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05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263例SBP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SBP患者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38.40%,其中有9例患者为合并菌感染,病原菌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按时间(前5年组和后5年组)分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舒普深耐药性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环丙氟哌酸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较高,且近5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腹水培养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和替加环素的耐药性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共检出18株多重耐药菌,其中以ESBLs耐药菌为主。结论近5年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构成比有增加的趋势,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也显著增加,对SBP患者及早进行腹水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单位】: 青岛市市立医院;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
【关键词】: 肝硬化 自发性腹膜炎 病原菌 耐药性
【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2-1-4-16-(9)-JCH)
【分类号】:R575.2
【正文快照】: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且已成为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其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0%~30%,平均病死率为30%(10%~50%),发现感染后1年内平均病死率为66%(30%~90%)〔1,2〕。探讨肝硬化患者SBP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以便及时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燕,李明荣,时志新,焦文举;肝硬变并发自发性腹膜炎临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9年05期
2 吴娟民;肝硬变合并自发性腹膜炎46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00年06期
3 顾菁;抗生素治疗老年肝硬变自发性腹膜炎的体会[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年03期
4 梁后杰,王瑞玲,徐启旺,刘俊康;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细菌潜生体形成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年09期
5 苏同宝 ,刘朝阳,魏素云,于培龙;双歧杆菌口服液治疗肝硬变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30例分析[J];海南医学;2002年05期
6 侯岩,辛晓丽;大黄治疗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J];辽宁中医杂志;2002年08期
7 邓立勇,李鹏军;38例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诊疗的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3年05期
8 龙慎仪;何厚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自发性腹膜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年05期
9 蔡斌;陈江平;;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观察[J];医药世界;2006年09期
10 李锦;闫娜;王旭;;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8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迎新;刘晓宇;;自发性腹膜炎131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金福东;孙兴安;牛殿吉;;改良式腹腔灌洗术对自发性腹膜炎疗效观察[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达炜;姚惠香;朱金水;孙群;;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4 邓成薇;;30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综合护理研究[A];2013年贵州省医学会消化及内镜学术年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李清惠;王伟;;21例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的观察及护理[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陈杰;韩丽娜;曾争;于岩岩;;伴糖尿病基础的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A];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谢德武;黄秀云;;四唑氮蓝还原试验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何玮;梁旭竞;;可赛舒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疗效观察[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纪永水;张亚斌;史春娟;吴成;蔡森;;老年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纪永水;张亚斌;史春娟;吴成;蔡森;;老年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飞娟;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贵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相关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6年
3 牛玲玲;自发性腹膜炎的代谢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廖如奕;118例自发性腹膜炎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5 楼丹峰;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6 李锦;Multistix10SG试验及CLINITEK 50分析仪在诊断自发性腹膜炎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7 林玲;慢乙肝肝硬化伴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PCT、CRP、WBC变化及诊断价值[D];青岛大学;2014年
8 聂深钰;影响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生存的预测因素[D];吉林大学;2015年
9 刘密霞;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和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10 魏超霞;乙肝肝硬化并SBP患者血清MCP-1TNF-α、IL-10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00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800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