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室电极不同起搏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的有效性荟萃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5 09:35
背景和目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是临床上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最为常见的器械治疗。临床研究证明,使用CRT能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再入院率,有力的改善心衰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在接受CRT的患者中,大约1/3并未受益。如何让更多的心衰患者受益于CRT,探索提高CRT的反应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关于CRT电极植入位置与CRT反应的文献报道,但关于右室电极植入位置与CRT反应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拟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分析比较右心室电极不同植入部位(心尖部RVA及非心尖部NRVA)与CRT反应的关系,以发现影响CRT反应的因素。方法:手动检索万方、中国知网、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有关中英文文献,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由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各自筛选文献并获取相关数据,采用修正版JADAD评分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数据分析软件使用Revman 5.3,并基于异质性检验、I2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右室电极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对LVEF水平的影响
第3章结果133.2文献的定量分析3.2.1LVEF对纳入的9篇文献进行分析,电极位于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术后LVEF均提高,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未见明显异质性(P=0.05,SMD=0.12,95%CI:-0.00~0.23,I2=47%),两组比较结果P=0.05,无统计学差异。(如图2.1所示)图2.1右室电极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对LVEF水平的影响对纳入的5篇文献进行术前术后LVEF差值(LVEF)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可见异质性(P=0.04,SMD=-0.17,95%CI:-1.11~0.78,I2=60%),见图2.2.1。当剔除Miranda[32]后重新合并异质性明显减小(P=0.28,SMD=0.05,95%CI:-0.10~0.20,I2=21%),可能与随访时间过短、左室逆转重构不明显有关。重新合并显示,P=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2.2.2)图2.2.1右室电极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对LVEF水平的影响
第3章结果14图2.2.2右室电极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对LVEF水平的影响3.2.2LVEDD对纳入的7篇文献进行分析,电极位于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术后LVEDD均减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未见明显异质性(P=0.32,SMD=0.00,95%CI:-0.15~0.16,I2=14%),两组比较结果P=0.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图3所示)对纳入的3篇文献进行术前术后LVEDD差值(LVEDD)分析(均为术后12月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P=0.10,SMD=0.35,95%CI:0.13~0.57,I2=56%),两组比较结果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图4.1所示)。由于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当剔除Riedlbauchova等后结果亦发生了改变,可能与其入组较多RVMS例数有关。(如图4.2所示)图3右室电极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对LVEDD水平的影响图4.1右室电极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对LVEDD水平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希氏束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影响的对比分析[J]. 司晓云,周纬,谌晶晶,莫显刚,王龙,段小容.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9(07)
[2]心脏再同步治疗方法新进展[J]. 顾敏,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 (04)
[3]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HeartFailureGroupofChinsesSocietyofCardiologyofChinsesMedicalAssociation;ChinsesHeartFailureAssociationofChinsesMedicalDoctor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sesJournarofCardioloy.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 2018(04)
[4]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J]. 尹微,陈学颖,许铎,季伟敏,王宝珠. 实用老年医学. 2018(11)
[5]心脏再同步治疗中左右心室电极位置间距离与临床效果分析[J]. 肖群林,刘诗文,董薇,张兴,张玉珍,谢明团,段敦柱,彭景添,王梦洪,郑泽琪,吴印生,彭小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8(04)
[6]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左心室四极电极与双极电极结局比较的Meta分析[J]. 王毅博,彭瑜,白明,姚亚丽,张钲.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02)
[7]右心室导线位置对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的影响[J]. 鲍佩,陈康玉,宇霏,苏浩,严激,徐健,安春生,杨冬妹.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 (05)
[8]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技术进展[J]. 项美香. 心电与循环. 2017(05)
[9]右室高位室间隔和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J]. 曹丙峰,刘庆霞,周建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7 (01)
[10]中国人群右心室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白明,庞军,李强,汪涛,邓爱云,陈长源,赵存瑞,王世杰,药素毓,葛均波,杨跃进,张钲. 中国循环杂志. 2015(08)
硕士论文
[1]右室导线位置对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的影响[D]. 鲍佩.安徽医科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26387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右室电极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对LVEF水平的影响
第3章结果133.2文献的定量分析3.2.1LVEF对纳入的9篇文献进行分析,电极位于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术后LVEF均提高,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未见明显异质性(P=0.05,SMD=0.12,95%CI:-0.00~0.23,I2=47%),两组比较结果P=0.05,无统计学差异。(如图2.1所示)图2.1右室电极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对LVEF水平的影响对纳入的5篇文献进行术前术后LVEF差值(LVEF)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可见异质性(P=0.04,SMD=-0.17,95%CI:-1.11~0.78,I2=60%),见图2.2.1。当剔除Miranda[32]后重新合并异质性明显减小(P=0.28,SMD=0.05,95%CI:-0.10~0.20,I2=21%),可能与随访时间过短、左室逆转重构不明显有关。重新合并显示,P=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2.2.2)图2.2.1右室电极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对LVEF水平的影响
第3章结果14图2.2.2右室电极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对LVEF水平的影响3.2.2LVEDD对纳入的7篇文献进行分析,电极位于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术后LVEDD均减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未见明显异质性(P=0.32,SMD=0.00,95%CI:-0.15~0.16,I2=14%),两组比较结果P=0.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图3所示)对纳入的3篇文献进行术前术后LVEDD差值(LVEDD)分析(均为术后12月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P=0.10,SMD=0.35,95%CI:0.13~0.57,I2=56%),两组比较结果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图4.1所示)。由于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当剔除Riedlbauchova等后结果亦发生了改变,可能与其入组较多RVMS例数有关。(如图4.2所示)图3右室电极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对LVEDD水平的影响图4.1右室电极心尖部组与非心尖部组对LVEDD水平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希氏束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影响的对比分析[J]. 司晓云,周纬,谌晶晶,莫显刚,王龙,段小容.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9(07)
[2]心脏再同步治疗方法新进展[J]. 顾敏,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 (04)
[3]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HeartFailureGroupofChinsesSocietyofCardiologyofChinsesMedicalAssociation;ChinsesHeartFailureAssociationofChinsesMedicalDoctor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sesJournarofCardioloy.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 2018(04)
[4]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J]. 尹微,陈学颖,许铎,季伟敏,王宝珠. 实用老年医学. 2018(11)
[5]心脏再同步治疗中左右心室电极位置间距离与临床效果分析[J]. 肖群林,刘诗文,董薇,张兴,张玉珍,谢明团,段敦柱,彭景添,王梦洪,郑泽琪,吴印生,彭小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8(04)
[6]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左心室四极电极与双极电极结局比较的Meta分析[J]. 王毅博,彭瑜,白明,姚亚丽,张钲.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02)
[7]右心室导线位置对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的影响[J]. 鲍佩,陈康玉,宇霏,苏浩,严激,徐健,安春生,杨冬妹.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 (05)
[8]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技术进展[J]. 项美香. 心电与循环. 2017(05)
[9]右室高位室间隔和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J]. 曹丙峰,刘庆霞,周建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7 (01)
[10]中国人群右心室室间隔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白明,庞军,李强,汪涛,邓爱云,陈长源,赵存瑞,王世杰,药素毓,葛均波,杨跃进,张钲. 中国循环杂志. 2015(08)
硕士论文
[1]右室导线位置对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的影响[D]. 鲍佩.安徽医科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26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6263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