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0 16:36

  本文关键词: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相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肝硬化 自发性腹膜炎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基因多态性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启动子(A-2518G)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1月13日至2015年11月31日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未进行抗感染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80例,分两组,即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组40例、肝硬化无自发性腹膜炎组40例。同时,还有30例健康献血员作为健康对照组。采取入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静脉血,保存在-70℃冰箱。通过提取全血基因组DNA、目标基因PCR扩增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获得MCP-1的基因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MCP-1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相关关系。同时还收集入组的8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与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关系。结果:肝硬化SBP组较健康对照组的AG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升高,即健康对照组12例(40%)与肝硬化SBP组30例(75%),P0.05。肝硬化无SBP组的GG基因型分布频率要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即健康对照组3例(10%)与肝硬化无SBP组26例(65%),P0.05。肝硬化SBP组的AG基因型分布频率要比肝硬化无SBP组明显升高,即肝硬化SBP组30例(75%)与肝硬化无SBP组8例(20%),P0.05;肝硬化无SBP组的GG基因型分布频率要比肝硬化SBP组明显升高,即肝硬化SBP组6例(15%)与肝硬化无SBP组26例(65%),P0.05。肝硬化SBP组、肝硬化无SBP组的G等位基因频率要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即肝硬化SBP组42个(52.5%)与健康对照组18个(30%),P0.05、肝硬化无SBP组58个(72.5%)与健康对照组18个(30%),P0.05。肝硬化SBP组的A等位基因的频率要比肝硬化无SBP组要高,即肝硬化SBP组38个(47.5%)与肝硬化无SBP组22个(27.5%),P0.05,同时肝硬化无SBP组的G等位基因的频率要比肝硬化SBP组要高,即肝硬化无SBP组58个(72.5%)与肝硬化SBP组42个(52.5%),P0.05,这些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肝硬化SBP组与肝硬化无SBP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总胆红素水平、降钙素原、血钠、肝功能分级等指标研究分析统计学有意义。结论:1.MCP-1 A等位基因和AG基因型可能增加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易感性。2.对于部分携带MCP-1 A等位基因和AG基因型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可能需要定期随访和监测,及早进行临床干预。3.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钙素原、血清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是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肝硬化 自发性腹膜炎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基因多态性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5.2;R572.2
【目录】:
  •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前言9-11
  • 1 材料与方法11-16
  • 2 结果16-21
  • 3 讨论21-24
  • 4 结论24-25
  • 参考文献25-28
  • 综述28-41
  • 参考文献35-41
  • 致谢41-42
  • 作者简介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燕,李明荣,时志新,焦文举;肝硬变并发自发性腹膜炎临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9年05期

2 吴娟民;肝硬变合并自发性腹膜炎46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00年06期

3 顾菁;抗生素治疗老年肝硬变自发性腹膜炎的体会[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0年03期

4 梁后杰,王瑞玲,徐启旺,刘俊康;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细菌潜生体形成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年09期

5 苏同宝 ,刘朝阳,魏素云,于培龙;双歧杆菌口服液治疗肝硬变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30例分析[J];海南医学;2002年05期

6 侯岩,辛晓丽;大黄治疗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J];辽宁中医杂志;2002年08期

7 邓立勇,李鹏军;38例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诊疗的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3年05期

8 龙慎仪;何厚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自发性腹膜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年05期

9 蔡斌;陈江平;;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观察[J];医药世界;2006年09期

10 李锦;闫娜;王旭;;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8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迎新;刘晓宇;;自发性腹膜炎131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金福东;孙兴安;牛殿吉;;改良式腹腔灌洗术对自发性腹膜炎疗效观察[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达炜;姚惠香;朱金水;孙群;;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4 邓成薇;;30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综合护理研究[A];2013年贵州省医学会消化及内镜学术年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李清惠;王伟;;21例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的观察及护理[A];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陈杰;韩丽娜;曾争;于岩岩;;伴糖尿病基础的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A];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谢德武;黄秀云;;四唑氮蓝还原试验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8 何玮;梁旭竞;;可赛舒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疗效观察[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纪永水;张亚斌;史春娟;吴成;蔡森;;老年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纪永水;张亚斌;史春娟;吴成;蔡森;;老年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飞娟;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贵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相关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6年

3 牛玲玲;自发性腹膜炎的代谢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廖如奕;118例自发性腹膜炎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5 楼丹峰;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6 李锦;Multistix10SG试验及CLINITEK 50分析仪在诊断自发性腹膜炎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7 林玲;慢乙肝肝硬化伴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PCT、CRP、WBC变化及诊断价值[D];青岛大学;2014年

8 聂深钰;影响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生存的预测因素[D];吉林大学;2015年

9 刘密霞;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和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10 魏超霞;乙肝肝硬化并SBP患者血清MCP-1TNF-α、IL-10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25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825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c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