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256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CTA优化扫描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9 00:38

  本文关键词:256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CTA优化扫描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剂量 低浓度 低辐射剂量 多层螺旋CT 肠系膜上动脉


【摘要】:目的1探讨在256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CTA中,应用低剂量低浓度对比剂注射方式的可行性。2探讨在256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CTA中,应用低管电压联合自动管电流技术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1选取行256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双低组,每组患者各60例。常规组患者注射对比剂碘普罗胺(370mg I/m L),注射剂量根据体重计算(1.0m L/kg);双低组患者注射对比剂碘佛醇(320mg I/m L),注射剂量根据(体重×1.0m L/kg-10m L)计算。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资料关系。分别测量两组图像中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和L2椎体水平处的CT值。计算两组患者对比剂注射剂量和碘剂总量。记录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情况。2选取行256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低剂量组,每组各50例患者。常规组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 V,管电流250m As;低剂量组扫描参数:管电压100k V,管电流数值自动(100m As~400m As)。两组患者对比剂均注射碘普罗胺(370mg I/m L),注射剂量根据体重计算(1.0m L/kg)。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资料关系。分别测量两组图像中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和L2椎体水平处的CT值。计算两组患者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的数值。记录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情况。3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应用Excel 2003数据库整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4.0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第一部分常规组和双低组患者的年龄和体重,不同位置肠系膜上动脉CT值,两组对比剂注射剂量和碘剂总量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图像质量评分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两组患者性别情况比较时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常规组和低剂量组患者比较性别情况时运用卡方检验。图像质量评分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年龄和体重,不同位置肠系膜上动脉CT值,两组患者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常规组和双低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和L2椎体水平处CT值分别为:363.0±7.52HU,350.78±7.02HU;双低组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和L2椎体水平处CT值分别为:298.30±6.90HU,285.46±5.09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双低组的对比剂用量分别为68.07±9.59m L和57.09±9.41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双低组的注射碘总量分别为25.18±3.55g和18.27±3.0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双低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常规组和低剂量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和L2椎体水平处CT值分别为:359.69±7.71HU,356.51±6.23HU;低剂量组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和L2椎体水平处CT值分别为:357.22±7.56HU,355.90±8.72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双低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294.58±20.42 m Gy.cm,4.42±0.31m Sv;低剂量组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255.74±45.00 m Gy.cm,3.83±0.68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256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CTA中,应用低剂量低浓度对比剂注射方式是可行的,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且有效减少碘剂总量,降低肾毒性。2在256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CTA中,应用低管电压联合自动管电流扫描技术是可行的,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且有效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减少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
【关键词】:低剂量 低浓度 低辐射剂量 多层螺旋CT 肠系膜上动脉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816.5;R57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英文缩略表11-12
  • 引言12-15
  • 第1章 双低对比剂注射方式在256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CTA的应用15-27
  • 1.1 临床资料与实验方法15-17
  • 1.1.1 研究对象15
  • 1.1.2 检查设备及扫描方案15-16
  • 1.1.3 图像后处理16
  • 1.1.4 测量指标和图像评价标准16
  • 1.1.5 统计学方法16-17
  • 1.2 结果17-19
  • 1.2.1 患者的一般情况17
  • 1.2.2 客观测量指标17-18
  • 1.2.3 图像质量评分比较18-19
  • 1.3 讨论19-21
  • 1.3.1 对比剂的不良反应19
  • 1.3.2 低剂量对比剂在肠系膜上动脉CTA的可行性19-20
  • 1.3.3 低浓度对比剂在肠系膜上动脉CTA的可行性20-21
  • 1.4 小结21-24
  • 参考文献24-27
  • 第2章 低管电压自动管电流技术在256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CTA的应用27-38
  • 2.1 临床资料与实验方法27-29
  • 2.1.1 研究对象27
  • 2.1.2 检查设备及扫描方案27-28
  • 2.1.3 图像后处理28
  • 2.1.4 测量指标和图像评价标准28-29
  • 2.1.5 统计学方法29
  • 2.2 结果29-34
  • 2.2.1 患者的一般情况29-30
  • 2.2.2 客观测量指标30
  • 2.2.3 图像质量评分比较30
  • 2.2.4 辐射剂量比较30-34
  • 2.3 讨论34-35
  • 2.3.1 降低辐射剂量的意义和方法34
  • 2.3.2 低管电压联合自动管电流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34-35
  • 2.4 小结35-36
  • 参考文献36-38
  • 第3章 综述38-51
  • 3.1 肠系膜上动脉影像学检查方法38-40
  • 3.1.1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38-39
  • 3.1.2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39
  • 3.1.3 CT血管造影(CTA)39-40
  • 3.1.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40
  • 3.2 256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的显像优势40-43
  • 3.2.1 CT机方面40-41
  • 3.2.2 256层螺旋CT强大的后处理技术41-43
  • 3.3 低剂量低浓度对比剂在肠系膜上动脉CTA的应用43-45
  • 3.3.1 对比剂的一般情况与不良反应43-44
  • 3.3.2 减少对比剂用量的意义44
  • 3.3.3 低浓度对比剂的意义44-45
  • 3.4 低辐射剂量在肠系膜上动脉CTA的应用45-47
  • 3.4.1 医源性辐射的研究现状45
  • 3.4.2 低辐射剂量扫描技术的意义45-46
  • 3.4.3 低辐射剂量扫描技术的方法46-47
  • 参考文献47-51
  • 结论51-52
  • 致谢52-53
  • 导师简介53-54
  • 作者简介54-55
  • 学位论文数据集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后强,陈福真,蒋俊豪;肠系膜上动脉瘤诊治方法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01年09期

2 李玉吉,李守斌,丁春;肠系膜上动脉破裂三例报告[J];腹部外科;2001年04期

3 窦怀豹,盛惠英;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术后合并心梗一例[J];中国民康医学;2003年04期

4 李会利;张爱军;;肠系膜上动脉闭塞8例诊治体会[J];中国综合临床;2006年02期

5 洪磊;杨文奇;孟翔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动脉损伤二例[J];临床外科杂志;2008年08期

6 吴晓萍,谢玉环,娜荣,刘炯欧,李荣惠;肠系膜上动脉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1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年05期

7 胡云星,陈贻荣;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致死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8 王静;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1例[J];黑龙江医学;2001年02期

9 龚福科;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一例报告[J];贵州医药;2002年01期

10 范以群;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一例报告[J];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博华;秦建辉;刘凤桐;张东萍;;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征1例分析[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进;沈来根;刘震杰;朱越锋;;急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治经验[A];2012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蒋劲松;;肠系膜上动脉疾病的诊治体会[A];2013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4 刘也;李忠耀;夏洪波;马利;于福田;;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的中西医治疗[A];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姚红响;陈根生;刘伟;陈洪波;张卫平;曾群;;脾动脉异位开口于肠系膜上动脉1例报告[A];2005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乔玉玲;顾京荣;;一例肠系膜上动脉上静脉破裂病人术后护理[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7 洪磊;项和平;尹纯林;王召华;张长乐;;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肠系膜上动脉损伤二例[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季峰;;消化道罕见急症的诊断及处理[A];2006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2006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罗渝昆;徐清华;唐文博;焦子育;吕发勤;唐杰;;肠系膜上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超声诊断进展[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九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谢凯钢;吴子衡;刘小孙;黄晓媚;金海龙;张格尔;于吉人;;老年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临床诊治分析[A];2012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高国起;杂交手术新技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症[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记者 付东红 通讯员 冯琦琛 马凤琴;复杂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救治成功[N];健康报;2009年

3 张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应用新方法成功救治复杂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时仲省;郑大一附院治疗罕见假性肠系膜上动脉瘤成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高国起;采用旁路手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闭塞获成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时仲省;腹痛原是血栓“暗渡陈仓”[N];大众卫生报;2008年

7 任孟军;多年诊治无结果 追问病史可澄清[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滕云飞;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的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李选;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为基础的介入方案治疗急性肠缺血[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3 马永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不同病理分期经皮抽吸去栓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显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肠系膜上动脉主要分支的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唐振瑞;肠系膜上动脉疾病的治疗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3 周建国;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D];浙江大学;2016年

4 王星稳;256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CTA优化扫描的初步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5 何其舟;肠系膜上动脉的64层螺旋CT成像研究及临床应用[D];泸州医学院;2011年

6 游勇;多层螺旋CT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蔡长茂;二胺氧化酶作为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早期诊断指标的实验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8 周泽旺;64排螺旋CTA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相关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徐宇飞;后入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汪霞;衰老引起肠系膜上动脉内皮功能损伤的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17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817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6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