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本文关键词: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60例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观察,探讨电针夹脊穴对本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病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资料相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周期为三周;治疗组给予电针夹脊穴结合常规治疗,治疗周期为三周。观察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微循环状态(温控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红外热像图)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比两组之间差异性。结果:1.两组患者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皮肤温度、酸胀、麻木、皮肤色泽、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温控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红外热像图指标好转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微循环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具有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电针 夹脊穴 微循环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3.5
【目录】:
- 缩略词表5-7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9
- 引言9-10
- 综述一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概况10-14
- 1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名与特点的认识与研究10
- 2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与病机的认识与研究10-11
- 2.1 古代经典对病因病机的研究10
- 2.2 现代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研究10-11
- 3 中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认识与研究11-13
- 3.1 古代治疗法11-12
- 3.2 现代中医学治疗法12-13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13
- 4 结语13-14
- 综述二 西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和治疗概况14-20
-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流行病学14
-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研究14-15
- 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机理15-16
-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16-17
- 4.1 踝肱指数16
- 4.2 超声多普勒16
- 4.3 动脉造影16-17
- 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17-19
- 5.1 治疗原则17
- 5.2 治疗方法17-19
- 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预防19-20
- 资料与方法20-25
- 1 一般资料20-21
- 1.1 病例来源20
- 1.2 诊断标准20
- 1.3 纳入标准20
- 1.4 排除标准20-21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21
- 2 研究方法21-25
- 2.1 治疗方法21-22
- 2.2 观察指标22
- 2.3 疗效评定标准22-24
- 2.4 统计学方法24-25
- 结果25-34
- 1 一般情况分析25-26
- 2 疗效分析26-30
- 2.1 临床疗效对比分析26-27
- 2.2 临床症状对比分析27-30
- 3 微循环情况分析30-34
- 3.1 温控血流对比分析30-31
- 3.2 阻断后反应性充血对比分析31-32
- 3.3 红外热像对比分析32-34
- 讨论34-38
- 1 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理论基础34
- 2 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生理学基础34-35
- 3 高杰教授关于电针夹脊穴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35
- 4 电针夹脊穴对Ⅰ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分析35-36
- 5 电针夹脊穴对微循环影响的分析36-38
- 5.1 电针夹脊穴对温控血流的影响36
- 5.2 电针夹脊穴对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的影响36-37
- 5.3 电针夹脊穴对红外热像图的影响37-38
- 结论38-39
- 致谢39-40
- 参考文献40-45
- 附图45-50
- 发表论文情况50-52
- 个人简历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洒玉萍;夹脊穴临床应用及功能探析[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周利;张红星;;电针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6年01期
3 杜景辰;李令根;;电针夹脊穴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J];针灸临床杂志;2011年10期
4 任宝琴;;“夹脊穴”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1987年12期
5 陆红梅;夹脊穴治疗急性胸部扭伤疼痛24例[J];四川中医;2000年01期
6 彭嘉,梁恩炽;夹脊穴和敏化点选择的内在联系[J];按摩与导引;2000年03期
7 朱蔓佳 ,胡玲香;胡氏运用夹脊穴经验浅谈[J];陕西中医;2002年05期
8 葛富培;夹脊穴之我见[J];河北中医;2002年11期
9 杨廷辉;电针夹脊穴为主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恢复期92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2年12期
10 张红星;黄国付;;夹脊穴探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利;张红星;;电针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6例疗效观察[A];第九届全国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高杰;;电针夹脊穴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庆论文集[C];2011年
3 周丽莎;望庐山;;夹脊穴为主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疼痛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红运;骆小娟;胡卡明;;浅谈夹脊穴配合调跷脉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丽莎;望庐山;;夹脊穴为主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疼痛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十周年论文汇编[C];2011年
6 陈晓军;;配用夹脊穴治疗顽疾医案举隅[A];2012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高杰;吴明远;李令根;;电针夹脊穴治疗雷诺氏病15例[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金爱荣;;夹脊穴主治规律新探[A];第二十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三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姜永霞;程博;蒋松鹤;楼新法;;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10 刘方铭;;针刀松解腰背部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规范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2008年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衣晓峰邋李晓莲;夹脊电针[N];健康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衣晓峰邋靳万庆;夹脊电针有助于受损神经功能恢复[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何世桢;背疼,沿着脊柱从上往下按[N];健康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华峰;针刺夹脊穴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张雯君;夹脊穴对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杜景辰;电针刺激夹脊穴对大鼠后肢血管舒张作用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赵明广;输穴结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陈新勇;鞘内注射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血清对针刺夹脊穴镇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史良铭;电针夹脊穴结合康复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李易崇;夹脊穴透刺搓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刘安z
本文编号:326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2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