功1例[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烂漫;陈永平;王晓东;黄瑜;高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变化及意义[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南;邓国宏;王宇明;;重庆地区急性肝衰竭病因和结局分析[A];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许烂漫;陈永平;王晓东;黄瑜;高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变化及意义[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许烂漫;陈永平;王晓东;黄瑜;高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的变化及意义[A];第二届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李汛;何灿明;王鲁文;龚作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在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表达[A];全国第3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第2届委员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王宝恩;;急性肝衰竭[A];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吴其恺;杨大国;张炳尧;何清;乐晓华;;促肝细胞生长素颗粒剂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防护作用(摘要)[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唐锡尔;;急性肝衰竭研究进展[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高泽立;;急性肝衰竭肝细胞损伤机制与治疗进展[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郭利民;;急性肝衰竭并发MODS的治疗[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传染病研究所 张绪清 毛青;急性肝衰竭 救治理念获更新[N];健康报;2012年

2 萧红;急性肝衰竭的诊治[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 教授 罗学宏;感冒药致急性肝衰竭一例[N];医药经济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旭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刘凤超;急性肝衰竭模型鼠肝细胞凋亡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郝彦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姜雪强;脂氧素对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俊刚;可回复永生化人胎肝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移植预防小鼠急性肝衰竭[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6 周宁;一种新型非生物人工肝系统的构建及其疗效评估[D];浙江大学;2015年

7 李建州;李氏人工肝(Li-ALS)与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急性肝衰竭动物的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周一鸣;干细胞分化及其对急性肝衰竭大鼠治疗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9 余立敏;茵陈泽兰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损伤及肝再生的影响[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鸣;甲状腺激素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D];江苏大学;2010年

2 李宪;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犬急性肝衰竭的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马俊苓;生长激素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影响其机制的初步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

4 黄建伟;四氯化碳构建犬急性肝衰竭模型及血液净化效果探索[D];暨南大学;2010年

5 周鹏程;微囊悬浮型流化床式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猪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奉婷;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衰竭的修复及移植途径的优化[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7 焦明静;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对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与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8 赵欣;急性肝衰竭小鼠肠黏膜通透性变化机制及微生态制剂的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9 刘志红;非生物型人工肝对急性肝衰竭炎性介质的清除作用与生存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5年

10 王凯;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动物高颅压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95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795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3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