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分泌机制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旁分泌机制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三军医大学》 2013年
旁分泌机制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
杨德忠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人群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1]。心肌仅有有限的自我再生能力[2],目前的药物或介入等临床治疗方法只能延缓心力衰竭的发展[3]。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心肌梗死的新策略[4]。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干细胞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心室重构和提高心功能(包括左室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和冠脉血流储备等)[5,6]。干细胞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机制,即直接分化和旁分泌作用。一些研究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诱导环境下和在体移植后分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细胞,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心肌再生。但另一些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不能分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细胞,其治疗功能完全是旁分泌作用[7,8]——通过释放旁分泌因子到周围组织,发挥保护作用。但是,直接分化和旁分泌作用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具体机制及其各自所贡献比重尚不清楚[9,10]。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SC)因易大量获取、较强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加之免疫原性低的优势,被认为是治疗心脏病的理想干细胞来源;且新鲜分离的人ADSC的数量足以达到临床治疗的细胞数量,故不需在体外扩增即可用于自体移植,,临床意义重大[11]。ADSC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骨髓来源的干细胞[8]。直接分化和旁分泌作用在ADSC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机制未见报道。最近的研究发现ADSC条件培养液(conditioned medium, CM)促进内皮细胞的存活和迁移而影响血管新生[14]。但这些研究均局限于细胞实验,ADSC-CM与ADSC是否对心肌梗死具有同等的治疗作用尚不清楚。ADSC-CM能否在动物实验中保护心肌组织和促进血管新生亦未见报道。本研究比较了ADSC-CM与ADSC对小鼠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评估了旁分泌机制在ADSC治疗中的作用,探讨了ADSC的旁分泌抗心肌细胞凋亡作用及其机制,并比较了移植后ADSC的直接分化和旁分泌作用在心肌梗死治疗作用中的贡献比重。方法: 原代分离和培养人ADSC,将经鉴定的第3~5代的ADSC用于实验。 1.用8~10周龄(20~24g)的雄性C57B/L小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损伤模型,实验分假手术组,MI+DMEM组、MI+ADSC-CM组和MI+ADSC组(N=12)。在MI处理的小鼠心肌梗死边缘区分别注射DMEM、ADSC-CM或者ADSC,通过观察动物生存率、TTC染色测量心肌梗死面积、超声评价心功能变化、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等,评价各种处理对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 2.用H2O2建立大鼠乳鼠心肌细胞(neonatal rat ventricular myocytes,NRVM)体外损伤模型,观察ADSC-CM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分DMEM组,H2O2+DMEM组和H2O2+ADSC-CM组(N=5)。用caspase-3蛋白表达定量和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 1. DMEM组存活率为66.7%,ADSC-CM组存活率为70.0%,ADSC组存活率为72.7%。三个组生存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ADSC-CM或者ADSC心肌内注射不能提高MI小鼠的存活率。 2.与DMEM组相比,ADSC和ADSC-CM心肌内注射均能减少梗死面积,但ADSC组和ADSC-CM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DMEM:41.9±3.0%; ADSC:32.2±2.8%; ADSC-CM:35.7±2.5%)。 3.术后4周超声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小鼠心功能前后无明显变化,DMEM组小鼠心梗后(EF:43.8±3.7%, FS:19.0±3.8%)较假手术组(EF:90.8±5.4%, FS:45.6±6.8%)明显降低。心肌内注射ADSC-CM(EF:60.4±5.8%,FS:27.6±3.5%)较DMEM明显提高心功能。ADSC组(EF:69.2±4.3%; FS:34.3±2.5%)较ADSC-CM组进一步提高心功能。 4. MI手术后4周的梗死边缘区的血管新生。ADSC组和ADSC-CM组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DMEM组。但ADSC组和ADSC-CM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5.在心肌细胞损伤模型中,H2O2诱导组caspase-3蛋白表达较DMEM组明显升高,ADSC-CM预处理可明显降低caspase-3的表达。同时TUNEL染色亦显示:ADSC-CM预处理可明显减少NRVM的TUNEL阳性率。 6. TUNEL染色检测MI后2天梗死边缘区的心肌细胞凋亡。ADSC-CM组和ADSC组的心肌细胞TUNEL阳性率较DMEM组明显减少,而ADSC-CM组和ADSC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7. MI后4周,可以检测到移植存活的ADSC。ADSC不表达心肌细胞标志物Tropomyosin和a-actinin;部分ADSC可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平滑肌细胞标志物SMA。 8. MI后4周,ADSC-CM或ADSC均促进梗死边缘血管新生。ADSC组血管新生密度较DMEM组增加64.3%。CD31+和GFP+双阳性的细胞(ADSC直接分化的血管细胞)占新生血管总量的3.4±0.7%。直接分化在ADSC对心肌梗死治疗作用的贡献很小(小于10%),而旁分泌机制起主导作用(大于90%)。结论: ADSC-CM心肌内注射可减小心梗面积和改善心功能,起到与ADSC移植类似的治疗效果。ADSC在心肌内可分化为血管细胞参与血管新生,但直接分化对ADSC的治疗效果的贡献很小,旁分泌机制起主导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542.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红;陈翀;李玉明;;骨髓干细胞改善心功能的旁分泌机制[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张丽杰;王彬;;速碧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年01期
3 单浩洪;;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08年06期
4 高金平;郭保军;;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硫酸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14期
5 郁志明;洪侃;杨传高;曹迎翔;冯健;李虹;;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的影响[J];临床荟萃;2009年18期
6 戴午阳;王永东;李小东;;厄贝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年03期
7 张利;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塑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05年07期
8 喻伟;;参麦注射液改善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J];航空军医;2005年05期
9 郝金生;;卡维地洛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对比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31期
10 蔡英;张代富;胡铂;祁炜罡;何晓燕;罗裕;;心尖球囊样综合征1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颖艳;韩雅玲;王守力;王冬梅;赵昕;;重组B型利钠肽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泵衰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杰;栾波;刘少伟;闫承慧;韩雅玲;;E1A基因阻遏子修饰的胚胎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小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蒋清安;何国祥;刘建平;苗莉;景涛;;非人工通气兔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翠玲;林红;范瑞;姚凤娟;陆堃;;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冠心病患者左室整体形变及扭转运动[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5 邵志辉;徐留建;邵莉;叶留祥;;主动脉夹层分离并发急性广泛心肌梗死一例[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更名十周年、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创刊一周年庆典《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届组稿会、第三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6 黄绍烈;龚春;黄剑锋;金志文;郑振中;章杨龙;何丽娜;江小杰;;血清尿酸浓度与中青年患者心肌梗死的关系[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王曼;朱俊;杨艳敏;谭慧琼;梁岩;李建冬;丽英;刘力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事件分析[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王丽丽;徐成伟;;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抗原与活性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9 叶亮;杜心灵;夏家红;江平;王建堂;范慧敏;刘中民;;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心肌梗死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10 金涛;;两种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比较[A];2008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分会体外循环学组、胸腔镜学组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露阳;[N];医药经济报;2008年
2 ;[N];医药导报;2008年
3 肖文;[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4 文樵夫;[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5 驻京记者 贾岩;[N];医药经济报;2009年
6 詹 建 刘亚民;[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张忠霞;[N];医药经济报;2007年
8 主任医师 孙清廉;[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9 ;[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曹玉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2 易镜明;心肌梗死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的表达和药物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3 尹明;地黄低聚糖对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效应和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4 徐菁;VTN、PLAU和PLAUR基因的功能多态性位点与心肌梗死的关联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5 付倩;STI评价大鼠急性心梗模型整体与局部心肌功能改变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陈玉国;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与经静脉溶栓疗法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7 陈红霞;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和自体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4年
8 王大英;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血管新生和心室重构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9 刘宏伟;骨髓干细胞动员与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比较[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10 唐湘宇;心肌梗死前后联合运动对大鼠心梗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婧娟;麝香保心丸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心肌间质重构的干预作用[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德忠;旁分泌机制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3 渠风琴;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Lp(a)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4 孙家安;r-SAK和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5 郭素萍;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夏菁;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犬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7 王海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脂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5年
8 黄纪卫;辛伐他汀抑制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肥大与RhoA激酶/细胞周期蛋白D1通路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9 周婧;羟氯喹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10 孟伟华;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344C/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冠心病的关联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旁分泌机制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3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83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