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本文关键词: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常见的药物种类;研究不同类型DILI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方法:检索2011年01月至2015年09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出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炎”病历资料,根据可疑药物与肝损害的因果关系及随访资料,并排除合并其他病因引起的肝损害为诊断依据,重新筛选病例,对纳入研究的DILI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案及预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引起DILI的常见药物种类,不同类型DILI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结果:1.最终将满足DILI诊断标准的10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96.2%DILI患者RUCAM评分判为很可能或极可能(≥6分)。男性53例(51.5%),女性50例(48.5%)。患者平均年龄为47.2±15.2岁,年龄超过40岁患者占71.8%。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者8例(7.7%),2型糖尿病史9例(8.7%)。患者平均BMI为22.2±3.5kg/m2。2.在DILI分型诊断中,肝细胞型61例(59.2%)、混合型23例(22.3%)、胆汁淤积型19例(18.5%),三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5.4±14.2岁、45.3±18.0岁、52.8±13.8岁。其中胆汁淤积型DILI年龄高于肝细胞型(p=0.011)与混合型(p=0.028)。肝功能指标中肝细胞型DILI患者的ALT及AST高于混合型与胆汁淤积型(p=0.000),而混合型与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的ALP高于肝细胞型(p=0.000)。3.本研究中DILI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皮肤巩膜黄染(62.1%)、乏力(51.4%)、恶心(36.0%)、纳差(24.3%)、皮肤瘙痒(13.6%)、发热(13.6%)。4.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中药50例(48.5%),西药53例(51.5%),中药以多种中草药联合、治疗消化系统疾及治疗皮肤病的中药多见,成分明确的中药何首乌为4例。西药中以抗菌药和解热镇痛药多见。中药引起的DILI患者肝功能指标ALP高于西药(p=0.049)。RUCAM评分判断为极可能的病例中中药引起的DILI(6例)少于西药引起的DILI(23例)(p=0.000)。RUCAM评分判断为很可能的病例中中药引起的DILI(43例)多于西药引起的DILI(27例)(p=0.000)。5.在DILI患者肝损害严重程度评估中:轻度肝损害18例(17.5%)、中度肝损害15例(14.5%)、重度肝损害45例(43.7%)、急性肝衰竭24例(23.3%)、死亡1例(1.0%)。重度肝损害患者平均年龄大于轻度(p=0.000)与中度肝损害患者(p=0.030),急性肝衰竭患者平均年龄大于轻度肝损害患者(p=0.027)。6.预后评价,86例(83.5%)患者恢复正常,16例(15.5%)患者发展为慢性化,1例(1.0%)患者死亡。慢性DILI患者中胆汁淤积型多于恢复正常患者(p=0.034)。慢性DILI患者入院初期肝功能指标中TBIL与DBIL高于预后恢复正常的患者(p=0.001,p=0.000)。结论:1.DILI是临床上引起急性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DILI的中药以多种中草药联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皮肤病的中药常见,西药以抗菌药与解热镇痛药最多见。2.RUCAM评分评估西药与肝损害关系准确性可能优于中药,当使用RUCAM评分评估中药与相关性肝损害的因果关系,得分较低时仍需警惕DILI可能。3.本研究中年龄可能为DILI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本组病例15.5%的患者发展为慢性化,胆汁淤积型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病程更易慢性化。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 临床特征 预后 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12
- 研究对象与方法12-14
- 1. 研究对象12
- 2. 研究内容12-13
- 2.1 DILI临床分型12
- 2.2 DILI严重程度分级12-13
- 2.3 DILI预后评价13
- 3. 研究方法13
- 4. 统计学方法13-14
- 结果14-25
- 1. DILI一般临床资料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14-16
- 2.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16
- 3.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及患者基础疾病16-21
- 4. 药物性肝损害的实验室指标21-22
- 5. 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像学表现22
- 6. 药物性肝损害严重程度分级22-23
- 7. 治疗与预后23-25
- 讨论25-33
- 1. 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25-27
- 1.1 肝损害类型25-26
- 1.2 年龄26
- 1.3 性别26
- 1.4 糖尿病26-27
- 1.5 肥胖27
- 2.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27-29
- 3. 药物性肝损害的实验室指标29
- 4.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与严重程度分级29-30
- 5. 药物性肝损害的预后30-32
- 5.1 预后情况30
- 5.2 慢性化药物性肝损害30-32
- 6.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32-33
-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39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39-40
- 1. 发表论文39
- 2. 参与课题39-40
- 附表40-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华坚,李韶光;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年05期
2 何长伦,许家璋,隋云华,汪茂荣;药物性肝损害55例[J];人民军医;2001年05期
3 程朝英,朱德健,张遥衡;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J];中国药业;2001年12期
4 施尧,李继强;药物性肝损害的病理[J];肝脏;2001年01期
5 陈成伟;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J];肝脏;2001年01期
6 吴佳玉,江南;药物性肝损害(附101例临床分析)[J];肝脏;2001年04期
7 吴佳玉;药物性肝损害(附94例临床分析)[J];医学科技;2001年03期
8 严迎娣 ,唐锡尔;重度药物性肝损害(附19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2年08期
9 陈合民,孔凡霞;药物性肝损害86例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2年04期
10 缪士平,胡天祥,杜飒英;利福平药动学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邸霞;;药物性肝损害40例临床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康辉;李慧;;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3 程天明;;6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暨肝病药物合理应用报告会论文集[C];2011年
4 洪阳;;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治现状[A];2007年贵州省消化内镜诊疗及消化系疾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5 臧红;游绍莉;柳芳芳;申力军;刘鸿凌;荣义辉;朱冰;辛绍杰;;中药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预防[A];第三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程天明;;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A];2013年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全国肝病防治高峰论坛》深圳会议讲义汇编[C];2013年
7 白平昌;;再谈药物性肝损害[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方亦农;;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性肝损害38例[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徐春军;丁伟航;;药物性肝损害综述[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罗庆红;;怎样预防药物性肝损害[A];2005年合理用药与医院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慧琳;警惕药物性肝损害[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2 解放军三0二医院非感染性肝病诊疗中心主任 李保森;当心生活中的“积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N];光明日报;2014年
3 陈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药物性肝损害防火墙[N];医药经济报;2014年
4 陈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药学部;药物性肝损害发生以后[N];医药经济报;2014年
5 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 蔡皓东邋 陈明莲;识别药物性肝损害[N];健康报;2007年
6 张灿灿邋通讯员 宋忠雷 戴绍飞;滥用偏方导致药物性肝损害[N];健康报;2008年
7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肝病科 马昆 刘燕玲 郭朋 赵晓威;正确认识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8 解放军302医院医学博士 刘士敬;谨防药物性肝损害[N];保健时报;2008年
9 光明网记者 郭佳;警惕:中药副作用不比西药小[N];光明日报;2014年
10 安慧茹;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现状[N];北京科技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昶铭;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2 李灵敏;OATP1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利福平所致肝损伤发病分子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睿;79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预后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2 郑艳;140例临床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3 唐丽平;15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4 王青青;86例老年药物性肝损害分析及预后影响因素的评估[D];复旦大学;2014年
5 王欢;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对比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6 魏文珍;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兰州大学;2016年
7 赵飞;炎性细胞因子对药物性肝损害发病机制影响及药物干预的疗效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8 张莉;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药物性肝损害中的表达情况及药物干预的疗效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万瑜;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及诊断标准的改进[D];暨南大学;2005年
10 熊静平;121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71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97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