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二尖瓣反流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二尖瓣反流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测量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患者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 MR)的变化,了解本优化方法是否可以通过进一步改善MR改善CRT应答,并探索其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3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2013年ACCF/AHA/HRS心脏再同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仪治痞合理使用标准指南的CRT植入I类适应证并成功植入CRT-P/D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al, AVN)兼顾组和对照组。AVN组25例患者在静息下双向滴定式程控增减房室间期,直到双室起搏与经房室结自身下传共同激动心室并获得最窄的真融合QRS波群。另2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CRT模式进行一键优化,并进行常规CRT程控。所有患者均在出院前进行优化,并于CRT术前、优化后1月、3月、6月、12月、之后每年随访。每次随访均描记12导联心电图、经胸壁超声心动图采集图像并脱机测量、评估二尖瓣反流(采用射流宽度法、射流面积法、近端等速表面积法),二尖瓣膨出面积、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Dp/dt)、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球形指数等;室内不同步用左室十二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评价,完成患者的纽约心功能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functional class, NYHA),6分钟步行距离测定(Six Minute Walk Test,6MWT),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 MLHFQ)等,记录CRT系统参数,用药情况和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资料,以P0.05判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1.2014年11月到2016年3月,共纳入CRT-D/P患者46例(男36例,女10例,年龄54.15±10.16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41例。AVN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54.92±10.90岁);对照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54.05±8.57岁)。随访时间平均10.5+±2.94月。到随访结束,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无恶性心律失常事件。AVN组有2例因心衰各再次住院1次(8%),1例因术口皮肤感染再次住院1次(4%),对照组2例因心衰各再次住院1次(9.5%),均好转出院。2.CRT植入后6月随访中,两组NYHA、MLHFQ、6MWT较植入前均明显改善。分别为:NYHA:AVN组:6月:1.68±±0.48级vs.植入前3.00±0.41级,P0.001;对照组:6月:1.81±0.40级vs.植入前2.95±0.38级,P0.001。MLHFQ评分:AVN组:6月20.67±10.01分vs.植入前33.22±14.85分,P0.05;对照组:6月27.50±2.64分vs.植入前41.00±10.54分,P0.05。6MWT:AVN组:6月390.00±54.42m vs.植入前293.33±84.92m,P0.05;对照组:6月338.50±8.96m vs.植入前281.50+2.64m,P0.05。但两组之间NYHA心功能、MLHFQ变化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AVN组较对照组活动耐量的改善更佳(P0.05)。3.两组患者6月随访时QRS波均较植入前明显缩窄,AVN组植入前180.00±16.75ms vs.6月130.22±17.35ms,P0.001;对照组植入前171.00±31.80msvs.6月136.00±6.16ms,P0.001。6月随访时AVN组QRS时限缩窄变量较传统组缩窄程度更佳(AVN组49.78+22.27ms vs.对照组35.00+25.65ms,P0.05)。4.两组患者6月随访时MR程度与植入前相比均有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AVN组射流宽度缩小情况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效反流面积、二尖瓣反流容积的减少在AVN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将纳入本研究患者按射流宽度进行二尖瓣反流分级(0级即无反流,1级即轻度反流,2级即中度反流,3级即重度反流),术前约有89.1%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MR,其中,19名(41.3%)患者植入CRT后MR减少至少1级。CRT植入后6月随访时,两组患者二尖瓣膨出面积均较术前有所改善(AVN组:植入前3.28±0.55cm2 vs.6月2.92±0.52 cm2,P0.05;对照组:植入前3.25±0.37 cm2vs.6月2.75±0.26 cm2)。两组间二尖瓣膨出面积减小情况(对照组0.5±0.11 cm2 vS.AVN组1.364±0.84 cm2)无统计学差别(P0.05)。5.6月随访两组患者LVEF(AVN组:植入前27.67±3.91%vs.6月34.94±11.07%,P0.05;对照组:植入前34.50±3.69%vs.6月36.50±1.58%,P0.05)、Dp/dtl[AVN组:植入前513.08±115.35mmHg/s vs.6月622.09±109.80 mmHg/s,P0.05;对照组:植入前522.05±214.98 mmHg/s vs.6月569.20±270.69 mmHg/s,P0.05)较植入前均有所增高,但对照组LVEF术后改善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LVEF的增加(AVN组-7.27±11.76%vs.对照组-2.0+5.27%)与Dp/dt的增加(AVN组-109.00±174.95 mmHg/svs.对照组-47.15±55.71 mmHg/s)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收缩期球形指数6月随访较植入前均有所升高(AVN组:植入前1.34±0.20 vs.6月1.54±0.32:对照组:植入前1.16±0.13 vs.6月1.24±0.90;P均0.05),两组间收缩期球形指数的增加(AVN组-2.205±0.246 vs.对照组-0.075±0.047)无统计学差别(P0.05)。两组患者左室十二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6月Ts-SD12较术前均有所减少(P均0.001)。其中,两组间比较6月较植入前Ts-SD12的减少情况无统计学差别(P0.05)。有效反流面积与LVEF的改善相关(r==0.541,p0.05);且有效反流面积与Ts-SD12的改善相关(r=0.331,p0.05)。[结论]窦性节律无瓣膜疾病CHF患者植入CRT治疗后,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可在CRT基础上进一步减少MR,可能对改善CRT患者长期预后及应答有益。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可使左室收缩功能增加,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兼顾房室结 双心室起搏 二尖瓣反流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61
【目录】:
-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5-7
- 中文摘要7-10
- 英文摘要10-14
- 前言14-16
- 材料与方法16-26
- 结果26-34
- 讨论34-39
-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4
- 附录44-47
- 综述47-56
- 参考文献52-56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晓东;汪康平;蒋文平;;房室结双径路“光滑”房室结功能曲线的本质探讨[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8年03期
2 陈大年,王邦宁,骆志刚,刘和俊,徐岩,程自平;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房室结传导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陈建建;房室结消融后交接处心律的特征[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5年04期
4 谢湘竹;;房室结消融术后起搏器置入治疗重度心衰合并快速性房颤1例[J];人民军医;2012年12期
5 蒲红,尹炯,吴炎;慢性快速心房纤颤患者的房室结消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S1期
6 王冬梅;王祖禄;韩雅玲;臧红云;周薇薇;曹荣;王守力;荆全民;;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慢性房颤病人房室结消融及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半年疗效观察[J];沈阳部队医药;2004年05期
7 何柳平;邓靖;;消融慢径对房室结传导功能影响的探讨[J];华夏医学;2010年03期
8 范洁,丁立群,周乐今,邓旭,谢红,苗云波,王礼琳,兰炳炎;房室结消融加起搏器治疗合并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14例[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年03期
9 王冬梅;王祖禄;韩雅玲;臧红云;荆全民;王守力;曹荣;;永久性房颤房室结消融及永久起搏器治疗长期疗效观察[J];沈阳部队医药;2005年04期
10 邹龙天;袁向阳;罗云;;房室结消融加起搏器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阵发性房颤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冬梅;王祖禄;韩雅玲;臧红云;周薇薇;曹荣;荆全民;王守力;;慢性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房室结消融及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半年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2 李阳;于波;赵卫华;庞雪峰;程颖;王国峰;李敏;胡健;齐国先;;慢性心房颤动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房室结消融与药物控制心室率的短期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利波;江帆;陈宇凯;钱素娟;;房室结消融加单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伴心房纤颤[A];2005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侃;植入性器械治疗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艳;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二尖瓣反流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2 张丽梅;双心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估[D];昆明医学院;2010年
3 覃佐岸;双室起搏动态兼顾房室结传导改进抗心衰疗效的可行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二尖瓣反流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03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