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消化疾病论文 >

XOD诱导人肝细胞系L-02细胞自噬模型的建立及线粒体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09:41

  本文关键词:XOD诱导人肝细胞系L-02细胞自噬模型的建立及线粒体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自噬 黄嘌呤氧化酶(XOD) 活性氧(ROS) 线粒体 氧化应激


【摘要】:【背景】自噬(autophagy)是一种自我消化过程,可将各种待消化物质降解成为能够被重新利用的营养成分,从而达到在清除受损细胞器或大分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营养成分的目的。自噬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它在众多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均发挥重要作用。正常条件下,细胞的自噬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但多种应激条件可诱导自噬水平的升高,包括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指机体或细胞产生的过多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无法被抗氧化防御体系所清除,造成的应激作用。氧化应激与自噬的相关性已有很多文献报道,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在以往氧化应激与自噬的研究中,自噬通常伴有大量凋亡或坏死,为一种病理性损伤性自噬,而氧化应激诱导生理性自噬研究甚少。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是一种将黄嘌呤、次黄嘌呤分解并产生ROS的氧化还原酶,已被作为氧化剂广泛应用于研究中。本研究在筛选氧化剂诱导自噬模型过程中,发现XOD可明显诱导L-02细胞自噬,那么该模型与经典自噬模型以及已有的氧化应激诱导的自噬模型有何优势?其中机制如何?对以上问题的系统研究将对建立优效的氧化应激诱导自噬模型,以及针对自噬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作用研究提供数据和支撑。【目的】1.建立一种xod诱导的细胞自噬模型;2.探讨xod诱导自噬模型过程中线粒体氧化应激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l-02细胞,采用不同浓度氧化剂(h2o2、gox、t-bhp、pq和xod)、自噬诱导剂(ebss和rapamycin)、自噬抑制剂(3-ma)以及多种抗氧化剂(nac、和mitoq)对细胞进行处理;2.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Ⅱ分布状况,mdc染色检测自噬溶酶体数量及分布;3.westernblot检测标志蛋白lc3Ⅱ、p62等蛋白水平以及akt、erk、ampk、p38、mtor和ulk1等细胞信号通路分子的激活状况;4.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细胞自噬小体的形态及数量;5.dcfh-da和mito-soxred染色流式法分别检测细胞ros和线粒体ros水平;6.jc-1染色,共聚焦观察细胞膜电位变化;7.mn-sod及cat试剂盒检测细胞内sod2及cat活性;8.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线粒体dna拷贝数;9.mrfp-gfp-lc3腺病毒转染细胞,以观察细胞自噬通量;10.采用sirna对细胞内atg5基因进行干扰,降低atg5蛋白的表达;11.采用慢病毒转染细胞以单独高表达细胞内sod2、cat以及m-cat,或共转染同时高表达sod2cat以及sod2m-cat;12.annexinv-fitc/pi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1.l-02细胞活力随各氧化剂(h2o2、gox、t-bhp、pq和xod)浓度增大而降低,一定浓度h2o2、t-bhp、pq和xod处理条件下,自噬标志蛋白lc3Ⅱ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2.l-02细胞经无细胞毒性剂量xod处理后,mdc染色结果显示,指示酸性自噬泡的蓝色荧光点明显增多且亮度增强,免疫荧光法标记lc3蛋白的荧光点增多,westernblot检测的lc3Ⅱ蛋白水平明显上调,tem结果显示细胞的自噬体形成增加,各指标均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mRFP-GFP-LC3腺病毒转染L-02细胞后再给予XOD处理,细胞自噬通量明显增加。3.XOD、EBSS以及Rapamycin分别处理L-02细胞,2h、8h和24h后分别检测自噬相关指标MDC染色、IF-LC3染色、LC3Ⅱ蛋白水平,以及细胞自噬小体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XOD较经典自噬诱导剂各指标变化均更为明显。4.通过剂量筛选,一定剂量的t-BHP、PQ和XOD均可使L-02细胞LC3Ⅱ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但在引起细胞自噬的同时,t-BHP和PQ可引起明显的细胞凋亡或坏死,而XOD处理组细胞存活状态无明显变化。5.XOD处理细胞后,细胞内总体ROS及线粒体ROS水平明显升高。给予NAC或MitoQ处理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自噬标志蛋白LC3Ⅱ水平明显下降。此外,通过慢病毒转染过表达抗氧化酶SOD2和/或CAT/M-CAT,各组ROS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SOD2CAT和SOD2M-CAT共转染组细胞内总ROS以及线粒体ROS水平均明显降低,在此基础上,XOD处理引起的LC3Ⅱ蛋白水平也相应明显降低。6.XOD处理L-02细胞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OS相关信号通路AKT、p38/MAPK、ERK和AMPK以及自噬相关蛋白ULK1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联合过表达SOD2CAT和SOD2M-CAT抗氧化蛋白后可以有效拮抗XOD处理引起的AKT、AMPK及ULK1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升高。7.抑制XOD诱导的自噬,细胞内ROS和线粒体ROS水平及细胞的死亡程度均增加。8.XOD处理L-02细胞后,JC-1结果显示线粒体膜电位降低,TEM观察细胞内有线粒体自噬现象,免疫荧光双标发现LC3自噬荧光点与线粒体共定位,即发生了线粒体自噬,且荧光定量PCR检测到线粒体DNA拷贝数明显减少。【结论】我们成功建立了XOD诱导L-02细胞的自噬模型,与常规自噬诱导剂相比该模型具有诱导效果明显、易检测及不伴随凋亡或坏死等优点。线粒体ROS在介导了此过程的发生,ROS通过信号通路AKT和AMPK诱导自噬的发生。线粒体自噬可以通过调控线粒体数量进而调控ROS水平,维持细胞生存。
【关键词】:自噬 黄嘌呤氧化酶(XOD) 活性氧(ROS) 线粒体 氧化应激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75
【目录】:
  • 缩略语表5-7
  • 中文摘要7-10
  • 英文摘要10-14
  • 前言14-15
  • 文献回顾15-33
  • 1 自噬的概念15
  • 2 自噬的基本过程15-16
  • 3 自噬的基本生物学作用和功能16-22
  • 4 自噬的调控22-29
  • 5 研究自噬的常用工具和方法29-33
  • 1 材料33-35
  • 1.1 实验对象33
  • 1.2 主要试剂33-35
  • 1.3 主要仪器35
  • 2 方法35-42
  • 2.1 细胞培养35-36
  • 2.2 细胞活力测定36
  • 2.3 Western Blot36
  • 2.4 MDC染色36-37
  • 2.5 免疫荧光37
  • 2.6 自噬体显微观察37-38
  • 2.7 siRNA转染38
  • 2.8 ROS测定38-39
  • 2.9 L-02细胞慢病毒转染39-40
  • 2.10 腺病毒转染40
  • 2.11 SOD2活性检测40-41
  • 2.12 CAT活性检测41
  • 2.13 细胞凋亡检测41-42
  • 2.14 荧光定量PCR42
  • 2.15 统计学分析42
  • 3 结果42-68
  • 3.1 氧化应激自噬模型的建立42-47
  • 3.2 XOD诱导自噬模型的确立47-53
  • 3.3 XOD诱导的自噬模型的优势评价53-57
  • 3.4 ROS介导XOD诱导的自噬57-61
  • 3.5 XOD诱导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61-62
  • 3.6 XOD诱导的自噬对细胞的保护作用62-64
  • 3.7 线粒体在XOD诱导自噬过程中的作用64-68
  • 4 讨论68-76
  • 4.1 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68-70
  • 4.2 XOD诱导自噬模型的确立70-72
  • 4.3 XOD诱导的自噬模型的优势评价72-73
  • 4.4 线粒体ROS介导XOD诱导的自噬73
  • 4.5 XOD诱导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73-74
  • 4.6 XOD诱导的自噬对细胞的保护作用74-75
  • 4.7 线粒体在XOD诱导自噬过程中的作用75-76
  • 小结76-77
  • 参考文献77-85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85-86
  • 致谢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青;郑民华;;自噬的分子机制与病理生理意义[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7年04期

2 何韬;王海杰;谭玉珍;;自噬在细胞存活和死亡中的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3 张志才;邵增务;;自噬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01期

4 赵勇;师长宏;伍静;张海;;自噬的形态特征及分子调控机制[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年10期

5 王梅;李庆林;;自噬与癌症的治疗[J];安徽医药;2010年08期

6 伍静;赵勇;师长宏;张海;;自噬的形态特征及分子调控[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20期

7 王雄;谭璐;;自噬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0年10期

8 卞龙艳;;运动与自噬的关系进展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9 王伟;徐忠东;陶瑞松;;肿瘤发生过程中自噬与凋亡关系的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王光辉;;自噬与疾病[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雪;漆永梅;张迎梅;;镉、活性氧自由基与自噬发生的分子机制[A];中国活性氧生物学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2 秦正红;粱中琴;陶陆阳;黄强;刘春风;蒋星红;倪宏;邢春根;;自噬在细胞生存与死亡中的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秦正红;;自噬与肿瘤和神经细胞生存——药物作用的新靶位[A];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药物靶点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李芹;丁壮;;自噬功能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胡晨;张璇;滕衍斌;胡海汐;周丛照;;家蚕中自噬相关蛋白Atg8的结构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陈希;李民;Xiao-Ming Yin;李林洁;;通过不同途径诱导自噬的化合物对Atg9的依赖性不同[A];细胞—生命的基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武汉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陈涓涓;敬静;蔡元博;张俊龙;;针对活体细胞自噬行为的发光金属配合物的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宁晓洁;钟自彪;王彦峰;付贞;叶启发;;缺血再灌注诱导小鼠肝细胞自噬[A];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9 吴晓琦;李丹丹;邓蓉;江山;杨芬;冯公侃;朱孝峰;;CaMKKβ磷酸化Beclin 1调控自噬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A];2011医学科学前沿论坛第十二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周鸿雁;裴中;陈杰;申存周;钱浩;刘妍梅;冼文彪;郑一帆;陈玲;;线粒体动力改变参与了LRRK2突变导致的自噬[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生命学院;俞立课题组在《科学》发文揭示自噬调控的重要机制[N];新清华;2012年

2 周飞 张粹兰;花榈木“自噬”可抗癌[N];广东科技报;2011年

3 张明永;水稻自噬基因研究取得新进展[N];广东科技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盛楠;转录因子p8调控自噬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皮会丰;DNM1L蛋白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镉致肝脏毒性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李倩;miRNAs介导的自噬抑制在类鼻疽杆菌感染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4 黎炳护;激活TRPV1诱导自噬在血管平滑肌细胞泡沫化中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5 陈江伟;自噬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李荣荣;自噬在布比卡因肌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7 王维;NF-κB信号通路参与介导的自噬在高血压大鼠心血管重构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刘春朋;日粮硒缺乏对鸡肝脏蛋白质组学及自噬变化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梁蓓蓓;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2调控细胞自噬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李少莹;自噬在LPS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宁;自噬在吗啡心肌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刘冰;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自噬及凋亡的影响[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王存凯;microRNA-30a-5p通过抑制自噬阻止肝星状细胞激活[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张宇程;泛素连接酶HOIL-1L在线粒体自噬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5 唐芙蓉;自噬对奶山羊雄性生殖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陈军童;肾损伤分子1对高糖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作用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7 包勇;Kap1在LBH589诱导的乳腺癌细胞MCF-7自噬形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3年

8 王彬彬;模拟高原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损伤自噬调控机制的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张君莉;NIX在CCCP诱导PC12细胞线粒体自噬调控作用的研究[D];成都医学院;2016年

10 校鑫;九节龙皂苷Ⅰ对多种人脑胶质瘤细胞系自噬活性增强作用的体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99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iaohjib/999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2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